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禅與生活禅

  關于禅與生活禅

  淨慧老和尚

  (2010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關于禅與生活禅》。我們來到趙州祖庭,在柏子樹下、趙州塔前,參加第十七屆生活禅夏令營,度過了難忘的七天。我們在這七天裏,聽了很多法師、專家、學者的授課,內容可說是豐富多彩,面面俱到,而且還有實際的禅修活動、行腳活動、寺院的生活體驗。所有這些,究竟給我們傳達了一些什麼樣的信息呢?我想就這個方面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我們的夏令營是“生活禅”夏令營,生活禅和整體佛教密不可分,和禅宗密不可分,這是它的共性。之所以提出生活禅這個理念,一定還有它的個性。如果沒有個性的話,我們就可以按照傳統的修學方法、操作方法、理解方法,來信佛、學佛、修行就可以了,不必另外標榜什麼生活禅。既然提出一個生活禅的理念來,“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必然有一些與衆不同的特點。這些與衆不同的特點不是無根無據地臆想出來的,而是從整體佛教當中,整體禅宗當中抽出來某些特別對當代人有啓示的地方,爲當代人容易接受的地方,我們把它加以總結歸納,使傳統的佛教、傳統的禅宗,對當代人有一個交流溝通的契入點。下面我想就此與各位做一些分享。

  一、中國佛學特質在禅

  先說關于禅的內容。這裏所說的禅特指中國禅宗的禅,也就是祖師禅。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追隨太虛大師的思想,再來做一點點回應。太虛大師在幾十年前講《中國佛學》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佛學特質在禅。”這就是今天教內教外在講中國佛教,在講禅的時候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禅的特質是什麼呢?太虛大師也做過一些梳理,做過一些說明。下面要講的生活禅的六條信息就是禅的特質的一部分。太虛大師這裏所說的禅,就是指的菩提達摩所傳的“頓悟成佛”的禅宗的禅。那麼禅的特質具體指的是什麼呢?當時太虛大師在這本書上引用了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講的四點意見。馮友蘭先生說,禅宗要義有四點:一、第一義不可說,二、究竟無得,叁、佛法無多子,四、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這是馮友蘭先生對禅宗要義的闡述。馮友蘭先生說此四點中,“佛法無多子”是禅宗所單提,余叁點佛家、道家雖略及,但禅宗特重之。禅宗的特質,在太虛大師看來,就是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這四點。這四點當中,特別是“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這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生活禅的用意所在。

  因爲擔水砍柴這種說法,在唐宋以來的禅師語錄當中,可以說是普遍地有所提及。之所以會提到,因爲禅宗寺院,禅宗僧團的生活就是不離日用而修禅。禅宗的生活方式、禅宗的禅風,正是把印度的如來禅和中國禅宗寺院所面對的中國文化背景結合起來的一種形態。擔水、砍柴,僅僅是很具體的兩件事,實際上這個提法,就是祖師禅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在我沒有到四祖寺以前,對祖師禅是什麼,理解還不是很深刻。到了四祖寺以後,看看那裏的山川形勢,看看寺院前後那一塊一塊的田地,再想想當時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雙峰山麓,聚集五百人在那裏學法參禅,如何能夠維持下去?只有走中國佛教獨辟蹊徑的自食其力的道路。這條路是一條違背戒律的路,這一條路是“四邪食”當中的“下口食”。當時的主流佛教是絕對反對的。“下口食”,就是自己種田、自己找飯吃,這就是下口食。律宗的人最激烈反對禅宗的這是第一條。但是禅宗聚集那麼多的人,要靠化緣吃飯不可能,要靠大家的供養也不可能。黃梅四祖寺那個地方很偏僻,當時,唐朝總人口只有幾千萬,要那個小縣城供養五百個僧人,會極大地增加當地老百姓的負擔,同時也不現實。所以四祖大師提出一個新的禅宗僧團的生活方式,叫做“坐作並重”,坐禅和農作這兩者並重。這一下就解決了禅宗寺院的物質基礎,解決了禅宗僧團的吃飯問題。當時五祖在四祖座下專門領導五百人當中能勞動的人種田,解決吃飯的問題。佛教能夠生存到今天,禅宗能夠生存到今天,跟這一條“坐作並重”或者“農禅並重”或者“以農養禅”的道路是分不開的。所謂如來禅跟祖師禅的根本區別也就在這裏。如來清淨禅,從形式上來講,接觸了農業生産,接觸了種地開荒,那就不清淨了,違反戒律了就不清淨了。所以仰山祖師跟某一位禅師討論禅門見地時說,汝只會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祖師禅的見地與功夫相一致,禅師們經過禅門生活方式的曆練,師師相傳,心心相印,面對中國社會重農的現實,禅師們將農耕生活融入禅宗僧團生活之中,從四祖道信禅師的“坐作並重”到百丈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形成了祖師禅最生動活潑的內容之一。這一點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維系法運,延續佛教慧命最根本的一種手段,一直到今天,“農禅並重”已經成爲中國佛教叁大優良傳統之一。

