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供,听到里屋里的吵闹声,因为佛陀走到哪里,哪里就鸦雀无声,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所以听到吵闹声很奇怪,就问长者是谁在屋里吵吵闹闹,长者就说是他儿媳输迦陀。他的儿媳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娇生惯养,不懂礼貌,不孝父母,更不懂尊敬佛陀。佛陀说你把她叫出来,我跟她讲几句话。佛陀就启发她,给她讲了古今存在的七种妻子: 1 、麻烦妻子:心怀恶意,残忍无情,喜欢其他的男人,疏远自己的丈夫,给别人带来烦恼; 2 、贼妻子:对自己丈夫挣的钱不珍惜,铺张浪费,就象贼一样陶自己丈夫的辛苦费; 3 、贵族妻子:象贵妇人,粗鲁恶语伤人,好吃懒做,剥削别人的劳动果实;4 、母亲妻子:善良悲悯,爱护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珍惜丈夫挣的钱,具有母亲一般的慈心;5 、妹妹妻子:尊敬爱护丈夫象妹妹爱哥哥一样,根据丈夫的喜好调节自己的生活,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随顺丈夫; 6 朋友妻子:见了丈夫就象见了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一样高兴。善良、忠贞;7 、慈女妻子:受到伤害时可以忍受,不嗔不恨,时常关心自己丈夫的爱好。佛陀就问输迦陀,这几种妻子中的 “ 麻烦妻子,贼妻子,贵族妻子 ” 是坏妻子; “ 母亲妻子、妹妹妻子、朋友妻子、慈女妻子 ” 是好妻子。你愿意做好妻子还是坏妻子?输迦陀说愿做好妻子。这七种妻子,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怎样才能使家庭美满、婆媳关系融洽呢?这是每个女居士应该考虑问题。要孝敬父母,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受父母的关心照顾,所以应报恩。而且你现在如何照顾你的父母,将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样。这也是因果你现在如何照顾你的父母,将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样。这也是因果报应。在我们生活的大舞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是主角、配角,只要能够扮演好就成工者。就象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经过努力虽然失败了也是胜利者。所以在社会中应找准各自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力。一个社会是由各种力量组成,并相互作用和牵制。只有平等才能发展。男女平等不是说一定要女人干男人干的事。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其它人平等竞争,不受阻挠,就是平等。但是妇女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一个女孩如果一生下来就当男孩来对待,那么她长大以后,性格会不会变呢?我认为不可能。因为从生理都决定了她是个女人。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父带着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徒弟在深山里修行了很长时间,有一天师父病了,叫徒弟上街去买药,临行前师父对徒弟说:街上那些长长头发、穿花衣服的都是老虎,会吃人的,千万不要理他们。徒弟从街上把药买回来后就对师父说:师父呀,我就喜欢那些老虎,您给我弄一个老虎回来吧。这说明人的本性从各方面早就决定了。佛陀从两个方面看待妇女,从生理和心理上。因为大多数妇女心地善良,所以先给她们讲布施,尔后讲持戒,佛陀本来不提倡妇女出家,因为出家是为了了生死,而生死的根本是断欲。妇女的感情比较深一些,是解脱的障碍,因此就困难一些。佛说男女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机会。佛陀在刚成道时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着不能证得。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从理体上说,佛没有烦恼,所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我们呢?因为有烦恼,所以看一切众生是形形色色的,有好坏的分别心,但分别心虽是虚妄的,作为缘起法它还是存在的。从真谛上讲,人人都有佛性,这是平等的;从俗谛上讲,我们是凡夫尚未证佛性,是不平等的。所以佛与众生在俗谛上讲是不可能平等的。男女平等也是如此,虽然男女都有成佛的机会,但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同,当然有快有慢,即使同是男人,也有智慧和愚痴的差别。妇女的某种特点决定了她自身在修行上的障碍。从业力来看,我们之所以成为男人或女人,都是前世的业力和决定的。佛陀所证智慧广大无碍,对一切事物无分别心,所以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但从现实和传统习惯中看还是不平等的。
在佛经及戒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对待妇女不公正的地方,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 佛陀说法是应机说法。对于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也就是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种矛盾不是佛陀造成的,是由于每一个人对佛陀所说的法的理解角度不同而造成佛经上的这种现象。
