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八可能在完全漫不經心的狀況下被忽略了。我們總是渴望、期待,並希望下一個高峰的來臨,于是擔心、害怕好景不常,歡樂不再。說真的,回頭看看我們在阿瑪拉瓦地道場或世界任何角落的生活,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快樂或真正的痛苦呢?
佛陀告訴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不苦不樂的事情上,因爲接納與注意這類事情,意謂著我們必須專注而且警覺。因爲它不吸引人也不令人反感,它就不會使我們有所反應,不會動搖我們的心。因此我們必須刻意地注意它、清醒地覺知它,這也是爲什麼我們要以行、住、坐、臥四種基本威儀、正常自然的呼吸、以及稀松平常的對象,來作爲禅修的所緣,而不是令我們喜悅或不喜悅的東西。正念的修習就是訓練將注意力放在感受上—我們不執著樂受,苦受,也不執著不苦不樂受。了解覺受,並不是活在中性的舍受之中,而是用功于單純地端坐、站立、行走、以及躺臥的動作上,保持覺知,只是活在當下。我們必須專注,學習將心念集中起來。
感受是貪愛生起的緣
感受是貪愛生起的緣。那什麼是貪愛呢?這個字譯爲欲望。它是當你沒有覺知及醒覺到事物的本然時,就會落入想要與不想要的模式中。
>「欲愛」「有愛」「無有愛」
從感受開始。如果它是愉悅的,你就想要;如果它是痛苦的,你就不想要。有種對于感官的渴求—欲愛,想得到感官的享樂,四處吃吃喝喝,聽著音樂,過著隨逐感官享樂的散亂生活。我們都很清楚那是怎樣的生活,對嗎?另外,有一種「想要」屬于「有愛」,我們也都經驗過,一種想要成爲什麼的欲望、企圖:我想成爲什麼人物,我想要做個成功的人;我想要開悟;我想要向善;我想要成爲受人景仰、尊敬的人。還有一種「想要」屬于「無有愛」—想把某物除掉的欲望,這個欲求也是挺有力的。「讓我們除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惡念、嫌隙、痛苦、瑕疵。」這就是想除掉某物的欲求。
>欲望如何變成「我」
我們可以觀察這叁種欲望—欲愛、有愛、無有愛,觀察及反照它們,因爲它們是心的所緣,是心所面對的境界。它們並非心的主體,換言之,欲望並不是你。可是,一不留心,在無明的左右下,它就成爲主體,變成了你。你抓取欲望,你變成了你所欲求的對象—我想要這個,不想要那個;我想要做個成功的人,我不想要成爲失敗者;必須趕緊改掉這些毛病。隨著欲望而追逐之後,你成爲「想要這個東西」或「不想要那個東西」的人。這簡直沒完沒了,不是嗎?當我們變成一個「想要這個、不想要那個」的人,這個現象會不斷地延續下去,總是會有些東西我們想要,有些東西我們不想要。如果不觀察這個過程,我們的一生就會在這個循環裏,周而複始地在生死輪回中打轉,追逐著欲望—要成爲擁有某種東西的人,要成爲不擁有某種東西的人。當然,這個「有」便發展成「再生」的條件,接著再生而來的就是老、病、死、憂、悲、苦、惱、與絕望的條件。
成爲總是必須得到或甩掉某些東西的人實在很辛苦。你想想看:生命中真正的苦究竟是什麼?當你認爲自己受盡了苦,但究竟是什麼讓你受苦呢?你會發現苦其實來自于想要成爲某種人,想要擁有或不擁有某種東西的人。我們曾提過第一聖谛「苦谛」,我們都有「苦」。只要無明現前,我們就有苦,我們的生命就要爲苦惱所盤據。
這種型態在富裕的西歐、美國、澳洲等地非常明顯。生于此處的人們,得到很多他們想要的。他們的苦並非來自饑餓、掠奪、殘暴不仁等類的事件。但即使在富裕的國家中,還是有許多不幸與苦難。這些又從那兒來呢?答案是想要與不想要。即使我們擁有自己所要的一切,我們還會有其它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東西。
試圖滿足我們所有的欲望,並獲得所求的一切並不是問題的答案。不是嗎?這個作法並不是離苦之道,滿足欲望的這條道路永無止盡,除非你如實地看到真相—運用智慧之明,而不是以無明來見到真實相。所以去觀察覺照它吧,觀察想要與不想要,欲望的生起與欲望的執取。
只是觀察
當你觀察感受,你會看到感受不過是個自然現象:可愛的與不可愛的,或既不是可愛又不是不可愛。感受不過表示心的敏銳罷了。例如,眼前的這些花,現在很吸引我,那只是事物自然的狀態,其中不滲雜欲望。如果我只是覺察此刻:「我不要這些花。」這中間也不滲雜欲望,我並不想弄走它。這中間沒有想要或不想要。花朵仍然是美麗可愛,非常迷人,僅此而已。感受就只是這個樣子。另一個例子是與某個醜陋的東西有關系。譬如:眼前這個窗簾,我覺得它很難看,每一回我進入這個房間,我的心就浮現這樣的念頭—那窗簾很難看,沒有人真正想要去看它。現在我可以覺知我的眼睛接觸到窗簾時,所生起的不舒服的感受。我並不生起要把它拆掉的欲望,只是了知它不吸引人就好了。或者當我看到牆壁時,它既不討人喜歡也不讓人討厭,它只是一面中性的牆。
依此方式反觀,你會看見︰那不過是事物自然的相貌—迷人或令人反感,既不迷人也不令人反感,只是感受罷了。欲望純粹是我們加上去的。如同花朵的例子:「喔!我真的很想要那些花,我想將那些花放在我的房間,我一定要擁有那些花!」窗簾的例子也是一樣:「我希望他們把窗簾拆掉—它實在讓我不舒服!」人就在追逐欲求中生活—想拆掉窗簾,想得到花,當然人根本不會去注意到這片牆,除非它上面出現了令人著迷或厭惡的東西。你對這房間裏的空間感又如何?空間既不迷人也不令人厭惡,不是嗎?
