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疑年录》拾遗

  《释氏疑年录》拾遗

  宗舜法师 

  《释氏疑年录》是陈援庵(垣)先生编纂的一部查检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书,全书始於康僧会,终於清初,按生年(或卒年)编录,共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此书收录广泛,过目宏富,考订精审,影响深远,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书。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瑕疵,根据相关文献还可以补充不少符合其编辑体例的人物资料。笔者主要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等文献,补充了可考订生卒年的七十四人,合苏晋仁先生过去所补,已近原书人数的十分之一,为进一步修订此书提供了参考资料。

  --------------------------------------------------------------------------------

  缘 起

  《释氏疑年录》是陈援庵(垣)先生编纂的一部查检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书。据其《小引》称:“始於康僧会,会以前至者无确年可纪也;终於清初,以生於明者为限也。按生年编录,无生年或年过一百三十年未可遽信者,则略以卒年为次,生卒年俱阙者,虽有岁数弗录也。凡得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颜曰《释氏疑年录》。”此书所征引资料,除了历代灯录、僧传等各类佛教文献外,还广泛采录各种文集、方志和金石的载记,共计达七百馀种。其收录之广泛,过目之宏富,考订之精审,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无出其右者。

  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由于历史浩渺,文献纷繁,兼之主、客观的多种限制,《释氏疑年录》中也存有某些不足之处:

  所谓“释氏”,自当包括出家之男女二众。《释氏疑年录》可能是囿于历代佛门传录偏重一隅的传统,仅收比丘,而不及比丘尼。如梁/宝唱的《比丘尼传》、民国/振华的《续比丘尼传》中的资料完全没有得到利用,使人产生不见全璧的遗憾。

  又如,《释氏疑年录》引用文献多达七百馀种,有的可能过眼匆匆,未得一一详细检讨和深究,失误和遗漏时有所见。

  例如,好几位僧人的生卒和世寿都是根据《莲社高贤传》(《释氏疑年录》引称《十八贤传》)确定的,足见作者对于此书的看重。可是,书中“庐山昙恒”条说:“陈舜俞《庐山记》作年七十一,今据《十八贤传》,疑即前文道恒,俟考。”(卷一,第8页)而在《莲社高贤传》中,道恒和昙恒分列二传,而且传中明言,昙恒十三岁出家,道恒二十岁出家,显然不会是同一人。又如,“湛怀钦义”条,据《列朝诗集》闰三,作“明天启末年卒”,不著年月(卷十一,第380页)。而《列朝诗集》于“末年”后另有“元日”字样,则末年似非泛指。据《明史·熹宗本纪》,天启七年(1627)七月乙卯崩,思宗八月丁巳即皇帝位,湛怀饮义之卒当为此年之元日。

  又,《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中涉及的佛教资料集中于“博物汇编·神异典”中,有二氏(佛道)部、释教部、佛菩萨部、佛经部、僧寺部、塔部、僧部、尼部、居士部和放生部十部,共计一百四十八卷。其中“僧部”和“尼部”汇集的都是释氏传记,《释氏疑年录》对于尼众没有涉及,姑且不论。其“僧部”资料,作者应是研究过的,如书中“秀恒圆融”条注称:“文行远撰传,《图书集成》僧传六九。”(卷十一,第377页)可作证明(“僧部列传”六十九《秀恒圆融传》,见《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一百九十三卷第505册之12叶A下)。不知何故,《集成》中尚有大量资料未能得到利用,遗漏了可以考订生卒年月者近七十人。另如《律宗灯谱》等文献,也都存在有同一情况。

  还有些资料因为晚出或罕见,作者没有来得及过目。比如《祖堂集》,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禅宗著作,直到上个世纪末叶才得回归故土,其中有不少资料可以用来订正和补充流传的文献。另如散存各地的佛教山志、寺志,作者的搜集未能网罗无遗,也还有待后来者的搜集和钩辑。

  为《释氏疑年录》作过订补工作的,笔者仅见有苏晋仁先生的《释氏疑年录补》(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佛教文化》1989年创刊号,第14页)。苏先生说:“数十年来,偶有所见,则笔之书眉,比加裒聚,共得一百六十馀则。”苏先生补的一百六十馀人,为数近半取材于《比丘尼传》和《续比丘尼传》,另外有些是来自日本僧人的资料。这次,笔者根据《集成》中的僧传补入六十四人,根据《集成》中的尼传补入四人,又根据《律宗灯谱》的僧传补入六人,共计七十四人。合苏晋仁先生所补,已近原书人数的十分之一。尚有一些其他的资料,笔者拟在撰写《释氏疑年录订补》时再加利用。

  本文编辑体例,一仍《释氏疑年录》之旧。另有数端或与有间,需作说明如下:

