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随感觉起舞--贪爱是感受生起的缘(阿姜苏美多 著)

  不随感觉起舞

  贪爱是感受生起的缘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我们一旦出生,从最幸运到最不幸的人生经验,我们都可能遭遇到;

  世间不稳定、多变化。我们都一样脆弱,有着一个易于坏损、受伤害的身体。

  一旦觉知道这一层面,就会了解:我们都只是同样会老、病、死的兄弟姊妹罢了。

  

  无明是对四圣谛的愚昧不知

  修习十二因缘的开始是观察无明缘行,无明就是对四圣谛愚昧不知。凡不明白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及灭苦之道的人就有这种愚昧无明。相反的,无明的反面就是明、智慧。智慧就是了知四圣谛:正观苦、苦集、苦集灭、与苦灭道。

  >「我」在受苦

  当我们没有慧观真谛,无明(即不见不理解)就会左右行为,我们因此创造了一个「我」。这个认为有「我」的意识是由无明创造及控制的。请你注意,第一个圣谛并没有说「我在受苦」,第一个圣谛说的是「此是苦;此是dukkha。」它并没有说那个人在受苦。可是,我们认为是我们在受苦对不对?我们认为:「我这辈子吃了很多苦……他真是个苦命的人……她一直都在受苦……我一生中所受的苦真是多;我生下来的时候,就不具足世间最美妙的果报,所以我着实地吃了些苦,可怜的我呀!」可是,这些苦实在是我们由无明创造出来的。因此佛陀强调的重点是:我们应该依着智慧生活,而不是依着无明。

  这种佛教的修法是智慧之道、了悟之道,完全与了悟真理有关。当人们认为自己吃了很多的苦,我往往不会感到特别难过,原因就在这儿。我可以说:「太不幸了,我为你悲苦的际遇感到难过。」可是,认为你在受苦的这种想法,就已经是不处在正见的状态了。事情在过去已经发生,也许是不幸的事,而今我们回味、沉浸在其中—于是把它带到现在,又附加上各类额外的苦。如果有明、觉照,与智慧的话,我们就会了解,并没有一个受苦的「人」,而将如实地看到事情的真相。每一个众生都有能力看清事物本然的样貌,不再因此而制造痛苦。

  >法尔如是的世间

  不可否认地,我们都经历过不幸的事或做过蠢事,但这不就是人的共通经验吗?我们一旦出生,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从最幸运的到最不幸的人生经验,我们都可能会遭遇到。这就是出生所带来的结果,这个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是法尔如是的写照罢了。生而为人有好多风险—我们不确定自己会落在何方。生命可能是一团混乱;或一场欢喜;或有时混乱、有时欢喜;或四分之一的混乱、四分之三的平淡,毫无欢喜可言。

  生在人间,这个感官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它不稳定、靠不住、多变化,我们无法在其中得到任何安全感,这些都是我们共通的经验。从最幸运到最不幸的人,大家都一样脆弱,有着一个易于坏损、受伤害,及生病的身体。一旦觉知到人类的这一层面后,我们对种族、阶级、性别、国籍等就不再会抱持偏见与强烈的观点。我们都只是同样会老、病、死的兄弟姊妹罢了。

  出生后,有识、有名色,有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有触与外境接触,就会有受—感觉。受是生与识的结果—在此意谓愉快的、不愉快的与中性的感官经验。透过眼睛而有的感官经验,并不是说眼睛痛或受伤,而是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很吸引人,这吸引人的感受就是愉快的;另外又有不愉快或中性的感受。那个过程会刺激爱、取、有,成为我所渴求的样子。现在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其它的感官及感官对象上—声音、气味、滋味、触感、与念头。我们有些念头是愉悦的,有些念头既非愉悦也非不愉悦的,有些则是不愉悦的。

  这就是身体的感受性,他们完全处于敏感的状态,他们能知觉、能够感受,它本来的性质就是如是。我们在座有些人只想感受某些片面,对不对?你们畏惧全方位的觉知,只想觉知美好的事物,你们会向上帝祷告:「哦,主啊!请赐给我令人称心如意的东西,唯独愉悦的感受。请为我创造美妙的东西,让我永远不必受苦。让我一直成功与幸福,让围绕在我身边的都是美丽端正的人,直到我死亡为止……」这就是人们抱怨不已的心,只要部分的感受。

  >向所有感受敞开

  智慧(明)或洞见就是如其本然地去认识愉快、中性及不愉快的感受。我们不再要求片面的觉受、或只追求感官经验中最美妙的那部分,而是打开自己面对所有的感受,包括所有可能的痛苦、丑陋、不愉悦。无明的心会说:「我不想失去我的美貌;我不想有任何不愉快的经验;我要快乐。」这就是无明。有智慧的心会说:「此是苦,此是苦集与苦集灭,此是灭苦之道。」

  请观察「我」

  在这次禅修当中,请观察这个「我」—这个会哭泣、会害怕、有欲求的「我」。我们为什么害怕?我们在害怕及焦虑什么呢?痛苦有可能会出现,对不对?害怕身体被伤害、被病痛折磨、患癌症或柏金森症;或情绪被利用,受到某种伤害,如被拒绝、不被爱、被轻视……。「我不要那些,我要十足地健康……我担心自己可能得到某个可怕的病……如果我心脏病发作,搞得自己在往后的三、四十年里,变成植物人,其它的法师就必须照料我的一切,连拉屎拉尿都得靠人……。我不要这些,我无法忍受自己变成别人的困扰与负担。」「我不想成为累赘」—英国人就有这样固执的想法,不是吗?