看清感受,也看清欲望
因此,依這個方法去覺照:什麼是欲望呢?當你感覺身體疼痛時,如果你認真地觀察身上的感受,你會覺察到除了身體的感受之外,你又加上了一個欲求—欲求這不舒服的感覺走掉。去察覺你身上真正出現的感受,看到你對它的排斥,看到你想把疼痛去除的欲望。去察覺,呼吸本身不會挑起欲望。或許你渴望能夠專注你的心,並且想要成爲一個有定力或工夫的人,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念頭生起:「我想成爲一個得禅定的人。」
真實的呼吸既不吸引人又沒有什麼趣味,也不令人討厭。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得禅定相當引誘人,成爲一個得定的人很令人向往。就這樣,我們帶著欲望四處去修習觀息法。或者,你的心是散亂的—這顆心到處跑,它偏偏不聽你使喚。你要它專注在呼吸上,但每回一開始觀息,它就溜走了。因此,你想去掉這顆散亂的心,想要成爲一個心緒平靜而且專注的人,不想是個心念散亂不定的人。所以,「無有愛」生起了—那想要袪除散亂,想要成爲心念集中,而且得到禅定的妄想念頭。
就是以這個方法來觀察欲望:對感官樂的渴求,對想成爲什麼的渴求,對想除掉什麼的渴求。如果我們真正地去覺照,透過智慧明、正念與智慧去如實地認識感受,就不會生起欲望。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然存在,不過它們只是展現自己本然的面目罷了。這便是諸法如、法爾如是,是法,是真理。當事物如實呈現時,根本沒有所謂的苦。苦是愛、取、有所結出的果實,在這十二因緣中,從愛、取、有之後便依序發展至生、老、死、悲苦惱痛與憂傷絕望,整個苦的次第,是依著愛、取、有而出現的。
所以,請觀察十二因緣的要義。想把欲望去掉的心仍是個欲望,依然是個陷阱。對不對?深入觀察並不是要去除掉什麼,它只是去了解,透過智慧去認識,而不是無明。
(本專輯摘譯自阿姜蘇美多(Ajahn Sumedho)開示集The way it is中有關緣起的部分。文中標題爲編者所加。)
【作者簡介】
阿姜蘇美多(Ajahn Sumedho)于1934年出生于美國西雅圖。在大學畢業後服役于美國海軍醫官職四年,隨後取得遠東地區研究碩士及南亞研究的博士學位。
1966年,阿姜蘇美多前往泰國曼谷佛教寺院Mahathat 學習禅修。不久,出家爲沙彌,1967年受比丘具足戒。此後,他開始了爲期一年的獨自修行生活。在這段期間,雖然修行上有所進步,但他仍深感自己需要一位老師給予積極的指導。
一次與訪問僧侶的偶然相遇,帶領他來到了阿姜查的處所。在此,他全心于阿姜查的教法中練習並接受指導,時間長達十年 。
1975年,阿姜蘇美多建立了國際叢林佛教寺院 (Wat Pah Nanacha ),從此西方世界的人能在此以英文接受指導。
1977年,跟隨阿姜查前往英國。1984年阿瑪拉瓦地佛法中心(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成立。同時英國其它地方及瑞士、紐西蘭的分院也相繼建立。1981年,阿姜蘇美多被正式指定爲授戒師。
阿姜蘇美多的教學有著簡單幽默的風格,使佛法看似困難的一面都顯得容易親近。目前常駐于阿瑪拉瓦地佛法中心,指導法的修行。
《不隨感覺起舞--貪愛是感受生起的緣(阿姜蘇美多 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