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
(第一节)「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勤。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念根者,就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定根」就是四禅八定。
【法义分享】五根就如同「树根」,能够深入地中吸取养分,一方面又能够使树干坚固不动。为什幺称作「五根」?如此就能够产生五种力量,使枝叶茂盛,进而开花结果。就是「五根」与「五力」的关系。所谓「五根」,需要五种力量的扎根,你先有扎根之后,然后它又稳固,能够吸收营养,这样就慢慢会成长、茁壮,五种力量就会出来,就能够开花结果。所以,修行方面也是一样,需要「五根」深入地下、吸收营养,又使地基稳固,如此就能够自然成长而开花结果。真正要大彻大悟,必须要累积很多的小悟;真正要解脱生死,一定要好好脚踏实地的闻、思、修,一步一脚印。
「信根」就是信心坚固,成就四不坏净。而信心的建立,初步来自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加上如实观察而生起信心,但最后必是透过真修实证而确定,同时成就四无畏。所以,佛教讲的「信根」,就是要成就四不坏净。所谓「四不坏净」就是建立起了对佛、法、僧、戒的坚强信心,不是一般所谓信仰层面的「信仰」,是来自于真正的闻、思,然后又去求真求证、实修实证。当你真正有所体会,自然生起坚定的信心,佛教所谓「信根」的成就,都是来自于真正亲自去证明到、亲自去品尝到,与信仰层面的「信」不一样。
信仰层面的「信」,是没有吃到、没有品尝到,你只是相信,真正「信根」的成就,「四不坏净」的成就,都是要你亲自有去品尝到、闻思修证。
(第二节)什幺叫「信根」呢?「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包括种种修行人,「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事实上,这里只是一个举例,对佛陀有坚定的信心,当然是包括对法、对僧、对戒这些。当你对佛陀有坚定的信心,不管谁都没办法动摇,记得!对佛陀产生的坚定信心,到达「不坏净」,别人没办法动摇,如果中间没有正确的理解,很容易产生一种弊病--依人,无形中产生「依人」,因为有些大师会强调他就是佛陀,要对他产生坚定的信心,到达不坏净,到达坚固、不动摇。不管谁动摇、都要不坏啊!……这样很容易落入「依人」而没有「依法」。
所谓对如来、对佛陀所产生的坚定信心,是来自于对佛陀所讲的法,你有去求真求证,证明佛陀所讲的真实不虚。所以,真正对佛陀的信心不动摇,是来自于因为去求证佛陀所讲的真实不虚,是来自于对法的求真、体悟,来自于对法的体证。佛陀就是讲法,讲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佛陀是真、是假,透过你的求证之后,觉得佛陀真的没有虚伪,佛陀所讲的就是实相、就是真理,因为经过你的求证。
这只是一个代表,你对法真正体悟、求证,就会对佛陀产生不坏净,不可本末颠倒过来,不可先对一个偶像产生不坏净,然后认为他所讲的都是对的,这样变成是被人所抓住,然后以为他所讲的法,他所说的那些都是……,结果以一个偶像为神圣不可侵犯,他所讲的这些,你不敢去超越、不敢去求证。因此,人的权威,绝对不可以胜过法的权威;没有佛法的存在,没有真理的存在,就没有佛陀。佛陀是引导大家「依法不依人」,真正有去体证到法,我们内心很自然由衷的产生,对佛陀的一种感恩、一种恭敬,因为经过我们求证之后,我们由衷而发。所以,这是有先后,不可本末颠倒。
什幺叫做「精进根」呢?这是「四正勤」--「已生恶要令断,未生恶令不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广」。
「何等为念根?」「念根」就是好好勤修「四念住」,在整个禅修期间,都是在培养你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全面的觉醒、正念正知,这是「念根」的意思。
什幺叫做「定根」?就是四禅八定的成就,至少你要有未到地定到初禅,真正要见法,最好具有初禅的定力。
何谓「慧根」?「慧根」就是苦、集、灭、道,有的人认为「四圣谛」不重要,这只是自了汉,事实上不是这样。如果没有真正体悟「四圣谛」,没办法产生真正的智慧。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要去开发智慧,也就是体悟「三法印」、体证「四圣谛」--苦、集、灭、道。
(第三节)修行者「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若软、若劣,得阿那含」「阿那含」是三果,「若软、若劣,得斯陀含;若软、若劣,得须陀洹。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于此五根不空无果。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谓顿根、利根,或是天才、天份,不是先天、天生就这样,像爱迪生发明这幺多东西,但是人家赞叹他、称赞他,认为他很有天才,但是他就很谦虚的回答:你们认为我是天才、发明家,但是我个人认为我只是一分的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包括佛陀也从来没有好高骛远,说一下子就要从「空」入门,一下子就要从果地起修,都是脚踏实地去追寻,到后来才真正大彻大悟,要酝酿足够的动能,才能够爆发出大彻大悟。所以,你要脚踏实地去求真求证,如果地基打得越深入、而稳固,就能够盖越高的大楼。
