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与生活禅
净慧老和尚
(2010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关于禅与生活禅》。我们来到赵州祖庭,在柏子树下、赵州塔前,参加第十七届生活禅夏令营,度过了难忘的七天。我们在这七天里,听了很多法师、专家、学者的授课,内容可说是丰富多彩,面面俱到,而且还有实际的禅修活动、行脚活动、寺院的生活体验。所有这些,究竟给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呢?我想就这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我们的夏令营是“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和整体佛教密不可分,和禅宗密不可分,这是它的共性。之所以提出生活禅这个理念,一定还有它的个性。如果没有个性的话,我们就可以按照传统的修学方法、操作方法、理解方法,来信佛、学佛、修行就可以了,不必另外标榜什么生活禅。既然提出一个生活禅的理念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必然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不是无根无据地臆想出来的,而是从整体佛教当中,整体禅宗当中抽出来某些特别对当代人有启示的地方,为当代人容易接受的地方,我们把它加以总结归纳,使传统的佛教、传统的禅宗,对当代人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契入点。下面我想就此与各位做一些分享。
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先说关于禅的内容。这里所说的禅特指中国禅宗的禅,也就是祖师禅。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追随太虚大师的思想,再来做一点点回应。太虚大师在几十年前讲《中国佛学》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就是今天教内教外在讲中国佛教,在讲禅的时候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禅的特质是什么呢?太虚大师也做过一些梳理,做过一些说明。下面要讲的生活禅的六条信息就是禅的特质的一部分。太虚大师这里所说的禅,就是指的菩提达摩所传的“顿悟成佛”的禅宗的禅。那么禅的特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当时太虚大师在这本书上引用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讲的四点意见。冯友兰先生说,禅宗要义有四点:一、第一义不可说,二、究竟无得,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是冯友兰先生对禅宗要义的阐述。冯友兰先生说此四点中,“佛法无多子”是禅宗所单提,余三点佛家、道家虽略及,但禅宗特重之。禅宗的特质,在太虚大师看来,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这四点。这四点当中,特别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生活禅的用意所在。
因为担水砍柴这种说法,在唐宋以来的禅师语录当中,可以说是普遍地有所提及。之所以会提到,因为禅宗寺院,禅宗僧团的生活就是不离日用而修禅。禅宗的生活方式、禅宗的禅风,正是把印度的如来禅和中国禅宗寺院所面对的中国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的一种形态。担水、砍柴,仅仅是很具体的两件事,实际上这个提法,就是祖师禅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在我没有到四祖寺以前,对祖师禅是什么,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到了四祖寺以后,看看那里的山川形势,看看寺院前后那一块一块的田地,再想想当时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双峰山麓,聚集五百人在那里学法参禅,如何能够维持下去?只有走中国佛教独辟蹊径的自食其力的道路。这条路是一条违背戒律的路,这一条路是“四邪食”当中的“下口食”。当时的主流佛教是绝对反对的。“下口食”,就是自己种田、自己找饭吃,这就是下口食。律宗的人最激烈反对禅宗的这是第一条。但是禅宗聚集那么多的人,要靠化缘吃饭不可能,要靠大家的供养也不可能。黄梅四祖寺那个地方很偏僻,当时,唐朝总人口只有几千万,要那个小县城供养五百个僧人,会极大地增加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同时也不现实。所以四祖大师提出一个新的禅宗僧团的生活方式,叫做“坐作并重”,坐禅和农作这两者并重。这一下就解决了禅宗寺院的物质基础,解决了禅宗僧团的吃饭问题。当时五祖在四祖座下专门领导五百人当中能劳动的人种田,解决吃饭的问题。佛教能够生存到今天,禅宗能够生存到今天,跟这一条“坐作并重”或者“农禅并重”或者“以农养禅”的道路是分不开的。所谓如来禅跟祖师禅的根本区别也就在这里。如来清净禅,从形式上来讲,接触了农业生产,接触了种地开荒,那就不清净了,违反戒律了就不清净了。所以仰山祖师跟某一位禅师讨论禅门见地时说,汝只会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祖师禅的见地与功夫相一致,禅师们经过禅门生活方式的历练,师师相传,心心相印,面对中国社会重农的现实,禅师们将农耕生活融入禅宗僧团生活之中,从四祖道信禅师的“坐作并重”到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形成了祖师禅最生动活泼的内容之一。这一点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维系法运,延续佛教慧命最根本的一种手段,一直到今天,“农禅并重”已经成为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之一。
