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疑年錄》拾遺

  《釋氏疑年錄》拾遺

  宗舜法師 

  《釋氏疑年錄》是陳援庵(垣)先生編纂的一部查檢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書,全書始於康僧會,終於清初,按生年(或卒年)編錄,共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此書收錄廣泛,過目宏富,考訂精審,影響深遠,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書。但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製,書中存在一些瑕疵,根據相關文獻還可以補充不少符合其編輯體例的人物資料。筆者主要根據《古今圖書集成》等文獻,補充了可考訂生卒年的七十四人,合蘇晉仁先生過去所補,已近原書人數的十分之一,爲進一步修訂此書提供了參考資料。

  --------------------------------------------------------------------------------

  緣 起

  《釋氏疑年錄》是陳援庵(垣)先生編纂的一部查檢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書。據其《小引》稱:“始於康僧會,會以前至者無確年可紀也;終於清初,以生於明者爲限也。按生年編錄,無生年或年過一百叁十年未可遽信者,則略以卒年爲次,生卒年俱阙者,雖有歲數弗錄也。凡得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顔曰《釋氏疑年錄》。”此書所征引資料,除了曆代燈錄、僧傳等各類佛教文獻外,還廣泛采錄各種文集、方志和金石的載記,共計達七百馀種。其收錄之廣泛,過目之宏富,考訂之精審,影響之深遠,至今仍無出其右者。

  但是,智者千慮,難免一失。由于曆史浩渺,文獻紛繁,兼之主、客觀的多種限製,《釋氏疑年錄》中也存有某些不足之處:

  所謂“釋氏”,自當包括出家之男女二衆。《釋氏疑年錄》可能是囿于曆代佛門傳錄偏重一隅的傳統,僅收比丘,而不及比丘尼。如梁/寶唱的《比丘尼傳》、民國/振華的《續比丘尼傳》中的資料完全沒有得到利用,使人産生不見全璧的遺憾。

  又如,《釋氏疑年錄》引用文獻多達七百馀種,有的可能過眼匆匆,未得一一詳細檢討和深究,失誤和遺漏時有所見。

  例如,好幾位僧人的生卒和世壽都是根據《蓮社高賢傳》(《釋氏疑年錄》引稱《十八賢傳》)確定的,足見作者對于此書的看重。可是,書中“廬山昙恒”條說:“陳舜俞《廬山記》作年七十一,今據《十八賢傳》,疑即前文道恒,俟考。”(卷一,第8頁)而在《蓮社高賢傳》中,道恒和昙恒分列二傳,而且傳中明言,昙恒十叁歲出家,道恒二十歲出家,顯然不會是同一人。又如,“湛懷欽義”條,據《列朝詩集》閏叁,作“明天啓末年卒”,不著年月(卷十一,第380頁)。而《列朝詩集》于“末年”後另有“元日”字樣,則末年似非泛指。據《明史·熹宗本紀》,天啓七年(1627)七月乙卯崩,思宗八月丁巳即皇帝位,湛懷飲義之卒當爲此年之元日。

  又,《古今圖書集成》(以下簡稱《集成》)中涉及的佛教資料集中于“博物彙編·神異典”中,有二氏(佛道)部、釋教部、佛菩薩部、佛經部、僧寺部、塔部、僧部、尼部、居士部和放生部十部,共計一百四十八卷。其中“僧部”和“尼部”彙集的都是釋氏傳記,《釋氏疑年錄》對于尼衆沒有涉及,姑且不論。其“僧部”資料,作者應是研究過的,如書中“秀恒圓融”條注稱:“文行遠撰傳,《圖書集成》僧傳六九。”(卷十一,第377頁)可作證明(“僧部列傳”六十九《秀恒圓融傳》,見《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一百九十叁卷第505冊之12葉A下)。不知何故,《集成》中尚有大量資料未能得到利用,遺漏了可以考訂生卒年月者近七十人。另如《律宗燈譜》等文獻,也都存在有同一情況。

  還有些資料因爲晚出或罕見,作者沒有來得及過目。比如《祖堂集》,作爲現存最早的一部禅宗著作,直到上個世紀末葉才得回歸故土,其中有不少資料可以用來訂正和補充流傳的文獻。另如散存各地的佛教山志、寺志,作者的搜集未能網羅無遺,也還有待後來者的搜集和鈎輯。

  爲《釋氏疑年錄》作過訂補工作的,筆者僅見有蘇晉仁先生的《釋氏疑年錄補》(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佛教文化》1989年創刊號,第14頁)。蘇先生說:“數十年來,偶有所見,則筆之書眉,比加裒聚,共得一百六十馀則。”蘇先生補的一百六十馀人,爲數近半取材于《比丘尼傳》和《續比丘尼傳》,另外有些是來自日本僧人的資料。這次,筆者根據《集成》中的僧傳補入六十四人,根據《集成》中的尼傳補入四人,又根據《律宗燈譜》的僧傳補入六人,共計七十四人。合蘇晉仁先生所補,已近原書人數的十分之一。尚有一些其他的資料,筆者擬在撰寫《釋氏疑年錄訂補》時再加利用。

  本文編輯體例,一仍《釋氏疑年錄》之舊。另有數端或與有間,需作說明如下:

