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不管你修任何法门,你都要在内心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修道并非从心外得到什么法让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极乐世界,也要从自心建立起这些道品。为什么你不要在这里建立?应该在这里训练嘛。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会快一点嘛。所以,我们如今在这里修,就是要训练这些心念。
前面,有讲到七菩提分,其实,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绝对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法门。比如说大圆满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藏密修法的加行是指定要修某些法,这些加行法不同于加行道的加行,任何修法的真正加行道就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进入加行道的状态,就是心中具足五根五力。我们修观的过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
2.四念处
如果是根据小乘的佛法说,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从四念处着手,为什么要从四念处着手呢?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四念处的第一个念处是身念处,然后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这样的次第是跟心念的粗细有关,就是说身念处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观察。法念处是很细的,要心念很微细的人才可以观察。初学者一定先从粗的心和境界开始观察,如果身体的动作都没有办法观察清楚,你想观察清楚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一个人能很细心的观心念处的话,他的身念处必然会做得很好。因此,念处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绝对的。就是说从粗到细,当然,如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细的,不必要先做粗的。
粗的观——身念处
在观察身念处时,我叫你们经行注意脚,也要注意避免心爱听爱看而离开身念处;还有要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属于身念处。就是你对身上的一切动作、行为明明了了。身念处从什么时候修起呢?很多人从站起来经行时开始修身念处,那就错了。是从你静坐想起身的时候开始修。从坐禅下坐开始,对于你的一切行、住、坐、卧,都要很冷静在那里修身念处。修得好时,你不会东张西望,不会想要和人家谈话的。如果你没有修好呢,就会等到想经行时,摆好姿势才修身念处,那样修身念处就太差了。
你们经行时要注意这一点,就是说,从你下坐不再盘腿,脚一举一动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话,经行时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静坐与经行交替修,你就无法长时间修定,只能静坐后休息,如果你懂得修的话,你就随时随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静坐的意义是一样的。
细的观——受念处
当你在观察受念处的时候,要分别出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进一步观察这三种受都是苦。当乐受来的时候,你要观察,有没有起贪爱的心,苦受来的时候有没有起嗔心。如果有,你要将这些贪心和嗔心放下。你们在平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受念处,可是在闭关的环境,是没有必要观察受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一期的修道和闭关时,修观受是难以成就的,因为在一切已经准备好的环境,没有人来干扰你,当时心情愉快地经行,没有苦受和乐受,多数是一种不苦不乐受,此时少贪少嗔,没有机会处理贪嗔。只有你在平时做事情,在生活中来观察受,才有机会把受之后生起的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在安排好的修行环境里,很难有机会修好受念处,唯有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才有办法修好。观受是苦是受念处的主要目的,但是,不一定都要用这个修法来观苦,你们修观的任何方法,也能观到苦。其实观心、观因缘等也可以观到苦,不一定要观受是苦。如果你懂得观的话,一切无常生灭的法都是苦。
如果你修观修到心清净之后,肯定会观察到苦,没有观到苦,是你的智慧还没有生起来。我说过,当你在修观的时候,一旦七觉支生起来,会越修心情越快乐。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观法会让你的心很苦。我说过,如果你想要证初果,重点是放下我见,不是去除贪、嗔、痴。因此,你要选择容易让你处理我见的观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选择比较久的修法,我用个比喻,如果你嗔心很重,你去观呼吸,观来观去,嗔心还是很重,观呼吸并不是帮助你解决嗔心的修法,要克服嗔心就应该修慈心观。同样地,观受是苦也不能帮助你放下我见。你越观受是苦,越让你生起出离心而已。所以,要破除我见,是观因缘、观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贪跟嗔,而我们贪、嗔的烦恼很多,其中有两个修法,一定要修,一个是慈心观,一个是不净观。这个贪跟嗔不是见解,它是一种业习行为。慢慢地放下。所以说,见道以后修道。而见道以后修道是为了除掉贪、嗔。重点在贪、嗔。
更细的观——心念处
至于说心念处的观心无常,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能够观到,当你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心念之后,我会叫你们尽量地观察内心。同样地是观察内心,跟禅定一样,也有境界的粗细。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粗有细。心是念念在无常生灭。这个心无常的生灭,可以观到很细很细的生灭,也可以观到很粗很粗的生灭。如果在很粗的心里观,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观不清楚。所以,我们观心的方法也要从粗的观法进入到微细的观法。因此,在观完因果的时候,心念处要从观五遍行修起。
3.心念之头——心念处的五遍行观