后来,百丈禅师出世,有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建的什么丛林呢?禅宗的丛林。因为当时禅宗的僧侣寄住在律寺之中,诸多不便,所以当时马祖就在江西开辟了许多禅宗的寺院。今天我们到江西去参访,还有很多寺院都是马祖开创的。禅宗的寺院多了,就有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建立禅宗寺院清规的必要。禅宗寺院的清规贯彻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根本要求。没有这一条,当时的禅宗丛林林立,要得到供养解决生活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建立禅宗寺院这一举措,就使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牢牢地扎下了根。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这一举措就使中国佛教、中国禅宗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条规定,这一条措施,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经历的几次教难中挽救了中国佛教。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是这一条原则,使中国佛教和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了一个共同点,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找到了共同语言。在解放初期,跟中共的领导人能够对话、能够沟通的人,在佛教界还很难找到,当时有一位信佛的居士,他是国民党第19路军的起义将领,后来又在人民政府做了中南地区的农林部部长,他叫陈铭枢。他当时写了三封信给毛主席,讨论佛法在新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在三上毛泽东论佛法的书信中,能够和新政权找到共同语言的就是六祖大师的四句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使佛法与世间法,找到一个契入点,然后就是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的传统。说明佛教是主张自食其力、主张劳动生产的,和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按劳分配”、“生产自救”、“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些主张是不矛盾的。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成立,就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一条作为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优良传统。所以说禅宗祖师禅的这种具有中国农耕社会特色的生活方式,在新中国再一次挽救了中国佛教,使中国佛教能够起死回生。
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还是如此,还是要继续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祖师禅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国禅学的根本特质。当然,在今天,“农禅并重”这个具体原则如何来运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道新课题。我们说修行不能离开生活,不能在生活以外再找一个什么叫做修行的法门。修行本身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信佛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信佛才有实际的内容可言。通过我们每天的生活来实现个人精神上的烦恼淡化,智慧开朗,心地清凉、自在。也可以说,把道场建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当中,建立在我们每一个家庭当中,建立在我们每一个人所在的单位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善自护持自己心灵这个道场,善自护持自己家庭这座道场、学校这座道场、办公室这座道场、公司这座道场……那么我们整个山河大地,就是一个清净庄严道场。修行一定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空谈修行。不能离开自心,另外去找一个修行的门路。“农禅并重”的原则可以和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有益国计民生的工作相结合,让禅与千千万万个工种“并重”,使祖师禅生活禅在广阔无垠的生活土壤中开花结果。
二、生活禅的信息
生活禅作为一个修行法门,它必须在终极关怀、操作方法以及生活方式上提出它的一些理论依据来,传递一些信息。开辟一个门径,使学人探骊得珠,就路还家。生活禅在这方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哪些呢?最关键的、最根本的大致上有六个方面。
第一,佛国、天堂距离我们很近。我们一般都认为,天堂距离我们很远,佛国距离我们很远。佛国在心外,天堂在心外。从传统的佛教、传统的禅宗来讲,从大乘的了义来讲,一切都在自心,一切不离自心。净土非遥,灵山不远,都在我们一念心当中。离开了这一念心,地狱、天堂,东方、西方都无从建立。我们在《生活禅曲》里唱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就告诉我们,佛国就在心中。六祖大师在《坛经》中开示我们,一念心清净,当下就可以见西方极乐世界。《维摩诘经》告诉我们:“心净则国土净。”许多的大乘经典都告诉我们,净土非从外得。离开了自心,求净土、求天堂,都是心外求法。这是生活禅告诉我们的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信息:我们距离佛国、天堂很近很近,可以说是零距离。
第二个信息,心的能量无比。我们的心有无限的能量,心的能量不可思、不可议。我们每天做晚课念诵的《蒙山施食》有四句话,这四句话出自《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山河大地,一切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天入地,飘洋过海,横空出世……无非是我们心的力量的造化。心外无法,心的能量不可思议。心外无佛,心外无众生,即心即佛。心迷成众生,心悟成佛。迷悟由心,生佛由人。如果我们不能明白、不能了解心的力量,心的能量,学佛法总会是隔靴搔痒,摸不…
《关于禅与生活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