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究竟是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摘自:慧灯之光)
“如来藏”的内容,在以前的开示中一直没有涉及,其它的内容如“无我”、“空性”、“因果”都讲了一些,但从来没有讲过“如来藏”的内容。今天简单地讲一讲“如来藏”。
“如来藏”的见解很重要。因为它是显宗最顶峰的见解,即显宗没有比它更高的见解了。麦彭仁波且等高僧大德认为“如来藏”的《宝性论》是显密结合的一种经典,也就是说,“如来藏”既可以归于密宗的范畴,也可以归于显宗的范畴。所以这个很重要。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公开地三转*轮。第一次转*轮时,佛宣讲了“人无我”,以及“因果”的存在,为我们阐述了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续的循环却无欺存在的理论等等内容。第二次转*轮时,佛宣讲了空性的见解,即不论是有情世间,还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第三次转*轮时,佛宣讲了“如来藏”的内容,即一切法虽然不生不灭,但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如来藏”。
一、推翻六识的见解
建立“如来藏”见解首先要推翻六识的见解,我们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这些功能局限于某种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这些器官就无能为力了。而我们的第六意识,虽然有观察的功能,但观察的依据也来自于眼耳鼻舌。譬如当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对往事的记忆仍来源于眼耳鼻舌。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思维的依据来自于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见或了知“大光明”、“如来藏”、“空性”等,而且,就连我们平时自认为看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其实都没有真正分辨清楚,看个究竟。
比如我们以肉眼观察某个事物,认为它处于静止状态。但佛告诉我们,它们不是静止的,是一刹那一刹那运动变化的事物。从科学的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们以肉眼看桌子,就会认为它是完整的木板,看不出它中间有缝有孔。但《俱舍论》中却认为:一切物质由微尘构成,微尘之间是有间隙的。众所周知的科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桌子是由无数微尘组成,微尘之间并非相互连接,而是存在间隙的。这就像我们远看银河,认为是一片光明,但如果借助于天文望远镜,或者从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银河并非一片光明,而是由很多星星构成的。
同理,平时我们看到的极其坚固的金钢石,也不是没有缝,也是由很多微尘组成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而且,对于眼睛而言,事物若太远太近太大太小,眼睛都会看不见,所以眼睛的能力是很微弱的,必须与所观察的事物配合好后,才能看得见。所以说,眼睛所见非常有限。我们的肉眼连这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清“空性”呢?所以,相信眼耳鼻舌,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
佛经中曾讲过:一名具有有漏神通的外道修行人,在一个车轮般大的圆圈中,所能看到的众生数量,可以和我们普通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能看到的众生数量相比。阿罗汉或初地以上菩萨在一个车轮般大的圆圈中,也能够看到外道修行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能看到的所有东西。然后随着修道层次,依次往上类推,修行层次越高,所能观察的程度也越深。可是,我们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见那么多的众生。
可以举显微镜的例子来稍稍说明一下。若以肉眼看手掌,看不到其中的生命,而显微镜却可以,这个情况你们比我还清楚。但是,显微镜也只能暂时并且有限地弥补一些眼睛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却于事无补。与有些修行人的眼睛相比,显微镜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修行人所见的境界,可以远远超越显微镜为人类所提供的视觉范围。而且,这些所见的境界并非幻觉,而是确凿不移、颠扑不破的事实,但我们凡夫却看不出来。
所以,企图用我们的肉眼去观察宇宙、人生、真理等等的真相,简直是痴人说梦,即使加上显微镜镜片的帮助,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平时我们眼耳鼻舌之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幻觉,这些器官看不到什么东西。
二、证悟如来藏的方法
“如来藏”是存在的,但我们却没有办法如实地讲出来。我们的语言仅能传达眼耳鼻舌所感受的东西,我们的概念也仅能表达这些东西,而对于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领略到的东西,心里就没有概念,所以就无法言表。
比如我们看到经中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由琉璃珠宝所组成,但什么是琉璃珠宝呢?我们就没有概念,只好心想:可能和商店里的差不多吧。又比如我们提到甘露,也只能说是比矿泉水还好喝的东西,用其它语言和概念再也无法描述了。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其作用范围的有限性所致。
“如来藏”不属于眼耳鼻舌的范围,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过,连它的概念都无从产生,想如实地表达更是无计奈何。