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念是我们内心接触境界时的第一念。心没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据境界来说的,随着境界出现所引起的第一个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个心所,又叫做遍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但是,每一个境界现前的那一刹那,当时的第一个念就是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要观心念生灭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为什么?你们知道参禅有参话头。话头就是话之头,话之头是什么?就是心念嘛!还没有开始说话,要动念之前。动念之前五遍行已经先动了。第一念没办法看回自己。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说,你持续在第二念观察第一念,就是观第一念了。当你能够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观第一念的时候,你才能修观心无常。如果,你没办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说观心无常。为什么?烦恼来后才观,那是观法尘非观心了。所以,你要修心念处,观心无常要观察到起心动念的第一念,就必须把五遍行修好来。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时间后,再想继续观心念,也一样地要先观回五遍行,再度将五遍行观清楚了,才来观心无常。如果没有办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难观心无常。
放下我见之后,所要清理的烦恼,是欲界贪、嗔和五上分结。我们的烦恼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种法门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这样来清理烦恼最快。更快的就是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来清理烦恼,当烦恼一生起来你就知道,这样清理烦恼最快。所以说见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为见道的人能够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观察及处理烦恼。当我们在观察心念时,必须越观察越微细。微细到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所以要训练让你的觉知心跑到你的烦恼的前头。如果你要完成这一点,就要先训练看到第一念。
那么,这时如何观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种,太多了。妄想杂念不是所要观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头不是你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分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头称为心所,能知的称为心王,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和法尘。所谓观心无常,并不是观法尘无常。也不是观察想东想西的心无常,更不是观受苦受乐这个心无常。如果你观这些心就修错了,这些是粗的观心无常。观心无常绝对不是心里面有一些念头让你知道,然后你观它无常。观心无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会,只观能知的心识在里面跳动,注意!心识不是念头!这才是观心无常。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般念佛者说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是我的心,其实(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想)想是法尘,受也是法尘,知道想和受的知觉才是应观的心。当你在念佛号时其实是想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一个想,是六个想。六字有六个想,每一个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个知道想的心,是一念心识。也就是说,你心中念"南"的时候,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识,所知道的是南的念头,即法尘。你念"无"的时候,心知道念"无",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识。这一念一念的意识随着法尘生起来。观心无常不是观法尘,观心不是观法尘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念想,是观那些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说你在观心无常,其实是观法尘无常而已,这一点要弄得清清楚楚。参话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观心念生灭的时候,你的心就要远离外境,只观自己的意识,观到最后,你的心就会非常微细,最后到无念。
禅宗说一个人参禅参到一定的时候,会桶底脱落。桶底脱落就是进入一个状态,心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们在观心念的时候,也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心中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明明了了,一个念头也不动。从观心念生灭进入无念是慢慢进入的,然后要有办法保持。在禅宗里面说:"无心犹隔一重关"。就是无心还不能解脱。当你能够做到无心的时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点,要快一点解脱,就是平时必须要保持无心的状态。修行到这种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观,就要平时对境修,任何贪、嗔、痴生起来,心一觉察到就把它丢掉。因为能观的心已经站在烦恼的前面,烦恼心一动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这样来克服烦恼是最快的,虽然快,烦恼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说,看你烦恼有多少,而且有时候,你没有面对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无心以后,你再也不能躲起来修,你要去面对境界了。为什么?因为你躲起来修,就没有任何让你生起各种烦恼的机会,你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处理烦恼。
4…
《定慧之路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