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供,聽到裏屋裏的吵鬧聲,因爲佛陀走到哪裏,哪裏就鴉雀無聲,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所以聽到吵鬧聲很奇怪,就問長者是誰在屋裏吵吵鬧鬧,長者就說是他兒媳輸迦陀。他的兒媳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從小嬌生慣養,不懂禮貌,不孝父母,更不懂尊敬佛陀。佛陀說你把她叫出來,我跟她講幾句話。佛陀就啓發她,給她講了古今存在的七種妻子: 1 、麻煩妻子:心懷惡意,殘忍無情,喜歡其他的男人,疏遠自己的丈夫,給別人帶來煩惱; 2 、賊妻子:對自己丈夫掙的錢不珍惜,鋪張浪費,就象賊一樣陶自己丈夫的辛苦費; 3 、貴族妻子:象貴婦人,粗魯惡語傷人,好吃懶做,剝削別人的勞動果實;4 、母親妻子:善良悲憫,愛護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珍惜丈夫掙的錢,具有母親一般的慈心;5 、妹妹妻子:尊敬愛護丈夫象妹妹愛哥哥一樣,根據丈夫的喜好調節自己的生活,勇于犧牲自己的利益隨順丈夫; 6 朋友妻子:見了丈夫就象見了很久沒有見面的朋友一樣高興。善良、忠貞;7 、慈女妻子:受到傷害時可以忍受,不嗔不恨,時常關心自己丈夫的愛好。佛陀就問輸迦陀,這幾種妻子中的 “ 麻煩妻子,賊妻子,貴族妻子 ” 是壞妻子; “ 母親妻子、妹妹妻子、朋友妻子、慈女妻子 ” 是好妻子。你願意做好妻子還是壞妻子?輸迦陀說願做好妻子。這七種妻子,在當今社會,也同樣適用。怎樣才能使家庭美滿、婆媳關系融洽呢?這是每個女居士應該考慮問題。要孝敬父母,因爲我們從小到大都受父母的關心照顧,所以應報恩。而且你現在如何照顧你的父母,將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樣。這也是因果你現在如何照顧你的父母,將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樣。這也是因果報應。在我們生活的大舞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主角、配角,只要能夠扮演好就成工者。就象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經過努力雖然失敗了也是勝利者。所以在社會中應找准各自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潛力。一個社會是由各種力量組成,並相互作用和牽製。只有平等才能發展。男女平等不是說一定要女人幹男人幹的事。只要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其它人平等競爭,不受阻撓,就是平等。但是婦女在實踐中會遇到許多麻煩。一個女孩如果一生下來就當男孩來對待,那麼她長大以後,性格會不會變呢?我認爲不可能。因爲從生理都決定了她是個女人。有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個從未見過世面的徒弟在深山裏修行了很長時間,有一天師父病了,叫徒弟上街去買藥,臨行前師父對徒弟說:街上那些長長頭發、穿花衣服的都是老虎,會吃人的,千萬不要理他們。徒弟從街上把藥買回來後就對師父說:師父呀,我就喜歡那些老虎,您給我弄一個老虎回來吧。這說明人的本性從各方面早就決定了。佛陀從兩個方面看待婦女,從生理和心理上。因爲大多數婦女心地善良,所以先給她們講布施,爾後講持戒,佛陀本來不提倡婦女出家,因爲出家是爲了了生死,而生死的根本是斷欲。婦女的感情比較深一些,是解脫的障礙,因此就困難一些。佛說男女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佛陀在剛成道時就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爲妄想著不能證得。這說明每個人都有差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是從理體上說,佛沒有煩惱,所以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而我們呢?因爲有煩惱,所以看一切衆生是形形色色的,有好壞的分別心,但分別心雖是虛妄的,作爲緣起法它還是存在的。從真谛上講,人人都有佛性,這是平等的;從俗谛上講,我們是凡夫尚未證佛性,是不平等的。所以佛與衆生在俗谛上講是不可能平等的。男女平等也是如此,雖然男女都有成佛的機會,但由于自身的條件不同,當然有快有慢,即使同是男人,也有智慧和愚癡的差別。婦女的某種特點決定了她自身在修行上的障礙。從業力來看,我們之所以成爲男人或女人,都是前世的業力和決定的。佛陀所證智慧廣大無礙,對一切事物無分別心,所以認爲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但從現實和傳統習慣中看還是不平等的。
在佛經及戒律中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對待婦女不公正的地方,之所以産生這種現象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第一, 佛陀說法是應機說法。對于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是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種矛盾不是佛陀造成的,是由于每一個人對佛陀所說的法的理解角度不同而造成佛經上的這種現象。