  其一,编排大体以生年为序;若是仅知卒年,则以卒年为序。生卒年代不详,仅知活动时代如某一年号者,则以此年号的第一年为序。

  其二,僧名上所冠寺名,以其主要弘法或活动的道场为主,否则或冠出家所在寺名,或冠圆寂所在寺名。其字号悉同《释氏疑年录》体例,冠于名上。可以考知俗家姓氏者,也一并保留。

  其三,由于原书没有涉及尼众,四位比丘尼的资料附在最后。

  其四,所用《释氏疑年录》,为中华书局1964年第一版,1988年北京三次印刷本。所用《集成》,为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景印本。所用的《律宗灯谱》,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佛学文献丛刊”景印本。纪其出处时,《释氏疑年录》和《律宗灯谱》用其卷数和页码,《集成》则采用简写办法,如“《集成》175卷第503册之51叶A中”,是指其175卷第503册之51页正面之中栏。

  对于《释氏疑年录》没有彻底利用到的文献,包括主要取材的几种僧传和灯录,苏晋仁先生的《释氏疑年录补》已经作过了一次辑补。限于精力和条件,笔者未能对《释氏疑年录》的引书进行过全面覆核;有关僧尼生平的文献,也许还有尚未见到。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订补《释氏疑年录》的工作,还有深入一层的必要。利用《释氏疑年录》的时候,也不能过分迷信,需要复核原书。笔者衷心企盼能有继陈先生之志者,在其已有基础之上辑补、修订,使其更为完备和精善,实为教界、学界之至幸。

  此文难免疏误之处,敬请方家予以斧正。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识于苏州

  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

  拾 遗

  1、西安鸟石福应院通济  建安江氏

  宋咸平二年(999)卒  《衢州府志》

  (据《集成》175卷第503册之51叶A中)

  2、秀州隆福寺会畅  闽人陈氏

  宋大中祥符(1008至1016)中卒  《松江府志》

  (据《集成》176卷第503册之54叶B上)

  3、芙蓉峰慕真  袁州宜春人

  宋天禧三年(1019)卒  《休宁县志》

  (据《集成》175卷第503册之51叶A中)

  4、居昱  钱塘郭氏

  宋天圣四年(1026)卒  《天台县志》

  (据《集成》176卷第503册之55叶B下)

  5、观音庵怀义  

  宋熙宁七年(1074)卒  《南陵县志》

  (据《集成》178卷第504册之4叶B中)

  6、金华守宗  金华人

  宋元丰六年(1083)卒  《金华府志》

  (据《集成》179卷第504册之6叶B上)

  7、俨和尚  

  宋崇宁元年(1102)卒  《太平府志》

  (据《集成》180卷第504册之12叶A下)

  8、吉水文悟  泰和刘氏

  宋绍兴四年(1134)卒  《吉安府志》

  (据《集成》182卷第504册之21叶B上)

  9、池州梅山正宗  苦竹陈氏字季渊

  宋乾道(1165至1173)初卒,年七十九  《崇仁县志》

  (据《集成》182卷第504册之21叶A上)

  10、南明山明慧  婺州人

  宋乾道二年(1166)卒  《处州府志》

  (据《集成》180卷第504册之12叶B中)

  11、上虞象田妙义  

  宋绍熙元年(1190)卒  《绍兴府志》

  (据《集成》185卷第504册之33叶B中)

  12、坐化佛  道州进贤乡何氏

  宋绍定三年(1230)卒*  《道州志》

  舜案:原作宝庆六年。宝庆仅至三年即改元绍定,六年疑为绍定三年之误。

  (据《集成》185卷第504册之35叶A下)

  13、何(志源)大士  道州潇川乡人

  宋淳佑七年(1247)卒  《道州志》

  (据《集成》185卷第504册之36叶A下)

  14、魏四十  嘉兴县移风乡人

  宋宝佑四年(1256)卒*  《闲窗括异志》

  舜案:原作淳佑丙辰。淳佑至十二年壬子岁即止,丙辰是其后四年。疑为宝佑丙辰之误。

  (据《集成》185卷第504册之36叶A下)

  15、常州宜兴谦之  莫氏

  宋德佑元年(1275)卒  《宋史忠义传》

  (据《集成》186卷第504册之37叶B上)

  16、嘉定南翔寺柏岩如茂  

  宋德佑元年(1275)卒  《苏州府志》

  (据《集成》186卷第504册之37叶B上)

  17、嘉定南翔寺文垫

  元大德 (1297至于1307) 初卒  《苏州府志》

  (据《集成》187卷第504册之44叶B上)

  18、江陵西山海会寺璞翁祖秀  岘山陈氏

  元大德 (1297至于1307)间卒  《安陆府志》

  (据《集成》187卷第504册之44叶B上)

  19、松江东林寺元智  

  元延佑七年(1320)卒  《松江府志》

  (据《集…

《《释氏疑年录》拾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