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透视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P2

  ..续本文上一页生活在现实当中。而现实当中,面对同一根电线杆,相对站立的两个人,因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东南西北之相异。如甲人看杆在东,乙人则着杆在西。可见,方向实在不是固定。不固定的方向分明是假,而假又是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观念而得自在。

  3、从已去未去去时透视方向

  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观去来品》中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不去。”可见,如果说有方向,那么就能够到达此方向。而到达此方向的过程有三种情况:一、已去;二、未去;三、去时。现在,我们就此三种情形进行分析和探讨。就已去而言,既然已经去过了,就不需要再去;就未去而言,既然没有去,也就不能称为去;就去时而言,此时应是半去半不去,而半去则是去,半不去则是不去,前已破去此执。可见,三种情形都不成立。如是,方向的存在,是一个没有真实性的假名安立。

  四、有方向与无方向的关系及其运用

  1、超越有无的不二平等

  通过以上对方向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方向”。一如《肇论·物不迁论》中所说的“去者不至方”;又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面对于此,当我们真能感到不奇怪的时候,即可以通达;“即动即静”。也就是说:有方向即是无方向。事实上,二者之间本来平等不二,只因“宗途屈于好异”,所以说有说无。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大智度论》所说:“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谛故破”。《物不迁论》也说:“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此是把真俗对立起来。所以凡夫执实有烦恼而不得出离,二乘人偏空而不得教化众生,只有大乘佛法超越空有即不被空有所障碍。如《大智度论》所说的:“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虽然行于中道,却又不是实有中道。若然以为:不是有方向,也不是无方向,同样是一种错误。因为中道是无所得,而无所得也不可得。说到此,肯定有人伤感。《大智度论》中说:“五百声闻,闻毕竟空,如刀伤心”。不过,大乘佛法的博大,使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前提是;不能闻有执有,闻空执空。那么,由此而通达的是空不碍有,有也不碍空。

  可见,虽然事物的真相是无所得空,却又分明是在有上通达的。如《中观论》所说的:“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如是,即可通达: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而佛教中所运用的空有,实在如《大智度论》所说的:“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这只是针对偏空偏有之人而说的。若能通达,则空有不二,不相妨碍;若不能通达,则不应倒因为果,随意而言说无有方向,如佛教中所说的断灭空之流。有此邪见,所以有: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学人不可不注意。

  2、随缘安立方向

  通过分析有无方向的问题,那么,针对生存在现实中人们的执着而言,则需要换—种角度来打破固有的观念,即实有方向,进而通达无有方向。只有这样,学佛才会有希望。而一般人会因此而迷茫,因为,没有了方向,就变成了随便或者无所适从,于是,生活中设有了依止。应当说,这不是佛教徒的准则。因为,当彻底的否定方向而形成断灭空时,人们当然会像迷途的羔羊,或者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其结果肯定是可悲的。更何况,现实中一旦否定了方向的安立,那么,飞机、火车、轮船,乃至种种关于方向的规范被取消后,一切就乱了套。佛教中的没有方向,并不是否定了现实中的规范,只是否定了实有不变方向的知见而已。至于现实中的规范只是不真而已。所以,面对现实,处理没有方向问题的方法是: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有无平等”;或者,就世俗谛上通达第一义谛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无方向即是有方向;而且,又在有方向上通达无方向。如是,两者之间平等不二,只是方便说空说有。因为;空有平等不二,即不应相互障碍。如此看来,我们依旧可以乘火车、轮船、飞机,乃至举手投足。而一切的有方向,又无不是当下的无方向。如此,我们将会任运自如,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再也不会考虑先迈哪—条腿的问题。如是自由而无挂碍。进一步说,无方向是非有,有方向是非空,即非空非有,即不常不断。此也是指:方向不是定常,即不常;方向又不是定断,即不能没有方向的依止,即不断。本无断常可言,只是人们制造了断常,所以,才会随顺众生而说断常。

  我们在前面批破断常的过程中,运用了“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概念。这不是佛教的专利,而是当时古印度人普遍的说法。所以,佛菩萨为导引众生,就随顺世间而说,但并不代表佛教主张,其目的是为使众生改邪归正。我们在此使用,同样是效法了佛菩萨的本怀。《佛藏经》、《大般涅槃经》中,都说有:“如来不与世间争”等用语。因为,佛法要通达的是真谛,即第一义谛,而不是就世俗谛上的计较,所以佛教中的《因明》中,规定有“世间相违过”,同样是“不与世间争”的另一种说法;《普贤行愿品》中,也有“恒顺众生”;《百论》最后,有“随俗语故无过,如佛虽知诸法无相,然告阿难入舍卫城乞食。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而随俗语故不堕妄语”。我们前面所说的;日月围绕须弥山的说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佛菩萨在世时,随顺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而说的。因此,不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要求古代,也没有必要,用现代科学眼光因看不到须弥山和四大部洲,就说佛教经论中所说不实。要知道,佛菩萨是针对现实,随机施教的,绝不会越过当时人的认识水准而说与世间相违背的教法。所以,切不可因此而误解佛教。

