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安住与回归(宗性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心。你有的我没有,他有的我也需要,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夺为己有,彼此相争斗、互相侵害。我们每个人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名字把自己固定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固定不变的自我,又以自私为中心,自我为半径画圈,去不断占有,这是一环扣一环的,我们就是如此生活在一个名言概念的世界里。

  我们在此可以做个游戏,请上来一个学员。我提问题,你回答时不准用你、我、他三个字,看能否办得到。问:“你是学生吗?”答:“是学生。”问:“在哪里上学?”答:“在三十五中。”问:“你上几年级了?”答:“职二。”问:“你的老师是谁?”答:“是某某。”问:“他是干什么的?”答:“他是老师。”——还是说出了他字。从游戏可看出,你不想说你、我、他都不行,因为你的、我的、他的已经模式化了,我们时时抱着不放,这就是执着。

  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着对名言概念的执着,名言概念不仅是你、我、他,大家爱听好的话,不爱听批评、骂人的话,好话、坏话都是名言概念,我们很多人就因被名言概念支配而上当的教训。有一次,有个居士到北京法源寺找我,说上个星期有位师父上他家化缘,那位师父自称住在法源寺与我们隔壁,因为法源寺要举行一个吉祥的平安法会,所以请居士去上香,他就交了那个师父五百元钱,结果等了一星期也没有消息,就来问我了。我说没有那回事,我告诉他隔壁住的是几个学生,找来一看,哪个都不是,那个居士知道上当了。我告诉他之所以上当,是由于被求吉祥平安的概念所迷惑。

  我们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被名言概念束缚,很难认识事物的真实相状,很难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必须摆脱名言概念的枷锁、障碍,才能如是体会生命、珍惜生命。凡夫众生之所以越轨而脱离真实,完全是由于受虚幻的名言概念的干扰,有了名言概念就有固定的你、我、他,跟着就有贪、嗔、痴,就有我执。我执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我执是受名言概念的影响,我们要生活是安祥、自在、踏实、喜悦,就必须摆脱名言概念的约束。

  三、让生命回到正常运转轨道

  名言概念是造成生命越轨的原因,有什么办法去摆脱和不受名言概念的干扰呢?禅宗常常从是否摆脱名言概念来检验修行的功夫。有个公案讲,有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见雪峰祖师,雪峰禅师问她:“从哪里来?”她答:“从大愚山来。”雪峰又问:“大愚山上出太阳了没有?”她答:“有了太阳就没有雪峰。”雪峰禅师拿她没有办法,就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玄机。又问:“玄机一天能织多少布?”她答:“一丝不挂?”说着转身就走,雪峰禅师就说:“你袈裟着地了。”比丘尼便回过头来看,雪峰禅师道:“好一个一丝不挂。”既然一丝不挂,却还有架裟着地的名言概念。禅宗讲开悟,常说于言下大悟,这需要不受名言概念干扰才行。

  我们认识外界的物体,比如一棵树,都是通过眼睛,树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印,视角神经中枢对此印象进行判断,形成这是棵树,是什么树种、是新、是老等等固有的概念。从生理学上讲,要摆脱名言概念的干扰,应在中枢神经上加上名言概念这方面下功夫。佛法把树叫“境”,把视网膜、瞳孔、中枢神经等叫“根”,把对外境认识的功能叫“识”。根、境相对时,通过识的活动来认识外面的事物,只是缘起一假有和名言概念,要摆脱名言概念,就要在认识活动生起的当下让它不受干扰和束缚。佛法讲在根、境、识三个同时生起时,你能如是认识名言概念的只是一个符号、代号,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只是为了人类交流、沟通方便,给它安上的一个符号、代码,就象商店的商品给贴一个商标。我们能如此认识名言概念及其作用,就会逐渐摆脱名言概念的束缚与干扰。

  我们要体验、体会宇宙间事事物物还没有取名、安名时的状态,要从认识活动生起的当下、刹那去体会、觉悟,那一念、一刹那就是生活禅。摆脱名言概念使我执没有产生的基础,我执不在,贪、嗔、痴的烦恼自然跟着连根而除,生命里没有我执,没有贪、嗔、痴等的烦恼,我们的生命就会回到真实的状态,回到安祥、自在的状态中。

  四、使生命一如继往地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既然在一念、一刹那间可以摆脱名言概念的束缚,而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语言、概念,怎么办?禅宗叫保任,需要不断提起,用功努力,一刹那可办到,就会有第二、第三刹那。而要让每一刹那都如此,一般人很难办到,需要有觉照的功夫。禅宗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生活中一旦名言概念干扰时,马上把觉照的心提起来,有了这种觉照的功夫,才能使自己再不重新脱离生命正常运转的轨道。人往往喜欢新鲜,喜欢对新鲜东西抱住不放;但当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真实时,不要抱着不放,不要沉溺、陶醉在里面,而要一如继往地向前走,否则又产生新的执着,又会脱离正常运转的轨道。

  《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应知道一切都只是工具,就象坐船过河,过去了,就不要再背着船走路。

  归纳地讲,我们现实污染的、迷惑的、不安的生命形态,是由于受名言概念的干扰,而产生我执,产生错误的想法,有了错误的想法就会有错误的作法,造成目前的状态。要想回到生命的真实状态,必须想办法摆脱名言概念的束缚、干扰,摆脱之后还要不断继续前进,不断努力,不要沉溺,不要陶醉。还有一点,我们不要由于自己受名言概念的干扰已经几十年了,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而产自卑,要有六祖慧能见到五祖时回答的“我是来作佛的。”这样一种气魄。每个人学习生活禅都是平等的,没有文化、不识字都不要紧,关键你要照顾好自己的念头,知道这个道理,老老实实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

  再讲一个故事。清朝时成都文殊院有一位祖师,他不认识字,是个苦人出生,学佛时不知如何修,方丈和尚告诉他去拜弥勒菩萨,他就老老实实地去拜,并问方丈:“我要拜到什么时候?”方丈讲:“你每次拜到菩萨像动了就停下来。”这是方丈和尚故意锻炼他,方丈和尚在菩萨像后面穿了一个洞,用根绳子拉着菩萨像,每天到一定的时候,方丈就去拉一下绳子,菩萨像就会动一动,他就停止礼拜回房休息。如此三年,有一天方丈和尚去会客,忘了拉绳,结果菩萨像到时自己照样动了,弥勒菩萨还走下来问道:“你这么虔诚礼拜,有什么需要吗?”他答:“吃住寺里都给了,我什么都不需要。”菩萨便上去了。第二天,方丈问他:“昨天菩萨动了没有?”他答:“动了。”方丈觉得很奇怪,又问:“怎样动的?”他答:“菩萨走了下来。”方丈赶紧问:“走下来干什么?”他答:“菩萨问我需要什么,我说什么都有,不需要,于是菩萨又上去了。”方丈叹声道:“哎呀,你应该要智慧。”当天,他又继续礼拜,菩萨又下来,问他要什么,他说要智慧。从此,他就能讲经了,别人在旁边念一段,他都能讲得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任何事相当成一个定点,不论有无知识,只要有自信心,有坚强的愿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现在流行网络,柏林寺就是一个菩提网,一个生活禅网,每个发心参生活禅、成菩提道的人,都可以把这个地方看成是一个没有网址、没有代号的网。只要我们愿意上这个网,就放心地去上,作为生活禅的网友、菩提网络的网友,肯定有一天,我们会同登彼岸,一起成就。

  今天就到此,由于自己道业不精,觉得不好、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生命的安住与回归(宗性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