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究竟是什麼?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摘自:慧燈之光)
“如來藏”的內容,在以前的開示中一直沒有涉及,其它的內容如“無我”、“空性”、“因果”都講了一些,但從來沒有講過“如來藏”的內容。今天簡單地講一講“如來藏”。
“如來藏”的見解很重要。因爲它是顯宗最頂峰的見解,即顯宗沒有比它更高的見解了。麥彭仁波且等高僧大德認爲“如來藏”的《寶性論》是顯密結合的一種經典,也就是說,“如來藏”既可以歸于密宗的範疇,也可以歸于顯宗的範疇。所以這個很重要。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公開地叁轉*輪。第一次轉*輪時,佛宣講了“人無我”,以及“因果”的存在,爲我們闡述了雖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續的循環卻無欺存在的理論等等內容。第二次轉*輪時,佛宣講了空性的見解,即不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滅的空性。第叁次轉*輪時,佛宣講了“如來藏”的內容,即一切法雖然不生不滅,但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這就是“如來藏”。
一、推翻六識的見解
建立“如來藏”見解首先要推翻六識的見解,我們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這些功能局限于某種範圍,一旦超出這個範圍,這些器官就無能爲力了。而我們的第六意識,雖然有觀察的功能,但觀察的依據也來自于眼耳鼻舌。譬如當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他對往事的記憶仍來源于眼耳鼻舌。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思維的依據來自于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見或了知“大光明”、“如來藏”、“空性”等,而且,就連我們平時自認爲看得一清二楚的東西,其實都沒有真正分辨清楚,看個究竟。
比如我們以肉眼觀察某個事物,認爲它處于靜止狀態。但佛告訴我們,它們不是靜止的,是一刹那一刹那運動變化的事物。從科學的角度也證明了這一點。另外,我們以肉眼看桌子,就會認爲它是完整的木板,看不出它中間有縫有孔。但《俱舍論》中卻認爲:一切物質由微塵構成,微塵之間是有間隙的。衆所周知的科學理論也告訴我們,桌子是由無數微塵組成,微塵之間並非相互連接,而是存在間隙的。這就像我們遠看銀河,認爲是一片光明,但如果借助于天文望遠鏡,或者從近距離觀察,就會發現銀河並非一片光明,而是由很多星星構成的。
同理,平時我們看到的極其堅固的金鋼石,也不是沒有縫,也是由很多微塵組成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而且,對于眼睛而言,事物若太遠太近太大太小,眼睛都會看不見,所以眼睛的能力是很微弱的,必須與所觀察的事物配合好後,才能看得見。所以說,眼睛所見非常有限。我們的肉眼連這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清“空性”呢?所以,相信眼耳鼻舌,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
佛經中曾講過:一名具有有漏神通的外道修行人,在一個車輪般大的圓圈中,所能看到的衆生數量,可以和我們普通人在叁千大千世界裏所能看到的衆生數量相比。阿羅漢或初地以上菩薩在一個車輪般大的圓圈中,也能夠看到外道修行人在叁千大千世界裏所能看到的所有東西。然後隨著修道層次,依次往上類推,修行層次越高,所能觀察的程度也越深。可是,我們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見那麼多的衆生。
可以舉顯微鏡的例子來稍稍說明一下。若以肉眼看手掌,看不到其中的生命,而顯微鏡卻可以,這個情況你們比我還清楚。但是,顯微鏡也只能暫時並且有限地彌補一些眼睛的能力,從根本上講卻于事無補。與有些修行人的眼睛相比,顯微鏡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東西。修行人所見的境界,可以遠遠超越顯微鏡爲人類所提供的視覺範圍。而且,這些所見的境界並非幻覺,而是確鑿不移、顛撲不破的事實,但我們凡夫卻看不出來。
所以,企圖用我們的肉眼去觀察宇宙、人生、真理等等的真相,簡直是癡人說夢,即使加上顯微鏡鏡片的幫助,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平時我們眼耳鼻舌之所見、所聞、所感都是幻覺,這些器官看不到什麼東西。
二、證悟如來藏的方法
“如來藏”是存在的,但我們卻沒有辦法如實地講出來。我們的語言僅能傳達眼耳鼻舌所感受的東西,我們的概念也僅能表達這些東西,而對于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領略到的東西,心裏就沒有概念,所以就無法言表。
比如我們看到經中描繪“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由琉璃珠寶所組成,但什麼是琉璃珠寶呢?我們就沒有概念,只好心想:可能和商店裏的差不多吧。又比如我們提到甘露,也只能說是比礦泉水還好喝的東西,用其它語言和概念再也無法描述了。這都是因爲我們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其作用範圍的有限性所致。
“如來藏”不屬于眼耳鼻舌的範圍,我們沒有見過,沒有聽過,連它的概念都無從産生,想如實地表達更是無計奈何。
那麼“如來藏”的論點又是如何傳下來的呢?爲解決這個疑問,佛經裏有這麼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人問什麼是月亮?回答時,即可用手指指著天空中的月亮回答他說:這就是月亮。那人若順著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即可看見月亮。實際上手指有沒有具體指著月亮呢?月亮與手指距離相當遠,又沒有辦法捅著月亮清清楚楚地指給人看。“指月”僅僅是一種方法而已。只要通過這個方法,使人能看見月亮就可以了。
