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
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
一、忧患时世中的如来使者
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在禅定中安然入寂。临终前,弟子智朗问他的修行果位达到何种层次,智者说了一番令人感慨不已的话:“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已,只是五品内位耳。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续高僧传·智领传》,《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六七页)。
在这段话中,表达了四层意思:第一、斥责弟子不精勤修道而好高鹜远,由此亦可理解他的《摩诃止观》为什么不讲最后三境;第二、表明为了创宗说法的菩萨利他行而牺牲了自己的修证实践;第三、明确了自己的归宿是阿弥陀佛净土;第四、嘱咐弟子以戒为师、以四种三昧的止观实践为修道的根本。这段话可视为智者大师留给后人的遗嘱。
五品内位,即五品弟子位,出自《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谓五品,即(1)随喜品,由听闻佛法而生起信解佛法的随喜心,从而发起修习佛法的意愿;(2)读诵品,由随喜之念深而努力受持实践,并为进入更深之信解而向上发起读诵研究妙法之经的志愿;(3)说法品,将自己体验的佛法世界说与他人,引导他人与自己同享法悦;(4)兼行六度品,在观心自修中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行;(5)正行六度品,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对上述五品位,智者大师判为“六即”位之第三“观行即”,属于内凡位外品。灌顶在《摩诃止观》序言中,引证了《法华经》的二段经文,对此果位给予高度评价。第一段是《随喜功华经》, 佛对弥勒菩萨说,如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布施七宝所成宫殿,又度化他们都获得六种神通,如此功德,不如闻《法华经》一偈而获得五品位之初品随喜位者百千万倍,更何况已经获得圆满具足的五品位。第二段是《法师品》,说获得此果位者,“即如来使,如来所使,行如来事。”意思就是说,虽然还未脱凡夫位,但已足为世人所依怙,成为颁行如来佛旨的使者,为如来所派遣,宣扬佛的因果。从灌顶对智者大师发乎衷心的赞誉来看,要达到这个果位,也是极难极难的。
《法华经》提出了为其他经典所不见的“如来使”这一概念,由“三界如火宅”等譬喻,可知在《法华经》中充满了危机时代的警世之言。所谓“如来使”,就是指在现实的苦难中实践真理的精进者,是在世风日下的危机时代高扬理想主义大旗的殉道者,智者大师将此内蕴忧患意识和殉道精神的五品弟子位,配置于《华严经》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之四十一位,以及《璎珞经》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之前,并谦虚地把自己定位在菩萨行位的预备级这一层次。对自己因领众而未进臻六根清净位这一事实无怨无悔,对徒众中习禅者众而成就者少的现实感叹不已。在一千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智者大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寂,以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鸣,在心灵中引起巨大的震撼。
二、“六即”说的提出
“六即”说出自《摩诃止观》论述“发菩提心”的部分,智者大师以灯的前后光焰燃烧烛芯作譬喻,指出终极真理并不限于最初发心,但它以最初的发心为本始,终极真理也不仅限于最后的圆觉,但它以最后的证悟为期翼。如果智慧与信心具足,闻一念佛法,当下就圆满觉悟终极真理。具足信心,故对佛法不起毁谤;具足智慧,故对修行不生自卑。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对初发心学佛者,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
《摩诃止观》把全书分作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十章,称作“十广”。其中(大意)一章,是十章的大要,为全书内容的概述,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全书的结构合称“五略十广”。“发大心”由“简非”、“显是”二大部分构成。所谓“简非”,即辨别并剔除似是而非的虚假菩提心,共有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人、天、魔罗、尼楗(即出家的外道)、色无色、二乘等十种非心。
