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禅與生活禅▪P2

  ..續本文上一頁到癢處。所以五祖對六祖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一切能夠回歸到自心,了解自心,認識心的能量,我們才能在修行上有一個入處,才不至于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本身就是一個妄想、一個誤區。所以生活禅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這個信息是從整體佛教當中把它凸顯出來。我們平常對這四句話總在讀,總在念,如何去理解它、去把握它,往往和自己結合不起來,希望我們把這一條很重要的信息牢牢地記住。

  第叁,修行很簡單。不要把修行看得很複雜,看得複雜了,他不是在修行,是在隨著妄想分別做各種的動作。如果我們不能在活動當中把握自心,可能越活動,離修行的距離越遠。生活禅的理念是什麼呢?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怎樣能把握呢?隨時專注當下。不管你是在上課也好,是在做作業也好,是在上班走路、做家務活也好,是在喝水也好……把你的心念放在當下,專注在當下。我在喝水,清楚地覺知,這一念心就在喝水上;當杯子放下的時候,不是一點覺知都沒有,而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杯子放下了;手拿回來,清清楚楚;坐下來清清楚楚;再做第二件事還是如此。一天24小時,心都安住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這是最究竟的修行。心無旁骛,心無二用。

  專注當下,不是離開了生活去專注,因爲我們每一天24小時,分分秒秒都有生活,分分秒秒都在生活當中。分分秒秒都能夠安住當下,這既是最簡單的修行方法,又是最高深的修行方法。我說修行很簡單,因爲就只要做這一件事;我說修行很高深,這件事最難做。我們現在在交流分享,在聽我說話,我們的心在哪裏?是在打妄想,還是在清清楚楚地專注在聲音上?專注在當下一念上,這種方法隨時隨地可以運用。動中可以運用,靜中更可以運用。動靜結合,修行才真正有一個入處。

  專注,就是四祖大師講的“守一不移”。專注了,如果說出現昏沈的狀態,出現不清晰的狀態,那就要再加一個方法,使專注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專注而後是清明,此心此念就像一盞燈點亮了一樣,是曆曆孤明的;不是一片蒙昧,而是一片光明。這種心態,這種精神狀態,還要讓它連續不斷地保持下去。所以接下來兩個字就是綿密,綿綿密密,相續不斷。修行很簡單,專注當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做到這六個字:專注、清明、綿密。念念如是,分分秒秒如是,修行很容易登堂入室。老是在打妄想,老是離開我們自心去找一個捷徑,去找一個有靈驗的方法,任何有靈驗的方法都不能離開自心。任何有靈驗的方法,如果離開了自心去做,外面有一種力量,使你怎麼樣怎麼樣,一是很危險,二是不能持久,第叁,不是你自己的,和你自己沒有關系。只有把我們自心本有的能量發掘出來,在心地上做功夫,所得到的才是實實在在的。得到的什麼呢?得無所得。

  第四,開悟很容易。我們大家都覺得,開悟簡直是一個天方夜譚,太不容易了!如果開悟是那麼不容易的話,修行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修行的目的,第一條就是要求開悟,所謂明心見性。以開悟爲目的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正修;不以開悟爲目的的修行,都不過是雜修而已。培培福報,種種善根,當然也非常重要,但是,不求開悟的修行不徹底不究竟。

  爲什麼說開悟很容易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人間的好時節,就是開悟的境界;人間的好時節,從我們的內心開始。如果我們經常有雜念在心頭,春天的百花,無意欣賞;秋天的明月,見到了就發愁。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是以一種妄想心去看明月,不是直接地看月亮,是看月亮以後産生了第二念,第二念已經是妄想了,只要看著就行了,看了,不起第二念,這是現量境。起了第二念是比量,是分別,是妄想。“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這才是真正開悟的境界。做到心無雜念,一念無雜念,一念就在覺悟的境界中;念念無雜念,念念就住在覺悟的境界。能夠把覺悟的境界保持下去,延伸開來,我們就住在一種不迷失、常覺悟的精神狀態之中。大家要想著這樣做,這樣生活;不想著這樣做,不想這樣生活,總是在琢磨著怎麼開悟,在雜念妄想中,覺悟的那種精神狀態不會出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是人間的美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我們如果是抱著直接欣賞的態度,欣賞人間的萬事萬物,在欣賞的過程中,此心此念就像明鏡一般,一切萬象映現其中,不留任何痕迹,那就是一種直接欣賞的精神狀態。留了痕迹,就是妄想分別;留了痕迹,就是迷失的境界;不留痕迹,就是覺悟的境界。讓我們當下這一念,像明鏡一般的光明朗照,照而不留痕迹,這就是覺悟的境界。

  我們偶爾會有一念、有一刹那,有一秒鍾,如果更好的話,會有一分鍾保持這種清明無執的狀態,繼續保持下去,從一分鍾到兩分鍾,兩分鍾到叁分鍾,功夫做到純熟的時候,也可以叁天兩天,十天八天都能保持這種心地光明朗照的精神狀態。平時,可以在一定的、沒有外在幹擾的情況下來做這個功夫,然後逐步地做到有一些外在的幹擾也能夠不受影響,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對境無心,那就是一種覺悟的精神狀態,很容易也不容易。我希望大家不要把開悟看作是一個畏途,不敢去接觸它。只要肯努力,開悟很容易。

