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妇女观
学愚法师
今天我就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和大家谈谈妇女在佛教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女居士关心的问题。妇女问题在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提到,而在大乘佛教的戒律中,现在看来可能有较多矛盾和不合符佛陀本怀的地方,必须加以说明,以区别小乘佛教和大乘的佛教,什么是中国的佛教,什么是原始的佛教?
很多人认为佛教对妇女是不平等的,我们在许多经典里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佛教以及佛陀本身对待妇女是不是真的持不平等的观念呢?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地对佛陀时代印度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加以了解,才知佛陀是怎样对待妇女问题的,只有从印度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才能看出佛教对待妇女的本怀。
大家知道,在古印度,妇女是没有社会、政治、宗教等权利的。古印度实行极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波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妇女的地位和首陀罗的地位一伴,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没有参加任何宗教活动和祭祀的权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服从波罗门教的规定:无条件地服从男人或丈夫,死后可以升天,不用布施和行善道。婆罗门教认为这是梵天的意志,如果违背就是大逆不道。在婆罗门教的《法典》中,就明确写道:女人不但能使愚昧的人坠落,误入岐途,也能使博学的人成为贪欲和嗔恨的奴隶。在家庭中,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妇女,都不能单独从事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是完全没有自己可谈的。
佛陀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目睹了这种不平等的制度给妇女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因此佛陀从创立佛教开始,就对这种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挑战,提出众生平等的思想。在宗教方面,佛陀提出了最根本的一条,认为妇女和男人一样可以证阿罗汉果,乃至成佛。他说:女人在宗教、社会、家庭中与男人平等的。孝敬母亲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认妇女的社会地位,并允许妇女在他的僧团中出家,她们和比丘一样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是非常伟大、有着深远意义的。甚至有人认为,佛陀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这我们可以从许多事例中看出。
有一天,佛陀和波斯匿王谈话,一个国王的侍者悄悄对波斯匿王说,王后生下了一个公主。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因为他们认为女人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佛陀知道后就对波斯匿王说:大王,女孩子是比男孩更好的后代 …… 。在古印度重男轻女的情况下佛陀能说出这样的话,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时的印度宗教界没有哪一个宗教承认妇女的宗教信仰权利,而佛教不仅创立了比丘尼的僧团,而且在比丘尼僧团中既有公主,也有平民的女子,甚至有妓女。他们与比丘一样自由地生活、修行,享受无上的法乐。当时有一位王后出家,在她出家前,她极不愿意见佛陀,因为佛经常用一些词语说人的外表美是无常的,而王后容貌在当时可说非常美丽的。有一天她到寺庙去玩,被庙里的一座法堂吸引住,就慢慢向法堂走去。佛陀发现她,就用神通变化出一个美女,比这位王后更漂亮。王后被少女的美丽惊呆了,而那位佛陀变现的少女,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一会儿就由少女变成老态龙种的样子,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满脸的皱纹,最后死了。王后这才认识到外表的美是无常的,心中发出诸多的感叹。佛陀有他心通,知道她在想什么,就走到王后面前说: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自己就象蜘蛛网一样,一旦无常来时,一切都完了。要真正解脱,必须放弃世间的一切,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王后被佛陀的话感动,回去征得国王的同意,出家成为一个比丘尼。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是承认妇女的地位,让妇女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帮助妇女认识到自己的潜在力的。
佛陀对在家妇女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在一个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她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应当受到尊敬。没有妇女的家庭不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在佛陀时代就有一位妇女居士的代表,她叫维萨卡。在上座部佛教地区,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会肃然起敬。他也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七岁时在她爷爷的带领下,去见佛陀。她听佛说法后就悟道了,七岁就证了初果。维萨卡有一件价值连城的衣服,有天忘在寺庙里。她让待女去取,并对待女说:如果有出家人碰过就不要拿回来了。当时阿难见到了那件衣服,就问佛陀如何处理,佛陀让他先收起来。待女来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就回去告诉维萨卡说不再要这件衣服了,并了且让人拿这件衣服拍卖。因她的衣服太贵,没有能买得起,她就又自己买下来,用这笔钱建了一座大寺院,供养佛陀。佛陀在这座寺院里安居结夏好几次。她是在家女居士的榜样,她的言行、作事以及她对佛教的贡献,都是我们在家居士应该学习的。她活了 120 岁,并在 120 岁时证了阿罗汉果。