第二, 佛法不违世间法,佛法以世间法为基础,所以包括世间法。佛陀时代的妇女地位很低,佛陀是一位改革者,但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采取了很多方便权巧的方法,使佛陀能在社会上立住脚,以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佛法不违世间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上座部佛经中说:佛陀一开始并没有制定戒律,在传教十五年后,才开始制定戒律。当时只说一句善来比丘,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出家人,没有什么仪式。我们知道提婆达多是佛教最大的敌人,是佛的堂弟。他想叫佛陀让位给他,由他来领导僧团。他对佛陀说:你年纪大了,让我来领导吧。为了求得在家人的供养,他向佛提出五点意见:一、住深山老林,二、出家人以乞食为生,三、穿粪扫衣,四、在树下坐禅,五、素食。佛陀对提婆达多说,能守则守,不守也不反对。可见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出家人都住在深山里,那么由谁来弘法呢?没有人弘法,佛法也就不可能传到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就会受到限制。佛陀的一代言教大约是在佛涅槃后四、五百年时才由文字记载下来的。在此之前都是师徒间口口相传,所以难免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后来在结集经典时,妇女被排除在外,所以妇女的很多权益没有受到保护。一些当时社会上的传统习惯也慢慢进入佛教中。佛涅槃后,迦叶尊者准备把佛的言论归类记载,因为当时有一个比丘见佛涅槃了就很高兴,说佛陀在世时什么都不能干,现在佛陀不在了,什么都可以做了。迦叶尊者为了维护佛法的纯洁性,组织了第一次佛经的结集。以迦叶尊者为首的保守派一开始就以五事斥责阿难,因为妇女加入僧团是由于阿难的请求。并在结集时不允许比丘尼参加,取缔了比丘尼在僧团中的地位。到公元四世纪,更由于婆罗门教的复兴,当时的僧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适应当时社会的种种思潮,在很多著作中,反映出一些对妇女不平等的观点。这是一些非常实在的客观原因。
另外对于比丘尼八敬法的问题,有人认为八敬法反映了佛教对出家妇女的不平等思想。八敬法指对比丘尼的八个要求:一、百岁比丘尼见到新受戒的比丘亦应起身相迎,甚至礼拜;二、比丘尼不应诽谤、辱骂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说比丘之过;四、比丘尼的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该二部僧中忏除;六、比丘尼应在半月内求比丘讲法;七、比丘尼不可在比丘住的地方安居;八、比丘尼要在安居结束时在二部僧面前忏悔。有人说八敬法是对妇女的不平等,有人说八敬法非佛说,有的学者认为八敬法不符合佛陀对妇女的本怀,有的则认为从社会背景来看,有可能是佛陀说的。但佛说八敬法并非岐视妇女,而是为了保护妇女。所以我们应了解八敬法制定的具体背景及历史原因。
在佛陀第一次回故乡时,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已经去世,他的养母离开摩诃波闍波提要求出家被佛陀拒绝了,没有说明原因。佛陀离开家乡后不久,她的养母就自己剃了头发和释迦族的五百妇女长途跋涉来到当时佛说法的地方,准备再次向佛陀请示,允许她们出家。因怕佛陀再次拒绝,所以就在寺院门外哭泣,阿难听到后就去问为什么。佛陀的养母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并请阿难在佛陀面前为她们说情。阿难就去向佛陀求情,但还是遭到拒绝。阿难就问佛陀:您不让妇女出家,是不是因为她们不能证果。佛陀说:并非如此她们有能力证果。阿难又问那为什么不允许妇女出家?佛陀说:我可以同意她们出家,但是她们必须接受八敬法。阿难就把这些话告诉了佛陀的养母。她们欣然接受。那么,佛陀既然承认她们有能力证果,为什么不让她们出家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佛是全智全悲的,可以观察众生的因缘,如果轻易让妇女出家,她们不会珍惜这个殊胜的因缘,第二、要求出家的妇女人多是释迦族的,佛陀马上答应会遭到外道的诽谤,而认为佛教是家庭宗教,因为出家的比丘大多出是释迦族的。第三、佛预见妇女出家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妇女加入僧团便脱离了社会和家庭,没有任何牵挂,但她们仍需要有人保护,而她们又不能和比丘住在一起,谁来保护她们呢?因为当时的印度很乱,所以很难保证妇女的安全,这就是开始佛陀拒绝妇女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后来既然同意妇女出家,为什么又要制定八敬法呢?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如果比丘与比丘尼住在一起会引起腐败,破坏僧团的清净与名誉。佛陀看到这一点就非常慎重,在佛教内部,只有有学(未证果的人)和无学(证四果的人)的区别,没有比丘与比丘的区别,所以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别。第二 、因为当时的尼众僧团刚刚建立,需要僧众来领导,亦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不平等关系。第三、佛陀对阿难说:妇女如果不在佛教中求出家,佛法会很长久地住世,因为同意妇女出家,我所说的法的寿命会缩短。所以佛制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佛法,保护比丘不受外来的侵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在承认男女差别的同时主张男女平等的,是充分尊重妇女权益的。
《佛教的妇女观(学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