  3、方向的延伸

  进一步探讨关于方向的定位。此是随众生的因缘而说。如《大般若经)的最初,说十方世界各有诸佛度众生,是因为有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没有十方世界的众生,佛陀终不安立十方佛国。在此经中,佛菩萨也同于世间的凡情一样,见面之际,致问世尊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调和,安乐住否

  世事可忍否

  众生易度否

  持此千茎莲花以寄世尊而为佛事”。实在是难以想象,尤其是一般人。而其意义,实在是“和其光而同其尘”的方便,目的是与众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教化和导引众生。如果以为,佛菩萨同于世人,那将是大错而特错了。

  基于此点,关于对禅内涵的理解也是如此:可以什么都是。前提是,已经把差别的现象界打碎了。因此,再不会圉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上。而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不变的实在之相,所以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所以能够“黄花翠竹西来意,青山绿水古佛心。”其中,黄花、翠竹、西来意之间,青山、绿水、古佛心之间,在禅的境界里,已然平等。如此对现象界的超越与升华,早已不是人的价值观念了。所以《大毗婆沙论》中说:“法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禅宗有“狗子也有佛性”,又有“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三论宗”主张“无情有佛性”说。可见,单纯从人的价值观念出发,是没有办法学好佛的,更何谈觉悟与奉献了。因为,我们最可怕的敌人,是强烈的我执。在我执的世界里,人们很少给别人机会,那么,这个现实就很可怕了。退一步讲,既使为了我,也应该给别人以机会。只有这样,自己才有机会。有一句话叫:自己方便,与人方便。更何况,佛教徒的无我是对我的理性透视。即认识到我非真,即假即空,自然就会:得也安然,失也坦然,奉献不求回报。并且,由此无我,必能无私,同时必能无畏。应该说,这是对方向的最好定位,也可以说是最正确的方向。

  五、关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

  1、有极乐与无极乐的探讨

  《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此中方向显著明了,这又作何解释呢

  其实,可以肯定地讲,站在人的角度,即世俗谛上,我们必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等种种庄严,的确真实不虚。而从另一个角度,即真谛上,则是空无,也就是没有方向,又哪里有极乐世界的真实性呢

  但有与无是平等不二,即是中道无所得。在《六祖坛经》中,有惠能大师对韦刺史说过的一段话,即:“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许多人对此迷惑,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这是对执着实有方向知见的否定,并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会造罪。此中的心净,是对真谛的通达。这是学佛的目的。在真谛的境界里,“法无去来,无动转者”;或者是“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从至”。因为,心净之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此,又哪里有什么西方与东方之别呢

  如果一定以为实有西方、东方,依然是人的知见。站在人的位置上,应属正常;而站在佛法真谛上说,则是假,是如幻如化的不真。所以说:不是没有方向,只是这方向不是实在而已。虽然不是真实,但对一般人而言,却以为是真实。所以,法藏比丘因地时,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以接引众生。此是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所以要先说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净土,借以舍去众生对娑婆世界的贪著。当众生已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际,又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正如提婆菩萨在《百论》“舍罪福品”中所说的,先是“依福舍罪”,然后是“依空舍福”,其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的认识也需要这个过程,先要在事相上,即人的观念上坚信“生者决定生”,接着还要认识到“去者实不去”;反过来,虽然“去者实不去”,而当下又是“生者决定生”。关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对方向的否定,就以上我们探讨的真谛,不二平等、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以及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正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立足点。由此可知,所谓唯心,即是真心,或清净心,也即:是自性。如《楞严经》中,“七处征心”,了不可得;又如《弥陀要解》中有:“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此中不可得心,即是第一义谛,即是不二平等,也就是真心,或者自性。如是《观经》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才有意义。可以这样说,实有西方是事,不出一念心是理。而“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观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这是《弥陀要解》中所说。由此可知,在一念心中,理事圆融,无二无别,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心中之影像,而十法界依正都是一念心之所变现。所以,往生西方当于众生心内耕耘,即在一念心内,或者自性之中,悟得自他不二。那么,我们的胸襟将会拓展,再不会同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与事计较。如是,我们往生西方的问题,也就是在自己的心内变现净土。

  认识到了心的微妙,并不是实有东南西北的方向,我们就应当在我们的心上下功夫。如《维摩经》中所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而在这个净心的过程中,会因为每个人因缘的不同,在持诵阿弥陀佛名号,或在生活细节上的反省时,也正是回归清净心或自性的过程。当耕耘至此之际,方能真正感受到:“生者决定生”,当下即是“去者实不去”。

  

  

《透视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