有人怀疑妇女能否证罗汉果,妇女有没有这个潜力?应该说有。佛陀的姨妈在涅槃的前一天,对佛陀说她要走了。佛陀知道她证果了,就以她说:你应该用神通来告诉大家妇女亦能证阿罗汉果,消除人们的邪见。于是她就大显神通,人们都惊呆了,因为她显的神通只有佛陀或阿罗汉才能显现。在佛经中,说明妇女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乘传教进一步主张妇女可以成佛,《法华经》上就有龙女成佛的故事。她们所证的果位和智慧与男人一样。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菩萨要数观世音菩萨。他是久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他有三十二相。但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他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呢?因为他可以根据众生的不同需要而化现各种形象,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中现女人身,说明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她们的慈悲博爱与男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怎样才能算是一名佛教女信徒呢?作为一名佛教徒,首先最起码要举行三皈依仪式。这种仪式在大乘佛教中只举行一次,而在上座部每天都要皈依一次。无论是在家、出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三宝弟子,是佛教徒。而且光皈依还不行,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要皈依。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盲目地信仰。作为在家女佛教徒,应具备社会上一般妇女所具备的品德,乐善好施,勤俭节约,有知识又有宗教道德情操,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在家女佛教徒。佛陀对妇女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十条要求:一要有虔城的佛教信仰。二要有惭愧心、报恩心。佛教徒应报四重恩,尤其是报父母恩,要孝敬父母。三要不经易发脾气,因为发脾气无论是对男教徒还是女教徒来讲,都是不好的行为。四要忍辱有涵养,没有嫉妒心,要随喜功德。五要喜好布施,不吝啬,自己有的或者是别人没有的,能给就给,不要有回报心。六要行为纯洁,遵守社会道德。七要有知识,不但是社会知识,所有的知识都要懂一些,所谓:菩萨五明。八要对人热情。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静的心态,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处之泰然。十要智慧。对在家教徒来讲,能分清什么是善恶。
妇女在家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她是家庭的核心。所以佛教承认美满家庭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美满、安乐、幸福的家庭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一名家庭妇女呢?佛陀说有几个方面:首先要丈夫关怀、照顾好自己的妻子,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给妻子物质生活的条件。妻子应尊敬、爱戴、友好地听从丈夫一切善意的安排,同时对自己家庭财产应有效地控制并保持收支平衡,使收大于支,合理地使用金钱。这里佛陀讲了四点: 1 、用于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2 、再投资; 3 、供养出家人,行慈善事业; 4 、储存起来,以备急用。佛教妇女应该把佛陀的教导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把佛法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座部佛教国家,佛法即是生活之道。学佛的人,当信仰和生活产生矛盾时应具八种品德。能够做到这八种品德,才算是一位好的佛教妇女:一、合理的组织、安排家中的一切事务;二、关心照顾好家中佣人及一切家中服务的人员,如果他们有困难,就帮助他们解决;三、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丈夫感到幸福快乐,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丈夫感到家庭的温暖;四、保管好自己的家庭财产,懂得珍惜、爱护、不浪费;五、虔城的佛教信仰,身口意三业清净,要奉行五戒十善;六、行为要纯法、检点,不从事任何不正当的事情,不贩毒、不卖淫、不杀生等,要从事正业;七、慈悲善良,有同情心,在别人痛苦的时候应热情帮助,使其摆脱痛苦;八、要布施而不求报恩,行真正的无相布施。
作为一名佛教妇女,以家庭的一切事情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前面提到的维萨卡,她是佛陀当年的大护法。在她出嫁时,她父亲向她提出了十条怎样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忠告:一、不要把家里的火带到外面,也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说自己家人的好坏;二、不把外面的火带到家里,不在家里说外人的不好;三、借东西要借给有借有还的人;四、不要把东西借给那些有借无还的人;五、应帮助穷朋友,即使他们借了东西不还也要借给也;六、看到公婆和丈夫回来应起身相迎,对丈夫要相敬如宾;七、吃饭前应看亲人是否已被服务好,佣人也要照顾好;八,睡前应检查好一切是否安全,佣人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除生病外,妇女一般白天是不能睡觉的;九、对待亲人要象对火一样谨慎小心;十、以待公婆要象对待神一样尊敬。佛陀赞美有高尚品德的妇女,认为只有这样的妇女才是一位好的家庭妇女,也才是一位好的佛教妇女。
那对于不好的妇女,佛陀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佛陀时代的印度有一个富有的长者,也是佛陀的大护法,叫齐格多,他的富有可与国王、太子相比。但他有一个很头痛的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干活,而且常发脾气,对公婆不好。有一天佛陀去齐格多长者家…
《佛教的妇女观(学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