  後來,百丈禅師出世,有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建的什麼叢林呢?禅宗的叢林。因爲當時禅宗的僧侶寄住在律寺之中,諸多不便,所以當時馬祖就在江西開辟了許多禅宗的寺院。今天我們到江西去參訪,還有很多寺院都是馬祖開創的。禅宗的寺院多了,就有馬祖的弟子百丈禅師建立禅宗寺院清規的必要。禅宗寺院的清規貫徹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禅並重”的根本要求。沒有這一條,當時的禅宗叢林林立,要得到供養解決生活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建立禅宗寺院這一舉措,就使禅宗在中華大地上牢牢地紮下了根。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禅並重”的這一舉措就使中國佛教、中國禅宗真正立于不敗之地。這一條規定,這一條措施,在中國佛教曆史上經曆的幾次教難中挽救了中國佛教。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還是這一條原則,使中國佛教和社會主義製度找到了一個共同點,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找到了共同語言。在解放初期,跟中共的領導人能夠對話、能夠溝通的人,在佛教界還很難找到,當時有一位信佛的居士,他是國民黨第19路軍的起義將領,後來又在人民政府做了中南地區的農林部部長,他叫陳銘樞。他當時寫了叁封信給毛主席,討論佛法在新中國如何發揮作用。在叁上毛澤東論佛法的書信中,能夠和新政權找到共同語言的就是六祖大師的四句偈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使佛法與世間法,找到一個契入點,然後就是百丈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禅生活的傳統。說明佛教是主張自食其力、主張勞動生産的,和今天社會主義社會製度“按勞分配”、“生産自救”、“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這些主張是不矛盾的。中國佛教協會1953年成立,就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一條作爲中國佛教最根本的優良傳統。所以說禅宗祖師禅的這種具有中國農耕社會特色的生活方式,在新中國再一次挽救了中國佛教,使中國佛教能夠起死回生。

  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還是如此,還是要繼續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揚祖師禅的優良傳統,發揚中國禅學的根本特質。當然,在今天,“農禅並重”這個具體原則如何來運用,這就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一道新課題。我們說修行不能離開生活,不能在生活以外再找一個什麼叫做修行的法門。修行本身要成爲一種生活方式,信佛要成爲一種生活方式,這樣,信佛才有實際的內容可言。通過我們每天的生活來實現個人精神上的煩惱淡化,智慧開朗,心地清涼、自在。也可以說,把道場建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當中,建立在我們每一個家庭當中,建立在我們每一個人所在的單位當中。如果我們能夠善自護持自己心靈這個道場,善自護持自己家庭這座道場、學校這座道場、辦公室這座道場、公司這座道場……那麼我們整個山河大地,就是一個清淨莊嚴道場。修行一定不能脫離實際,不能空談修行。不能離開自心,另外去找一個修行的門路。“農禅並重”的原則可以和我們每個人所從事的任何有益國計民生的工作相結合,讓禅與千千萬萬個工種“並重”,使祖師禅生活禅在廣闊無垠的生活土壤中開花結果。

  二、生活禅的信息

  生活禅作爲一個修行法門,它必須在終極關懷、操作方法以及生活方式上提出它的一些理論依據來,傳遞一些信息。開辟一個門徑,使學人探骊得珠,就路還家。生活禅在這方面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有哪些呢?最關鍵的、最根本的大致上有六個方面。

  第一,佛國、天堂距離我們很近。我們一般都認爲,天堂距離我們很遠,佛國距離我們很遠。佛國在心外,天堂在心外。從傳統的佛教、傳統的禅宗來講,從大乘的了義來講,一切都在自心,一切不離自心。淨土非遙,靈山不遠,都在我們一念心當中。離開了這一念心,地獄、天堂,東方、西方都無從建立。我們在《生活禅曲》裏唱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就告訴我們,佛國就在心中。六祖大師在《壇經》中開示我們,一念心清淨,當下就可以見西方極樂世界。《維摩诘經》告訴我們:“心淨則國土淨。”許多的大乘經典都告訴我們,淨土非從外得。離開了自心,求淨土、求天堂,都是心外求法。這是生活禅告訴我們的最根本、最關鍵的一條信息:我們距離佛國、天堂很近很近,可以說是零距離。

  第二個信息,心的能量無比。我們的心有無限的能量,心的能量不可思、不可議。我們每天做晚課念誦的《蒙山施食》有四句話,這四句話出自《華嚴經》:“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山河大地,一切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上天入地,飄洋過海,橫空出世……無非是我們心的力量的造化。心外無法,心的能量不可思議。心外無佛,心外無衆生,即心即佛。心迷成衆生,心悟成佛。迷悟由心,生佛由人。如果我們不能明白、不能了解心的力量,心的能量,學佛法總會是隔靴搔癢,摸不…

《關于禅與生活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