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不管你修任何法門,你都要在內心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修道並非從心外得到什麼法讓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極樂世界,也要從自心建立起這些道品。爲什麼你不要在這裏建立?應該在這裏訓練嘛。到了極樂世界,你就會快一點嘛。所以,我們如今在這裏修,就是要訓練這些心念。
前面,有講到七菩提分,其實,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絕對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法門。比如說大圓滿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藏密修法的加行是指定要修某些法,這些加行法不同于加行道的加行,任何修法的真正加行道就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進入加行道的狀態,就是心中具足五根五力。我們修觀的過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
2.四念處
如果是根據小乘的佛法說,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從四念處著手,爲什麼要從四念處著手呢?這是有它的道理的,四念處的第一個念處是身念處,然後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樣的次第是跟心念的粗細有關,就是說身念處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觀察。法念處是很細的,要心念很微細的人才可以觀察。初學者一定先從粗的心和境界開始觀察,如果身體的動作都沒有辦法觀察清楚,你想觀察清楚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一個人能很細心的觀心念處的話,他的身念處必然會做得很好。因此,念處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絕對的。就是說從粗到細,當然,如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細的,不必要先做粗的。
粗的觀——身念處
在觀察身念處時,我叫你們經行注意腳,也要注意避免心愛聽愛看而離開身念處;還有要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動作,這些動作都是屬于身念處。就是你對身上的一切動作、行爲明明了了。身念處從什麼時候修起呢?很多人從站起來經行時開始修身念處,那就錯了。是從你靜坐想起身的時候開始修。從坐禅下坐開始,對于你的一切行、住、坐、臥,都要很冷靜在那裏修身念處。修得好時,你不會東張西望,不會想要和人家談話的。如果你沒有修好呢,就會等到想經行時,擺好姿勢才修身念處,那樣修身念處就太差了。
你們經行時要注意這一點,就是說,從你下坐不再盤腿,腳一舉一動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話,經行時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靜坐與經行交替修,你就無法長時間修定,只能靜坐後休息,如果你懂得修的話,你就隨時隨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靜坐的意義是一樣的。
細的觀——受念處
當你在觀察受念處的時候,要分別出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進一步觀察這叁種受都是苦。當樂受來的時候,你要觀察,有沒有起貪愛的心,苦受來的時候有沒有起嗔心。如果有,你要將這些貪心和嗔心放下。你們在平常生活中要多觀察受念處,可是在閉關的環境,是沒有必要觀察受的。爲什麼呢?因爲在一期的修道和閉關時,修觀受是難以成就的,因爲在一切已經准備好的環境,沒有人來幹擾你,當時心情愉快地經行,沒有苦受和樂受,多數是一種不苦不樂受,此時少貪少嗔,沒有機會處理貪嗔。只有你在平時做事情,在生活中來觀察受,才有機會把受之後生起的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在安排好的修行環境裏,很難有機會修好受念處,唯有在平時做事情的時候,才有辦法修好。觀受是苦是受念處的主要目的,但是,不一定都要用這個修法來觀苦,你們修觀的任何方法,也能觀到苦。其實觀心、觀因緣等也可以觀到苦,不一定要觀受是苦。如果你懂得觀的話,一切無常生滅的法都是苦。
如果你修觀修到心清淨之後,肯定會觀察到苦,沒有觀到苦,是你的智慧還沒有生起來。我說過,當你在修觀的時候,一旦七覺支生起來,會越修心情越快樂。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觀法會讓你的心很苦。我說過,如果你想要證初果,重點是放下我見,不是去除貪、嗔、癡。因此,你要選擇容易讓你處理我見的觀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選擇比較久的修法,我用個比喻,如果你嗔心很重,你去觀呼吸,觀來觀去,嗔心還是很重,觀呼吸並不是幫助你解決嗔心的修法,要克服嗔心就應該修慈心觀。同樣地,觀受是苦也不能幫助你放下我見。你越觀受是苦,越讓你生起出離心而已。所以,要破除我見,是觀因緣、觀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貪跟嗔,而我們貪、嗔的煩惱很多,其中有兩個修法,一定要修,一個是慈心觀,一個是不淨觀。這個貪跟嗔不是見解,它是一種業習行爲。慢慢地放下。所以說,見道以後修道。而見道以後修道是爲了除掉貪、嗔。重點在貪、嗔。
更細的觀——心念處
至于說心念處的觀心無常,我們在修觀的時候能夠觀到,當你很清楚看見自己的心念之後,我會叫你們盡量地觀察內心。同樣地是觀察內心,跟禅定一樣,也有境界的粗細。一禅、二禅、叁禅、四禅,有粗有細。心是念念在無常生滅。這個心無常的生滅,可以觀到很細很細的生滅,也可以觀到很粗很粗的生滅。如果在很粗的心裏觀,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觀不清楚。所以,我們觀心的方法也要從粗的觀法進入到微細的觀法。因此,在觀完因果的時候,心念處要從觀五遍行修起。
3.心念之頭——心念處的五遍行觀