  因此,「我」是应当去观察与觉照的对象,因为它一直是我们深信的真实。对大多数的人来说,由于无明的缘故,「我」的存在是真实的。当然接下来很自然地就会想要快乐、想避开痛苦。看到美好的事物,你就想抓紧它,想得到它;不美好的事物,你就想除掉它。在欲界,那是很自然的反应,可是如果真相就是如此的话,那么你就只要想尽办法获取最好的及远离所有不好的,反正没有其它出路。每个人所能作的就只是求生存—聪明与强壮的人存活下来;愚笨与软弱的人则处于底部、深渊之中。

  但是人类具有一颗能反观的心,我们能反观且深入地了解感受。我们可以观察并深入地了解: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美是什么?我们不是愚痴的动物,我们能够确实看见自己想要去抓取,并拥有美好的东西;我们也能反观自己对丑恶、不如意的东西的反感;而且能够觉知不苦不乐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专注呼吸的练习

  我们正常的呼吸既不是乐也不是苦,既非可爱也非不可爱,这就是你必须去注意它的原因。如果呼吸本身是可爱的话,我用不着提醒你:「观察呼吸。」你自己就会去看着它,因为它如此地吸引人。

  呼吸是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不管我们注不注意它,是疯了还是正常、是老还是少、是男还是女、是穷还是富、或者任何情况,身体都有呼吸。呼吸就是这个样子,既不令人兴奋也不特别有趣;它既不令人厌恶也不令人反感。但是当我们专心地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呼吸现象时,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当专注于呼吸时,这颗心平静下来了。当能专注身体的呼吸现象时,我感到宁静。

  修习安般念,在开始时,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很枯燥的—只是吸气、吐气,同样的老套。呼吸的感受是中性的,当我们修习禅观遍扫身上的感受—身体坐在蒲团上的压力,皮肤接触衣服的感觉,这些都是中性的。然后我们观察透过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所生起的感受,我们便会明白那不过是感官的领域,并非真有个「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没有错,也没有什么不好,感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它不过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而已,它们只是如其本然地呈现。

  >真正的接纳与洞察感受

  其实,明白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意谓着我们必须忍受它,仔细地观照,真正地接纳它,而非对它起反应。我们反观它,如实了解,我们将会真正地认识它。如果不深入观察,对「受」有观智、洞察的话,我们就只是顺着十二因缘的过程发展下去—感受之后,接着产生了贪爱。因为感受左右了爱的生起。不过,当具足洞察,我们可以真正地打破这种惯性,能够平静地观察感受。然后我们开始知道欲望如何生起—想要乐受,不要苦受和忽略中性的舍受。

  追逐驰走的生活

  在步调急速中生活,人们往往从一个刺激、亢奋追逐转换到另一个刺激亢奋。当我们提起「真正刺激的生活」,它通常所指的是什么呢?大概表示着很努力地去获得狂热的感官经验;表示一直在四处追逐—因为昨天美妙的经验已让人感到枯燥。人们需要有新的经验、新的恋情与冒险。因为事情一旦重复,就变得索然无味。生死轮回就成为这种循环,无止尽地四处奔波为寻找下一个新鲜事、下一个刺激、下一段恋情、下一次探险……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注意一下,我们的生活如何暗藏着这种现象。即使是出家修道的生活,在禅修当中,我们也会陷入追逐下一件事情的习惯—人坐在这儿,心却盘算着禅修之后要做什么;或者想法子让在阿玛拉瓦地道场的生活中更有趣味些。

  什么是有趣味呢?有趣味指的是那些能够吸引人,慑住人们注意力的事情。我们喜欢被某种东西迷住:我们喜欢可爱的事物,快乐的经验,美丽的东西,和曼妙的音声。这些事物很有趣,它们慑住我们的注意力、讨好并迷住我们。如果一有不愉快的经验,我们就惧怕它。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若要待在某个没有漂亮东西的地方,简直就像身陷地狱般的痛苦:枯躁无味的人、粗劣难闻的气味、缺乏文化素养的男女,或是恶心、肮脏、满身臭味、邪恶的畜生,疼痛、病痛……。这些都是我们所畏惧的,是我们可能的下场,也许我们会落到某种悲惨的境地,所以要避免并且除掉它,然后尽可能地保住愉快的经验。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日子既不是乐也不是苦。当你们仔细审视自己的人生,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会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是不苦不乐的。当我检视自己的生命,其中大约百分之二是极乐与极苦的,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八是不苦又不乐,就只是它本来的样子。可是,这百分之九…

《不随感觉起舞--贪爱是感受生起的缘(阿姜苏美多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