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八可能在完全漫不经心的状况下被忽略了。我们总是渴望、期待,并希望下一个高峰的来临,于是担心、害怕好景不常,欢乐不再。说真的,回头看看我们在阿玛拉瓦地道场或世界任何角落的生活,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快乐或真正的痛苦呢?
佛陀告诉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不苦不乐的事情上,因为接纳与注意这类事情,意谓着我们必须专注而且警觉。因为它不吸引人也不令人反感,它就不会使我们有所反应,不会动摇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必须刻意地注意它、清醒地觉知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以行、住、坐、卧四种基本威仪、正常自然的呼吸、以及稀松平常的对象,来作为禅修的所缘,而不是令我们喜悦或不喜悦的东西。正念的修习就是训练将注意力放在感受上—我们不执着乐受,苦受,也不执着不苦不乐受。了解觉受,并不是活在中性的舍受之中,而是用功于单纯地端坐、站立、行走、以及躺卧的动作上,保持觉知,只是活在当下。我们必须专注,学习将心念集中起来。
感受是贪爱生起的缘
感受是贪爱生起的缘。那什么是贪爱呢?这个字译为欲望。它是当你没有觉知及醒觉到事物的本然时,就会落入想要与不想要的模式中。
>「欲爱」「有爱」「无有爱」
从感受开始。如果它是愉悦的,你就想要;如果它是痛苦的,你就不想要。有种对于感官的渴求—欲爱,想得到感官的享乐,四处吃吃喝喝,听着音乐,过着随逐感官享乐的散乱生活。我们都很清楚那是怎样的生活,对吗?另外,有一种「想要」属于「有爱」,我们也都经验过,一种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望、企图:我想成为什么人物,我想要做个成功的人;我想要开悟;我想要向善;我想要成为受人景仰、尊敬的人。还有一种「想要」属于「无有爱」—想把某物除掉的欲望,这个欲求也是挺有力的。「让我们除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恶念、嫌隙、痛苦、瑕疵。」这就是想除掉某物的欲求。
>欲望如何变成「我」
我们可以观察这三种欲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观察及反照它们,因为它们是心的所缘,是心所面对的境界。它们并非心的主体,换言之,欲望并不是你。可是,一不留心,在无明的左右下,它就成为主体,变成了你。你抓取欲望,你变成了你所欲求的对象—我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我想要做个成功的人,我不想要成为失败者;必须赶紧改掉这些毛病。随着欲望而追逐之后,你成为「想要这个东西」或「不想要那个东西」的人。这简直没完没了,不是吗?当我们变成一个「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的人,这个现象会不断地延续下去,总是会有些东西我们想要,有些东西我们不想要。如果不观察这个过程,我们的一生就会在这个循环里,周而复始地在生死轮回中打转,追逐着欲望—要成为拥有某种东西的人,要成为不拥有某种东西的人。当然,这个「有」便发展成「再生」的条件,接着再生而来的就是老、病、死、忧、悲、苦、恼、与绝望的条件。
成为总是必须得到或甩掉某些东西的人实在很辛苦。你想想看:生命中真正的苦究竟是什么?当你认为自己受尽了苦,但究竟是什么让你受苦呢?你会发现苦其实来自于想要成为某种人,想要拥有或不拥有某种东西的人。我们曾提过第一圣谛「苦谛」,我们都有「苦」。只要无明现前,我们就有苦,我们的生命就要为苦恼所盘据。
这种型态在富裕的西欧、美国、澳洲等地非常明显。生于此处的人们,得到很多他们想要的。他们的苦并非来自饥饿、掠夺、残暴不仁等类的事件。但即使在富裕的国家中,还是有许多不幸与苦难。这些又从那儿来呢?答案是想要与不想要。即使我们拥有自己所要的一切,我们还会有其它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东西。
试图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并获得所求的一切并不是问题的答案。不是吗?这个作法并不是离苦之道,满足欲望的这条道路永无止尽,除非你如实地看到真相—运用智慧之明,而不是以无明来见到真实相。所以去观察觉照它吧,观察想要与不想要,欲望的生起与欲望的执取。
只是观察
当你观察感受,你会看到感受不过是个自然现象:可爱的与不可爱的,或既不是可爱又不是不可爱。感受不过表示心的敏锐罢了。例如,眼前的这些花,现在很吸引我,那只是事物自然的状态,其中不渗杂欲望。如果我只是觉察此刻:「我不要这些花。」这中间也不渗杂欲望,我并不想弄走它。这中间没有想要或不想要。花朵仍然是美丽可爱,非常迷人,仅此而已。感受就只是这个样子。另一个例子是与某个丑陋的东西有关系。譬如:眼前这个窗帘,我觉得它很难看,每一回我进入这个房间,我的心就浮现这样的念头—那窗帘很难看,没有人真正想要去看它。现在我可以觉知我的眼睛接触到窗帘时,所生起的不舒服的感受。我并不生起要把它拆掉的欲望,只是了知它不吸引人就好了。或者当我看到墙壁时,它既不讨人喜欢也不让人讨厌,它只是一面中性的墙。
依此方式反观,你会看见︰那不过是事物自然的相貌—迷人或令人反感,既不迷人也不令人反感,只是感受罢了。欲望纯粹是我们加上去的。如同花朵的例子:「喔!我真的很想要那些花,我想将那些花放在我的房间,我一定要拥有那些花!」窗帘的例子也是一样:「我希望他们把窗帘拆掉—它实在让我不舒服!」人就在追逐欲求中生活—想拆掉窗帘,想得到花,当然人根本不会去注意到这片墙,除非它上面出现了令人着迷或厌恶的东西。你对这房间里的空间感又如何?空间既不迷人也不令人厌恶,不是吗?