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念是我們內心接觸境界時的第一念。心沒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據境界來說的,隨著境界出現所引起的第一個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個心所,又叫做遍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但是,每一個境界現前的那一刹那,當時的第一個念就是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要觀心念生滅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爲什麼?你們知道參禅有參話頭。話頭就是話之頭,話之頭是什麼?就是心念嘛!還沒有開始說話,要動念之前。動念之前五遍行已經先動了。第一念沒辦法看回自己。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說,你持續在第二念觀察第一念,就是觀第一念了。當你能夠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觀第一念的時候,你才能修觀心無常。如果,你沒辦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說觀心無常。爲什麼?煩惱來後才觀,那是觀法塵非觀心了。所以,你要修心念處,觀心無常要觀察到起心動念的第一念,就必須把五遍行修好來。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時間後,再想繼續觀心念,也一樣地要先觀回五遍行,再度將五遍行觀清楚了,才來觀心無常。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難觀心無常。
放下我見之後,所要清理的煩惱,是欲界貪、嗔和五上分結。我們的煩惱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種法門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這樣來清理煩惱最快。更快的就是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來清理煩惱,當煩惱一生起來你就知道,這樣清理煩惱最快。所以說見道以後才懂得修道,因爲見道的人能夠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觀察及處理煩惱。當我們在觀察心念時,必須越觀察越微細。微細到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所以要訓練讓你的覺知心跑到你的煩惱的前頭。如果你要完成這一點,就要先訓練看到第一念。
那麼,這時如何觀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種,太多了。妄想雜念不是所要觀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頭不是你能知的心。我們的心分爲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頭稱爲心所,能知的稱爲心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意識和法塵。所謂觀心無常,並不是觀法塵無常。也不是觀察想東想西的心無常,更不是觀受苦受樂這個心無常。如果你觀這些心就修錯了,這些是粗的觀心無常。觀心無常絕對不是心裏面有一些念頭讓你知道,然後你觀它無常。觀心無常是什麼念想也不要去理會,只觀能知的心識在裏面跳動,注意!心識不是念頭!這才是觀心無常。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般念佛者說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是我的心,其實(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想)想是法塵,受也是法塵,知道想和受的知覺才是應觀的心。當你在念佛號時其實是想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只是一個想,是六個想。六字有六個想,每一個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個知道想的心,是一念心識。也就是說,你心中念"南"的時候,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識,所知道的是南的念頭,即法塵。你念"無"的時候,心知道念"無",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識。這一念一念的意識隨著法塵生起來。觀心無常不是觀法塵,觀心不是觀法塵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念想,是觀那些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沒有弄清楚,你說你在觀心無常,其實是觀法塵無常而已,這一點要弄得清清楚楚。參話頭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在觀心念生滅的時候,你的心就要遠離外境,只觀自己的意識,觀到最後,你的心就會非常微細,最後到無念。
禅宗說一個人參禅參到一定的時候,會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就是進入一個狀態,心中什麼東西也沒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們在觀心念的時候,也能夠完成這樣的事情。心中什麼事情也沒有,但是明明了了,一個念頭也不動。從觀心念生滅進入無念是慢慢進入的,然後要有辦法保持。在禅宗裏面說:"無心猶隔一重關"。就是無心還不能解脫。當你能夠做到無心的時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點,要快一點解脫,就是平時必須要保持無心的狀態。修行到這種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觀,就要平時對境修,任何貪、嗔、癡生起來,心一覺察到就把它丟掉。因爲能觀的心已經站在煩惱的前面,煩惱心一動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這樣來克服煩惱是最快的,雖然快,煩惱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說,看你煩惱有多少,而且有時候,你沒有面對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無心以後,你再也不能躲起來修,你要去面對境界了。爲什麼?因爲你躲起來修,就沒有任何讓你生起各種煩惱的機會,你也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處理煩惱。
4…
《定慧之路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