那么“如来藏”的论点又是如何传下来的呢?为解决这个疑问,佛经里有这么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人问什么是月亮?回答时,即可用手指指着天空中的月亮回答他说:这就是月亮。那人若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即可看见月亮。实际上手指有没有具体指着月亮呢?月亮与手指距离相当远,又没有办法捅着月亮清清楚楚地指给人看。“指月”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已。只要通过这个方法,使人能看见月亮就可以了。
同样地,我们通过语言的指引,逐步去证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是佛的唯一方法,佛最伟大之处即在于此。因为,平常让我们去了解、感受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这并不难。世间的学科皆是如此。而要让薄地凡夫去了解并证悟从未见过、难以言传的境界,这就很难。但是佛有办法。办法就是首先把我们原有的观点推翻掉。很多人认为非常了不起的所谓“文明”、“正确的观点”等等都要全部推翻。推翻以后,就没有观点、没有概念了。这个“没有观点”就是“观点”。
三、证悟如来藏的本体大空性的真伪
我们的思维其实是很简单的,“有”、“无”、“非有”、“非无”这四点,可以涵盖所有的思维。将这四点完全打破以后,我们还能说出什么呢?再没有别的观点了,这就叫“证悟空性”。
对此也曾有过理解出错的公案:以前禅宗的摩诃衍法师来西藏弘扬禅宗,曾在西藏引起极大的争论。并不是藏地不接受禅宗的法,禅宗的法其实是非常好的法,但依照西藏历史的记载,摩诃衍讲禅宗的法时出了一些问题。当然,这仅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观点,当时汉传佛教的描述与此大相径庭,我们暂时不去论述谁是谁非,只根据西藏历史的记录描绘他所提出的观点。
他说无论“有”、“无”、“善”、“恶”都不要想,“非善”“非恶”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后就解脱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业,就会在轮回中流转。因为取舍善恶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则应全部放下,什么都不想。这种道理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要求暂时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这是不对的。说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放下需要某种有力的方法才能实现,没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说只讲放下不讲究方法是不对的。
摩诃衍所说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仅仅不思而没有悟性的话,那其实还是在想,想的什么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里想着“不能思维”,其实内心还是在思维。这样做只不过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这种观点不对。汉地寺庙现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禅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观点,那就十分危险。
前面所讲的打破、推翻原有观点从而证悟空性是《中观》的见解,而仅仅不思的观点不是《中观》的见解。这二者从词语语气上不易鉴别。《中观》的观点,是观察“有”“无”“生”“住”“灭”等等,当观察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深深体会到原来“有”“无”等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佛经上称之为“增上安立”的东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有”而不当作“无”等等。然而现在事实却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我们原来所想是一回事,但是现在证悟之所见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间有天地之别!概念都不一样。这种“深深的体会”叫“初前期证悟”,可以称之为“证悟了”“开悟了”。但开悟是分层次的,并非指成佛。证悟就是开悟,但开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禅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没有呼吸。还可以修到很长时间心里都没有念头,坐着非常舒服,但是,这样的修行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解脱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轮回的根,这才叫解脱。当所有的“有”“无”念头都真正地消失后,剩下的就是“如来藏”。禅宗里这叫“本来面目”,也可以称之为“大光明”、“大平等”、“大圆满”、“自然智慧”等等。这才是真实的“不思”和“不想”,辨别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极为重要。
四、进入如来藏的几种方法之区别
“光明”就是无垢、纯净的意思。污垢即指我们的执着。修行时,“恶”“善”的念头都要断掉。要进入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方法。(1)首先有推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常常易于理解;(2)在密宗中有修气脉明点的方法,也能进入这种状态,而且还比较快;(3)还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特别是大圆满所讲的上师的加持和窍诀,也能同样进入这种状态,而且可以飞速进入,这是最快的速度。
这三种进入方法,第一种是《中观》的思维方法,这是最慢的,但比较踏实;修“气脉明点”速度中等,但有些危险性,因为气、脉轮和人的思维有密切关系,若修不好则精神都会不正常,会遗患无穷;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就可放心大胆地修习;第三是上师的诀窍,出错少,危险小,没有弯路,并且收获大,见效快,但是需要无伪的信心,没有信心是不行的。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进入这种“不可言不可说”的状态。
五、万法不离如来…
《如来藏究竟是什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