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
(第一節)「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勤。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念根者,就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禅。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定根」就是四禅八定。
【法義分享】五根就如同「樹根」,能夠深入地中吸取養分,一方面又能夠使樹幹堅固不動。爲什幺稱作「五根」?如此就能夠産生五種力量,使枝葉茂盛,進而開花結果。就是「五根」與「五力」的關系。所謂「五根」,需要五種力量的紮根,你先有紮根之後,然後它又穩固,能夠吸收營養,這樣就慢慢會成長、茁壯,五種力量就會出來,就能夠開花結果。所以,修行方面也是一樣,需要「五根」深入地下、吸收營養,又使地基穩固,如此就能夠自然成長而開花結果。真正要大徹大悟,必須要累積很多的小悟;真正要解脫生死,一定要好好腳踏實地的聞、思、修,一步一腳印。
「信根」就是信心堅固,成就四不壞淨。而信心的建立,初步來自于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加上如實觀察而生起信心,但最後必是透過真修實證而確定,同時成就四無畏。所以,佛教講的「信根」,就是要成就四不壞淨。所謂「四不壞淨」就是建立起了對佛、法、僧、戒的堅強信心,不是一般所謂信仰層面的「信仰」,是來自于真正的聞、思,然後又去求真求證、實修實證。當你真正有所體會,自然生起堅定的信心,佛教所謂「信根」的成就,都是來自于真正親自去證明到、親自去品嘗到,與信仰層面的「信」不一樣。
信仰層面的「信」,是沒有吃到、沒有品嘗到,你只是相信,真正「信根」的成就,「四不壞淨」的成就,都是要你親自有去品嘗到、聞思修證。
(第二節)什幺叫「信根」呢?「若比丘于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余沙門、婆羅門……」包括種種修行人,「及余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事實上,這裏只是一個舉例,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當然是包括對法、對僧、對戒這些。當你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不管誰都沒辦法動搖,記得!對佛陀産生的堅定信心,到達「不壞淨」,別人沒辦法動搖,如果中間沒有正確的理解,很容易産生一種弊病--依人,無形中産生「依人」,因爲有些大師會強調他就是佛陀,要對他産生堅定的信心,到達不壞淨,到達堅固、不動搖。不管誰動搖、都要不壞啊!……這樣很容易落入「依人」而沒有「依法」。
所謂對如來、對佛陀所産生的堅定信心,是來自于對佛陀所講的法,你有去求真求證,證明佛陀所講的真實不虛。所以,真正對佛陀的信心不動搖,是來自于因爲去求證佛陀所講的真實不虛,是來自于對法的求真、體悟,來自于對法的體證。佛陀就是講法,講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佛陀是真、是假,透過你的求證之後,覺得佛陀真的沒有虛僞,佛陀所講的就是實相、就是真理,因爲經過你的求證。
這只是一個代表,你對法真正體悟、求證,就會對佛陀産生不壞淨,不可本末顛倒過來,不可先對一個偶像産生不壞淨,然後認爲他所講的都是對的,這樣變成是被人所抓住,然後以爲他所講的法,他所說的那些都是……,結果以一個偶像爲神聖不可侵犯,他所講的這些,你不敢去超越、不敢去求證。因此,人的權威,絕對不可以勝過法的權威;沒有佛法的存在,沒有真理的存在,就沒有佛陀。佛陀是引導大家「依法不依人」,真正有去體證到法,我們內心很自然由衷的産生,對佛陀的一種感恩、一種恭敬,因爲經過我們求證之後,我們由衷而發。所以,這是有先後,不可本末顛倒。
什幺叫做「精進根」呢?這是「四正勤」--「已生惡要令斷,未生惡令不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廣」。
「何等爲念根?」「念根」就是好好勤修「四念住」,在整個禅修期間,都是在培養你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全面的覺醒、正念正知,這是「念根」的意思。
什幺叫做「定根」?就是四禅八定的成就,至少你要有未到地定到初禅,真正要見法,最好具有初禅的定力。
何謂「慧根」?「慧根」就是苦、集、滅、道,有的人認爲「四聖谛」不重要,這只是自了漢,事實上不是這樣。如果沒有真正體悟「四聖谛」,沒辦法産生真正的智慧。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去開發智慧,也就是體悟「叁法印」、體證「四聖谛」--苦、集、滅、道。
(第叁節)修行者「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阿那含」是叁果,「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于此五根不空無果。若于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爲外道凡夫之數」。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謂頓根、利根,或是天才、天份,不是先天、天生就這樣,像愛迪生發明這幺多東西,但是人家贊歎他、稱贊他,認爲他很有天才,但是他就很謙虛的回答:你們認爲我是天才、發明家,但是我個人認爲我只是一分的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包括佛陀也從來沒有好高骛遠,說一下子就要從「空」入門,一下子就要從果地起修,都是腳踏實地去追尋,到後來才真正大徹大悟,要醞釀足夠的動能,才能夠爆發出大徹大悟。所以,你要腳踏實地去求真求證,如果地基打得越深入、而穩固,就能夠蓋越高的大樓。