第二, 佛法不違世間法,佛法以世間法爲基礎,所以包括世間法。佛陀時代的婦女地位很低,佛陀是一位改革者,但爲了適應社會環境,采取了很多方便權巧的方法,使佛陀能在社會上立住腳,以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佛法不違世間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上座部佛經中說:佛陀一開始並沒有製定戒律,在傳教十五年後,才開始製定戒律。當時只說一句善來比丘,一個普通人就可以成爲一個出家人,沒有什麼儀式。我們知道提婆達多是佛教最大的敵人,是佛的堂弟。他想叫佛陀讓位給他,由他來領導僧團。他對佛陀說:你年紀大了,讓我來領導吧。爲了求得在家人的供養,他向佛提出五點意見:一、住深山老林,二、出家人以乞食爲生,叁、穿糞掃衣,四、在樹下坐禅,五、素食。佛陀對提婆達多說,能守則守,不守也不反對。可見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出家人都住在深山裏,那麼由誰來弘法呢?沒有人弘法,佛法也就不可能傳到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就會受到限製。佛陀的一代言教大約是在佛涅槃後四、五百年時才由文字記載下來的。在此之前都是師徒間口口相傳,所以難免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後來在結集經典時,婦女被排除在外,所以婦女的很多權益沒有受到保護。一些當時社會上的傳統習慣也慢慢進入佛教中。佛涅槃後,迦葉尊者准備把佛的言論歸類記載,因爲當時有一個比丘見佛涅槃了就很高興,說佛陀在世時什麼都不能幹,現在佛陀不在了,什麼都可以做了。迦葉尊者爲了維護佛法的純潔性,組織了第一次佛經的結集。以迦葉尊者爲首的保守派一開始就以五事斥責阿難,因爲婦女加入僧團是由于阿難的請求。並在結集時不允許比丘尼參加,取締了比丘尼在僧團中的地位。到公元四世紀,更由于婆羅門教的複興,當時的僧人,爲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適應當時社會的種種思潮,在很多著作中,反映出一些對婦女不平等的觀點。這是一些非常實在的客觀原因。
另外對于比丘尼八敬法的問題,有人認爲八敬法反映了佛教對出家婦女的不平等思想。八敬法指對比丘尼的八個要求:一、百歲比丘尼見到新受戒的比丘亦應起身相迎,甚至禮拜;二、比丘尼不應誹謗、辱罵比丘;叁、比丘尼不得說比丘之過;四、比丘尼的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該二部僧中忏除;六、比丘尼應在半月內求比丘講法;七、比丘尼不可在比丘住的地方安居;八、比丘尼要在安居結束時在二部僧面前忏悔。有人說八敬法是對婦女的不平等,有人說八敬法非佛說,有的學者認爲八敬法不符合佛陀對婦女的本懷,有的則認爲從社會背景來看,有可能是佛陀說的。但佛說八敬法並非岐視婦女,而是爲了保護婦女。所以我們應了解八敬法製定的具體背景及曆史原因。
在佛陀第一次回故鄉時,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已經去世,他的養母離開摩诃波闍波提要求出家被佛陀拒絕了,沒有說明原因。佛陀離開家鄉後不久,她的養母就自己剃了頭發和釋迦族的五百婦女長途跋涉來到當時佛說法的地方,准備再次向佛陀請示,允許她們出家。因怕佛陀再次拒絕,所以就在寺院門外哭泣,阿難聽到後就去問爲什麼。佛陀的養母就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並請阿難在佛陀面前爲她們說情。阿難就去向佛陀求情,但還是遭到拒絕。阿難就問佛陀:您不讓婦女出家,是不是因爲她們不能證果。佛陀說:並非如此她們有能力證果。阿難又問那爲什麼不允許婦女出家?佛陀說:我可以同意她們出家,但是她們必須接受八敬法。阿難就把這些話告訴了佛陀的養母。她們欣然接受。那麼,佛陀既然承認她們有能力證果,爲什麼不讓她們出家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佛是全智全悲的,可以觀察衆生的因緣,如果輕易讓婦女出家,她們不會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第二、要求出家的婦女人多是釋迦族的,佛陀馬上答應會遭到外道的誹謗,而認爲佛教是家庭宗教,因爲出家的比丘大多出是釋迦族的。第叁、佛預見婦女出家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因爲婦女加入僧團便脫離了社會和家庭,沒有任何牽挂,但她們仍需要有人保護,而她們又不能和比丘住在一起,誰來保護她們呢?因爲當時的印度很亂,所以很難保證婦女的安全,這就是開始佛陀拒絕婦女出家的原因。那麼佛陀後來既然同意婦女出家,爲什麼又要製定八敬法呢?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叁個方面來討論。首先,如果比丘與比丘尼住在一起會引起腐敗,破壞僧團的清淨與名譽。佛陀看到這一點就非常慎重,在佛教內部,只有有學(未證果的人)和無學(證四果的人)的區別,沒有比丘與比丘的區別,所以沒有領導和被領導的區別。第二 、因爲當時的尼衆僧團剛剛建立,需要僧衆來領導,亦僅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沒有不平等關系。第叁、佛陀對阿難說:婦女如果不在佛教中求出家,佛法會很長久地住世,因爲同意婦女出家,我所說的法的壽命會縮短。所以佛製戒的目的是爲了保護佛法,保護比丘不受外來的侵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是在承認男女差別的同時主張男女平等的,是充分尊重婦女權益的。
《佛教的婦女觀(學愚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