  其一,編排大體以生年爲序;若是僅知卒年,則以卒年爲序。生卒年代不詳,僅知活動時代如某一年號者,則以此年號的第一年爲序。

  其二,僧名上所冠寺名,以其主要弘法或活動的道場爲主,否則或冠出家所在寺名,或冠圓寂所在寺名。其字號悉同《釋氏疑年錄》體例,冠于名上。可以考知俗家姓氏者,也一並保留。

  其叁,由于原書沒有涉及尼衆,四位比丘尼的資料附在最後。

  其四,所用《釋氏疑年錄》,爲中華書局1964年第一版,1988年北京叁次印刷本。所用《集成》,爲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景印本。所用的《律宗燈譜》,爲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中國佛學文獻叢刊”景印本。紀其出處時,《釋氏疑年錄》和《律宗燈譜》用其卷數和頁碼,《集成》則采用簡寫辦法,如“《集成》175卷第503冊之51葉A中”,是指其175卷第503冊之51頁正面之中欄。

  對于《釋氏疑年錄》沒有徹底利用到的文獻,包括主要取材的幾種僧傳和燈錄,蘇晉仁先生的《釋氏疑年錄補》已經作過了一次輯補。限于精力和條件,筆者未能對《釋氏疑年錄》的引書進行過全面覆核;有關僧尼生平的文獻,也許還有尚未見到。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訂補《釋氏疑年錄》的工作,還有深入一層的必要。利用《釋氏疑年錄》的時候,也不能過分迷信,需要複核原書。筆者衷心企盼能有繼陳先生之志者,在其已有基礎之上輯補、修訂,使其更爲完備和精善,實爲教界、學界之至幸。

  此文難免疏誤之處,敬請方家予以斧正。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識于蘇州

  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無盡燈樓

  --------------------------------------------------------------------------------

  拾 遺

  1、西安鳥石福應院通濟  建安江氏

  宋鹹平二年(999)卒  《衢州府志》

  (據《集成》175卷第503冊之51葉A中)

  2、秀州隆福寺會暢  閩人陳氏

  宋大中祥符(1008至1016)中卒  《松江府志》

  (據《集成》176卷第503冊之54葉B上)

  3、芙蓉峰慕真  袁州宜春人

  宋天禧叁年(1019)卒  《休甯縣志》

  (據《集成》175卷第503冊之51葉A中)

  4、居昱  錢塘郭氏

  宋天聖四年(1026)卒  《天臺縣志》

  (據《集成》176卷第503冊之55葉B下)

  5、觀音庵懷義  

  宋熙甯七年(1074)卒  《南陵縣志》

  (據《集成》178卷第504冊之4葉B中)

  6、金華守宗  金華人

  宋元豐六年(1083)卒  《金華府志》

  (據《集成》179卷第504冊之6葉B上)

  7、俨和尚  

  宋崇甯元年(1102)卒  《太平府志》

  (據《集成》180卷第504冊之12葉A下)

  8、吉水文悟  泰和劉氏

  宋紹興四年(1134)卒  《吉安府志》

  (據《集成》182卷第504冊之21葉B上)

  9、池州梅山正宗  苦竹陳氏字季淵

  宋乾道(1165至1173)初卒,年七十九  《崇仁縣志》

  (據《集成》182卷第504冊之21葉A上)

  10、南明山明慧  婺州人

  宋乾道二年(1166)卒  《處州府志》

  (據《集成》180卷第504冊之12葉B中)

  11、上虞象田妙義  

  宋紹熙元年(1190)卒  《紹興府志》

  (據《集成》185卷第504冊之33葉B中)

  12、坐化佛  道州進賢鄉何氏

  宋紹定叁年(1230)卒*  《道州志》

  舜案:原作寶慶六年。寶慶僅至叁年即改元紹定,六年疑爲紹定叁年之誤。

  (據《集成》185卷第504冊之35葉A下)

  13、何(志源)大士  道州潇川鄉人

  宋淳佑七年(1247)卒  《道州志》

  (據《集成》185卷第504冊之36葉A下)

  14、魏四十  嘉興縣移風鄉人

  宋寶佑四年(1256)卒*  《閑窗括異志》

  舜案:原作淳佑丙辰。淳佑至十二年壬子歲即止,丙辰是其後四年。疑爲寶佑丙辰之誤。

  (據《集成》185卷第504冊之36葉A下)

  15、常州宜興謙之  莫氏

  宋德佑元年(1275)卒  《宋史忠義傳》

  (據《集成》186卷第504冊之37葉B上)

  16、嘉定南翔寺柏岩如茂  

  宋德佑元年(1275)卒  《蘇州府志》

  (據《集成》186卷第504冊之37葉B上)

  17、嘉定南翔寺文墊

  元大德 (1297至于1307) 初卒  《蘇州府志》

  (據《集成》187卷第504冊之44葉B上)

  18、江陵西山海會寺璞翁祖秀  岘山陳氏

  元大德 (1297至于1307)間卒  《安陸府志》

  (據《集成》187卷第504冊之44葉B上)

  19、松江東林寺元智  

  元延佑七年(1320)卒  《松江府志》

  (據《集…

《《釋氏疑年錄》拾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