“显是”由“四谛”、“四弘誓愿”和“六即”三部分构成。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必须依据对真正圆满的佛教教理的理解。所以首先区分了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四种四谛,分别对应藏、通、别、圆四教,说明在教理上要依据圆教的无作四谛,体达法性和一切法无二无别,才是发真正菩提心。在对圆理的认识基础上,进而阐明修菩萨道的行者,必须树立上求下化的四弘誓愿:由对苦谛的理解,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信念;由对集谛的理解,发起烦恼无尽誓愿断的信念;由对道谛的理解,发起法门无量誓愿学的信念;由对灭谛的理解,发起无上佛道誓愿成的信念。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修证成佛,故在阐明了见地、行愿之后,最后则提示修证的阶位——“六即”。即,指此生与佛一体不二之义,由此在理上确立了发心学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为防止人们循名违实,以凡滥圣,故在修证的进程上,故方便分为六段,于事上而见差异,明确了发心学佛的阶梯果位。
(一)理即
理即,众生与真理本来一体,众生一念心中即内蕴着成佛根据的如来藏理,按照天台宗“圆融三谛”的真理观,“如”对应着空谛,“藏”对应着假谛,“理”对应着中谛。空、假、中三谛,作为真理的不同表现,本来圆融具足:而作为认识真理的空、假、中三智,亦在一心中圆满具足,这关系不可以思辨之心加以推度。世界上每一种目观之色、鼻闻之香,一切物质现象,一切心理活动,都体现着真理实相,皆为如来藏之显现。这就是说,在理体上,众生本具的真理与佛丝毫没有差别。这也称作理即佛,譬如贫人,家中本有宝藏,本来就没有一丝欠缺。
(二)名字即
名字即,通过语言文字而知道真理。众生在理体上虽与佛不离,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蒙昧无知,故在事上与佛菩萨等圣贤呈现差别。这是因为众生在未听闻佛法真理之前,全然不认识凡夫本具佛性之法。通过善知识的开导,或者通过阅读经典,从而了解上述唯一真实的中道实相之理。但这仅仅是在言语名相中,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这称作名字即菩提心。这也称作名字即佛,譬如贫人以前不知道家有宝藏,现在通过善知识开导而得知。
(三)观行即
观行即,将理论运用于观心的修行实践。听闻佛法的目的是为了修行,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耳闻口说上,不去依法修行,即便听说的是如理的佛法,也不过如虫子蛀木,偶然蛀成文字形状,却根本不懂这字是什么意思。理论与实践不一致,岂能通达佛法,岂能发真正菩提心?因此,必须依理而修观心法门,使心所观的真理与心所开发的智慧相应,所行是依理起观,所言是依行而说。这心口相应的修行,就是观行即。这也称作观行即佛,臀如知道家有宝藏后,除草挖土而发掘原属于自己的宝藏。
(四)相似即
相似即,由观行而使迷惑消退、悟境接近。通过止观修习,心愈来愈明静,也愈来愈寂止,就如勤练射箭,中靶心的准确率愈来愈高,这称作接近于中道智慧的“相似观慧分”。到这个阶段,从事世间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事务,都不会与佛法相违背,心中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仿佛是早先佛经中曾经说过。到这个阶段,就是大乘菩萨行位的“十信位”,也称作“六根清净位”。这也称相似即佛,譬如经过发掘,渐渐接近宝藏。
(五)分真即
分真即,进一步除去根本迷惑而体悟部分真理。因为根似观慧的力量,使修行功夫增进,入于菩萨十住位中的“铜轮位”,断去一部分无明,即证见一部分佛性,如云开雾散,显示出自身本具的宝藏而呈显真如,这称作“发心住”。如此修行,乃至进入“等觉位”,此时内心的无明已经非常微薄,心地智慧朗朗开发,犹如从初一至十四日,月光接近圆满,黑暗渐渐退尽,如修行者此时应以佛身而得解脱,即呈八相而成道作佛。如修行者此时应以菩萨以下九法界身而得解脱,则呈现九界中种种形象说法,以无量法门从事利他济度的事业。这也称作分真即佛,譬如宝藏已经逐层打开。
(六)究竟即
究竟即,最后完全体悟真理而圆满成佛。菩萨修行者觉行圆满,此时从“等觉位”转出,入于最后成佛的“妙觉位”,菩提智慧圆满,成就智德而无以复加,称作菩提之果。在大涅槃位上永断无明烦恼,更无烦恼可断,涅槃为菩提之果,故称作果中之果。等觉位菩萨尚未通达此位,唯佛能通达此妙觉位。在此阶段,再无其他修行道可说,故究竟即菩提心。这也称作究竟即佛,譬如将宝藏全部取出而已所用。
上述六即说,阐明了从最始的凡夫到终极成佛的体用不二关系,在哲学上,这就是真理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过程。在根本理体的性德上,一切众生与佛本来一体,故排除疑惧自卑的心理,使凡夫众生不致于自暴自弃而退失修道之心。在具体实践的修德上,则明确虽然众生与佛平等,然即而常六,绝对真理在每一个众生心中有一个具体展开的过程。终极的圆满佛果是历劫修行的结果,众生因为业障有轻重、福慧有厚薄,故在凡圣之间有着情智功能上的差别,从凡入圣的位次不容混滥笼统,如此以免增上慢者的愚妄骄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把握这“六”与“即”的辩证关系,始能进行健全的修道。
三、身体力行的修道实践
六即说的提出和“暗证禅师”,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性。这一学说是智者大师为对治“诵文法师”的两种偏差,为定慧双修、教观并重的天台教学指明修行归宿的独创性思想。在…
《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