同樣地,我們通過語言的指引,逐步去證悟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這是佛的唯一方法,佛最偉大之處即在于此。因爲,平常讓我們去了解、感受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這並不難。世間的學科皆是如此。而要讓薄地凡夫去了解並證悟從未見過、難以言傳的境界,這就很難。但是佛有辦法。辦法就是首先把我們原有的觀點推翻掉。很多人認爲非常了不起的所謂“文明”、“正確的觀點”等等都要全部推翻。推翻以後,就沒有觀點、沒有概念了。這個“沒有觀點”就是“觀點”。
叁、證悟如來藏的本體大空性的真僞
我們的思維其實是很簡單的,“有”、“無”、“非有”、“非無”這四點,可以涵蓋所有的思維。將這四點完全打破以後,我們還能說出什麼呢?再沒有別的觀點了,這就叫“證悟空性”。
對此也曾有過理解出錯的公案:以前禅宗的摩诃衍法師來西藏弘揚禅宗,曾在西藏引起極大的爭論。並不是藏地不接受禅宗的法,禅宗的法其實是非常好的法,但依照西藏曆史的記載,摩诃衍講禅宗的法時出了一些問題。當然,這僅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觀點,當時漢傳佛教的描述與此大相徑庭,我們暫時不去論述誰是誰非,只根據西藏曆史的記錄描繪他所提出的觀點。
他說無論“有”、“無”、“善”、“惡”都不要想,“非善”“非惡”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後就解脫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業,就會在輪回中流轉。因爲取舍善惡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則應全部放下,什麼都不想。這種道理從表面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要求暫時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這是不對的。說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沒有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放下需要某種有力的方法才能實現,沒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說只講放下不講究方法是不對的。
摩诃衍所說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僅僅不思而沒有悟性的話,那其實還是在想,想的什麼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裏想著“不能思維”,其實內心還是在思維。這樣做只不過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這種觀點不對。漢地寺廟現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禅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觀點,那就十分危險。
前面所講的打破、推翻原有觀點從而證悟空性是《中觀》的見解,而僅僅不思的觀點不是《中觀》的見解。這二者從詞語語氣上不易鑒別。《中觀》的觀點,是觀察“有”“無”“生”“住”“滅”等等,當觀察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深深體會到原來“有”“無”等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佛經上稱之爲“增上安立”的東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當作“有”而不當作“無”等等。然而現在事實卻根本不是我們以前所想象的那樣,我們原來所想是一回事,但是現在證悟之所見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間有天地之別!概念都不一樣。這種“深深的體會”叫“初前期證悟”,可以稱之爲“證悟了”“開悟了”。但開悟是分層次的,並非指成佛。證悟就是開悟,但開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禅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沒有呼吸。還可以修到很長時間心裏都沒有念頭,坐著非常舒服,但是,這樣的修行也與解脫沒有任何關系!解脫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輪回的根,這才叫解脫。當所有的“有”“無”念頭都真正地消失後,剩下的就是“如來藏”。禅宗裏這叫“本來面目”,也可以稱之爲“大光明”、“大平等”、“大圓滿”、“自然智慧”等等。這才是真實的“不思”和“不想”,辨別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極爲重要。
四、進入如來藏的幾種方法之區別
“光明”就是無垢、純淨的意思。汙垢即指我們的執著。修行時,“惡”“善”的念頭都要斷掉。要進入這種狀態,需要一定的方法。(1)首先有推理的方法,這個方法常常易于理解;(2)在密宗中有修氣脈明點的方法,也能進入這種狀態,而且還比較快;(3)還有大圓滿、大手印的修法,特別是大圓滿所講的上師的加持和竅訣,也能同樣進入這種狀態,而且可以飛速進入,這是最快的速度。
這叁種進入方法,第一種是《中觀》的思維方法,這是最慢的,但比較踏實;修“氣脈明點”速度中等,但有些危險性,因爲氣、脈輪和人的思維有密切關系,若修不好則精神都會不正常,會遺患無窮;如果有正確的引導就可放心大膽地修習;第叁是上師的訣竅,出錯少,危險小,沒有彎路,並且收獲大,見效快,但是需要無僞的信心,沒有信心是不行的。以上叁種方法都可進入這種“不可言不可說”的狀態。
五、萬法不離如來…
《如來藏究竟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