(第四节)「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者,即是慧根」其他的也都是这样说。「此五根者,慧根为其首,以摄持故」「栋为其首,众材所依」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所谓「正见」就是正知正见,代表一种智慧。「五根」要成就,也是一样「慧根为其首」,所谓「慧根」,当然是要透过不断的闻思、求真求证。所以,「五根」要成就,修行要解脱、要成就,一样都是要有智慧。在这整个过程,都不只是盲目的信仰、信心就好,都是要有智慧,所谓「智慧」是容许你不断去求真求证,只要还没有经过求真求证的,你还不确定的,你就要保留,然后去求真求证。
在修行的过程中,这里有讲到「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个满重要的分水岭。【法义分享】「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这是是否走在出世间法解脱道上的重要检验标准。如果想透过「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那都是属于世间法的修行。如果你想透过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不管法门多幺殊胜,那都是属于世间法的修行。「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是从老子《道德经》摘出来的一句话,无学位的阿罗汉是「空无所得」,包括最难舍的「自我」也都舍掉了。也唯有「自我」死亡,才能够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得到「无限」(只要你有抓取、有所得,必属有限)。
因为「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满深的,一个阿罗汉是「空无所得」,包括最难舍的「自我」也都舍掉了,但是不要以负面方面来看待,说成就阿罗汉就是自了汉,就是消极、悲观、焦芽败种,那是完全错误的判断,因为众生根本不知道什幺叫做「无为」?什幺叫做「无学」?什幺叫做「无我」?一个真正体证到宇宙真理实相的人,他会溶入这个「空」里面,体证到「无我」,于是那个「自我」会消失。记得!只要你有「自我」,就一定有苦、有不安;「自我」不死、苦就存在。所以,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为什幺能够溶入「空」里面,就是因为他彻证、体证到,本来实相就是这样「无我」,当他了悟到实相之后,他不再贪生怕死,就是溶入实相、溶入法界里面,这时候「自我」舍掉,也唯有「自我」死亡之后,才能够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大家现在可以先理解,但是到后来也都要唯证乃知,唯有能够放下一切,才能够得到无限。
只要你有所贪爱抓取、有所执着贪取,你所抓的,到最后都是一场梦一场空,唯有你真正能够放下一切,你才能够得到无限。放下一切绝不是消极悲观,什幺事都不要做,绝不是这样的,放下一切就是过去让它归零、让它死掉,真的让它放下。对于未来,当然我们有一个规划,就好像说愿景也会有,但是你所能够活的、所能够掌握的,就只有现在。所以,真正一个解脱者,就是掌握每一个当下、活在现在,现在当下的因缘、该做什幺,你就全然的去做。唯有你真正能够活在当下,你的生命才会真的活起来,你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发挥出来。所以,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够得到无限。
(第五节)「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着,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真正能够了悟生死大事,必须透过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实相的透彻了解,就是大彻大悟之后,你不会在那里背道而驰,不会「惑、业、苦」。所谓「惑、业、苦」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宇宙真理的生命实相,因此无明、盲目的造作,就会受种种苦,不知道原因,然后又在那里惑、业、苦。如果能够了悟这些真理实相,然后「惑」没有了,把「无明」转为「明」了,无明、冲动的种种原因、苦因没有了,「无明」的业行没有了,苦也没有了,叫做「因永尽者」。「则无生死」的意思,如果真正能够了悟「无我」,你不会贪生怕死,不会贪生怕死。
(第六节)什幺叫做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应该要亲近、去学习的,或不应该亲近、去学习的,「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什幺叫做「有分别法」?什幺叫做「无分别法」?要清楚觉悟。什幺叫做「缘起法」?什幺叫做「非缘起法」?要如实知。能够真正知道,才叫做「觉力」。修四念处的身念处、受念处,是开发二六时中的正知正念,开发觉性,是属于初步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