  第五條信息,解脫在當下。解脫是當下的事情,解脫是現在的事情,解脫不是明天不是後天的事,更不是這個身心性命結束那一刻的事,那就太晚了。如果我們時時能夠使這一念心像明鏡當臺一般,不受任何塵勞的幹擾,當下就解脫,當下就自在。《心經》一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一種解脫的境界,那種解脫是時時刻刻、心心念念的事,不是某一個階段的事情,那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精神超脫。解脫是煩惱的逐步淡化,心地的逐步開朗,這不是在某一個時候的事情,這應該是我們生活的整體。所以說,生活禅是要將禅的解脫自在覆蓋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分秒秒,當下就是解脫的境界。

  希望各位年輕人,學習佛法,體驗佛法,不要走彎路,走一條直路,走一條直截了當的路,所謂單刀直入,或者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走一條直指的路。我們講臺上有一個字,大家認得是個什麼字嗎?——“無”,這個“無”,就是一把斬斷一切煩惱的利劍,以這個“無”的利器去面對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煩惱。這些煩惱加在一起無非是私心雜念而已。私心雜念本身是煩惱,私心雜念達不到目的更煩惱,一“無”無下去,還有煩惱嗎?沒有了。趙州和尚的精神,六祖的精神,就是“無”的精神。“無”是哲學的最高境界,“無”也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無”就是解脫,“無”就是大智慧、大慈悲。

  我們要把期待解脫的心變成眼前的現實,不要期待解脫,要實現解脫,落實解脫。因爲人命無常,死亡的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解脫的目的是希望我們此刻不迷惑,心心念念不迷惑,把這個不迷惑的心念貫徹到始終。如果不在當下解脫,這個不迷惑的目的達不到。

  生活禅的第六條信息,也是生活禅最根本的一個理念:處處是道場。道場不是在某一座寺院,也不是在某一座名山。每一座名山是道場,每一座寺院是道場,山河大地都是道場。古德講: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一只什麼眼呢?照見五蘊皆空的眼,五蘊皆空了,處處都是道場。五蘊不空,天天住在寺院,寺院不見得就是道場。是不是道場,因人而異。我們現在加上營員在一起,住在柏林寺的起碼有五百人以上。如果我們五百人每時每刻都能保持心如明鏡,一塵不染,五百個佛國出現了,五百個道場出現了。如果五百人還是妄想紛飛,還是貪欲心、嗔恨心、愚癡心充滿我們的心田,我們身在道場,心不見得在道場。這裏講的道場,主要是指修道之場。各位營員明天都要回到家庭、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單位、回到學校,我們的身體已經離開了寺院,離開了道場。希望我們的心不要離開,把我們在道場中的這一念心一直延續下去,那就處處是道場了,處處都是修道的場所。所謂“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這是描述趙州和尚朝五臺山的一首偈子,當時趙州和尚已經八十歲了,他還要去朝拜五臺山(五臺山又叫清涼山)。當時就有人勸他,不要朝五臺山了,“何處青山不道場”,何必拄著拐杖去朝清涼山呢,“何須策杖禮清涼”,你到了五臺山,縱然看到文殊菩薩在雲中出現,用沙門這只眼來看,雲中出現的並不見得就是妙吉祥菩薩的本體,所以“正眼觀時非吉祥”(文殊菩薩譯爲妙吉祥菩薩)。一切唯心造,道場就在我們心中,文殊菩薩就在我們心中,一切都向自心求,不要心外求法。

  當然,我們一年有幾次到各地的道場走走,我們把佛教寺院比作心靈的加油站,各個道場就是我們修生活禅的加油站。我們這輛車子跑了很久,沒油了,就到這些加油站去加油,加了油以後再繼續往前走。修行如果不能體會處處是道場這樣一個理念,在修行當中會有很多的障礙,會産生很多的分別心,會很煩惱、很痛苦。很多在家修行的朋友,由于家庭關系處理不好,由于過分的執著保持外在的形式,不求內心的清淨,過分要求家庭成員認同他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在家庭之中造成各種矛盾。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一條是最重要的原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希望自己能夠改變外在的環境。外在的環境是共業所感,要想改變是很困難的。那麼,難道我們對外在的環境就束手無策嗎?也不是的。一切從我做起,自己先去做,自己做好了,産生了影響力了,家庭成員逐漸地會認同你的做法,他們會自覺地跟你配合,這樣外在的環境才能得到改善。否則,你強行要求別人服從你,這是辦不到的。我對此有非常非常深刻的體會,你不要想去改變任何人,改變自己,這個是最實際的,最實在的,最可靠的。你一味地要求別人來配合你,你會永遠都失望,自己主動去做,你會很快樂,自己主動地去配合,你會很快樂。最後你得到的回報,就是大家對你的認同,大家對你的支持,大家對你的擁護,大家共同來實現一個心願。所以生活禅的第六條信息就是處處是道場。這個是禅宗的思想,也是佛法的思想。生活禅僅僅是把這些思想比較集中的運用在生活禅的修行過程中。

  關于生活禅的信息,就講這六個方面。我再把它重複一下:第一,佛國、天堂很近;第二,心的能量無比;第叁,修行很簡單;第四,開悟很容易;第五,解脫在當下;第六,處處是道場。在講每一個題目的時候,我都把兩方面的意思講了,修行很容易也很不容易,開悟很簡單也很不簡單。題目只標出易的一面,講的時候難、易兩面都講了,希望大家不要産生誤解。

  

  

《關于禅與生活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