(第四節)「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者,即是慧根」其他的也都是這樣說。「此五根者,慧根爲其首,以攝持故」「棟爲其首,衆材所依」八正道是以正見爲首,所謂「正見」就是正知正見,代表一種智慧。「五根」要成就,也是一樣「慧根爲其首」,所謂「慧根」,當然是要透過不斷的聞思、求真求證。所以,「五根」要成就,修行要解脫、要成就,一樣都是要有智慧。在這整個過程,都不只是盲目的信仰、信心就好,都是要有智慧,所謂「智慧」是容許你不斷去求真求證,只要還沒有經過求真求證的,你還不確定的,你就要保留,然後去求真求證。
在修行的過程中,這裏有講到「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一個滿重要的分水嶺。【法義分享】「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這是是否走在出世間法解脫道上的重要檢驗標准。如果想透過「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那都是屬于世間法的修行。如果你想透過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不管法門多幺殊勝,那都是屬于世間法的修行。「爲學日增;爲道日損」,這是從老子《道德經》摘出來的一句話,無學位的阿羅漢是「空無所得」,包括最難舍的「自我」也都舍掉了。也唯有「自我」死亡,才能夠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得到「無限」(只要你有抓取、有所得,必屬有限)。
因爲「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滿深的,一個阿羅漢是「空無所得」,包括最難舍的「自我」也都舍掉了,但是不要以負面方面來看待,說成就阿羅漢就是自了漢,就是消極、悲觀、焦芽敗種,那是完全錯誤的判斷,因爲衆生根本不知道什幺叫做「無爲」?什幺叫做「無學」?什幺叫做「無我」?一個真正體證到宇宙真理實相的人,他會溶入這個「空」裏面,體證到「無我」,于是那個「自我」會消失。記得!只要你有「自我」,就一定有苦、有不安;「自我」不死、苦就存在。所以,那些大徹大悟的人,爲什幺能夠溶入「空」裏面,就是因爲他徹證、體證到,本來實相就是這樣「無我」,當他了悟到實相之後,他不再貪生怕死,就是溶入實相、溶入法界裏面,這時候「自我」舍掉,也唯有「自我」死亡之後,才能夠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大家現在可以先理解,但是到後來也都要唯證乃知,唯有能夠放下一切,才能夠得到無限。
只要你有所貪愛抓取、有所執著貪取,你所抓的,到最後都是一場夢一場空,唯有你真正能夠放下一切,你才能夠得到無限。放下一切絕不是消極悲觀,什幺事都不要做,絕不是這樣的,放下一切就是過去讓它歸零、讓它死掉,真的讓它放下。對于未來,當然我們有一個規劃,就好像說願景也會有,但是你所能夠活的、所能夠掌握的,就只有現在。所以,真正一個解脫者,就是掌握每一個當下、活在現在,現在當下的因緣、該做什幺,你就全然的去做。唯有你真正能夠活在當下,你的生命才會真的活起來,你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發揮出來。所以,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夠得到無限。
(第五節)「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衆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真正能夠了悟生死大事,必須透過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實相的透徹了解,就是大徹大悟之後,你不會在那裏背道而馳,不會「惑、業、苦」。所謂「惑、業、苦」就是因爲你不了解宇宙真理的生命實相,因此無明、盲目的造作,就會受種種苦,不知道原因,然後又在那裏惑、業、苦。如果能夠了悟這些真理實相,然後「惑」沒有了,把「無明」轉爲「明」了,無明、沖動的種種原因、苦因沒有了,「無明」的業行沒有了,苦也沒有了,叫做「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的意思,如果真正能夠了悟「無我」,你不會貪生怕死,不會貪生怕死。
(第六節)什幺叫做覺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應該要親近、去學習的,或不應該親近、去學習的,「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什幺叫做「有分別法」?什幺叫做「無分別法」?要清楚覺悟。什幺叫做「緣起法」?什幺叫做「非緣起法」?要如實知。能夠真正知道,才叫做「覺力」。修四念處的身念處、受念處,是開發二六時中的正知正念,開發覺性,是屬于初步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