看清感受,也看清欲望
因此,依这个方法去觉照:什么是欲望呢?当你感觉身体疼痛时,如果你认真地观察身上的感受,你会觉察到除了身体的感受之外,你又加上了一个欲求—欲求这不舒服的感觉走掉。去察觉你身上真正出现的感受,看到你对它的排斥,看到你想把疼痛去除的欲望。去察觉,呼吸本身不会挑起欲望。或许你渴望能够专注你的心,并且想要成为一个有定力或工夫的人,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念头生起:「我想成为一个得禅定的人。」
真实的呼吸既不吸引人又没有什么趣味,也不令人讨厌。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得禅定相当引诱人,成为一个得定的人很令人向往。就这样,我们带着欲望四处去修习观息法。或者,你的心是散乱的—这颗心到处跑,它偏偏不听你使唤。你要它专注在呼吸上,但每回一开始观息,它就溜走了。因此,你想去掉这颗散乱的心,想要成为一个心绪平静而且专注的人,不想是个心念散乱不定的人。所以,「无有爱」生起了—那想要袪除散乱,想要成为心念集中,而且得到禅定的妄想念头。
就是以这个方法来观察欲望:对感官乐的渴求,对想成为什么的渴求,对想除掉什么的渴求。如果我们真正地去觉照,透过智慧明、正念与智慧去如实地认识感受,就不会生起欲望。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然存在,不过它们只是展现自己本然的面目罢了。这便是诸法如、法尔如是,是法,是真理。当事物如实呈现时,根本没有所谓的苦。苦是爱、取、有所结出的果实,在这十二因缘中,从爱、取、有之后便依序发展至生、老、死、悲苦恼痛与忧伤绝望,整个苦的次第,是依着爱、取、有而出现的。
所以,请观察十二因缘的要义。想把欲望去掉的心仍是个欲望,依然是个陷阱。对不对?深入观察并不是要去除掉什么,它只是去了解,透过智慧去认识,而不是无明。
(本专辑摘译自阿姜苏美多(Ajahn Sumedho)开示集The way it is中有关缘起的部分。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简介】
阿姜苏美多(Ajahn Sumedho)于1934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在大学毕业后服役于美国海军医官职四年,随后取得远东地区研究硕士及南亚研究的博士学位。
1966年,阿姜苏美多前往泰国曼谷佛教寺院Mahathat 学习禅修。不久,出家为沙弥,1967年受比丘具足戒。此后,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独自修行生活。在这段期间,虽然修行上有所进步,但他仍深感自己需要一位老师给予积极的指导。
一次与访问僧侣的偶然相遇,带领他来到了阿姜查的处所。在此,他全心于阿姜查的教法中练习并接受指导,时间长达十年 。
1975年,阿姜苏美多建立了国际丛林佛教寺院 (Wat Pah Nanacha ),从此西方世界的人能在此以英文接受指导。
1977年,跟随阿姜查前往英国。1984年阿玛拉瓦地佛法中心(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成立。同时英国其它地方及瑞士、纽西兰的分院也相继建立。1981年,阿姜苏美多被正式指定为授戒师。
阿姜苏美多的教学有着简单幽默的风格,使佛法看似困难的一面都显得容易亲近。目前常驻于阿玛拉瓦地佛法中心,指导法的修行。
《不随感觉起舞--贪爱是感受生起的缘(阿姜苏美多 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