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醒,不是說一直在修四念處的身念住、受念住,這樣一直保持清醒明覺、保持覺性,這樣就能夠明心見性,不是這樣,那是一個覺醒的過程,有了覺醒的過程、基礎之後,再來下一步就是要去見法、去體悟法。
事實上,「明心」就是醒過來,然後去見到法性,見到宇宙真理的實相。所謂「實相」,必須要去覺悟到哪些呢?就是剛才所講的「覺力」,就是覺悟,真正的覺醒、真正的覺悟,一定要去體悟到這些。所以,一個大徹大悟的人,當他體悟到「無分別法」,不是說溶入「無分別」之後,是非、好壞都不知道,因、果這些都沒有了,那都是凡夫的這樣瞎猜,不是這樣!他一樣清清楚楚的了解,什幺叫做「無分別法」?衆生沒辦法體會,但是他能夠體會到。
什幺叫做精進力?就是四正勤。什幺叫做無罪力呢?「謂無罪身、口、意」含意可淺可深,淺的意思就是我們透過梵行的修行,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不要去造惡,叫做一種邁向身、口、意的清淨,叫做「無罪力」;如果能夠體悟到無罪力的深層意思,你就可以放下原罪,可以超越這些,因爲含意很深,在此跟大家講個重點,以後再慢慢去體悟、慢慢去求證。所謂「無罪力」是說: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錯。一般宗教師會跟你講,你的出生是因爲你的造業、你的業力,現在沒有講說哪一個宗教,不拘于任何宗教,很多的宗教師就是會讓你背負著很多的業力,然後加上很多的罪在你身上,又是一些原罪,然後把你打入次等人民,再來你就會苦苦的哀求、苦苦的乞求,這樣宗教事業才能蓬勃發展,你們要去求證,答案我不直接講。
如果你還有我慢,所謂的原罪業力,你就沒辦法擺脫。只要還有我慢、你就會有,有一天你要能夠體會到這些,才能夠真正的解脫出來。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原罪、業力很容易落入宿命論裏面,這些我們只點到爲止講就好,因爲都有待大家再深度去聞、思、修、證,這樣才能夠從次等人民、比高、比大、比小……那些二元對立的心態,真正的跳脫出來。所以,到後面我們就即將要講到超越二元對立,只要你還有自卑感,就一定還有我慢。真正的覺醒--要證悟到「無分別法」與「非緣起法」,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才能溶入一體絕對的世界。當然,你要證悟到「無分別法」,也要有魄力承擔,禅宗常講的「入空戲論滅」,中論、中觀方面,也都會講到「入空戲論滅」,那是進入「無分別」,但是理上的、頭腦上的理解,你是可以理解,但事實上你展現出來的,卻很難展現出「平等一如」的心。
當你看到一個自稱「法王」的,或是看到一個大師來了,次等人民的哀求、乞求的心態出來了。我們要慢慢深入去了解,到後來真正體悟到你跟一切衆生是完全平等,大家是在完全平等的立場上,分工合作、相輔相成、互相感恩,感恩的心會由衷生起。就像中鼎這樣大的一家公司,大家是分工合作,雖然有位置上的不同,個人扮演的角色有不同,但是事實上大家是分工合作,本質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們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大家好好的負責,大家分工合作、團結,我們感恩別人的成就,也盡我們一份的心力。
當你真正體會平等,你是感恩一切衆生,但你不是任何衆生的仆人,不是任何衆生的屬民,就是要體會到什幺叫做無罪力?什幺叫做無分別法?這是相當重要的。所謂「因緣法」是緣起法,但是「非緣起法」,在《阿含經》裏面,詞句很少、很少,因爲這是非常深的地方,像我以前雖然在佛學院讀研究所,那時候下過很多功夫在《阿含》方面,但是也還是沒有看到這方面的重要,因爲詞句都很簡短的帶過,這樣而已,那後來才發現到這個相當重要,但是因爲它非常深、不容易理解,佛陀對外講的也比較少,但它是非常重要的,當大家的聞、思、修、證基礎具足之後,後面就會講到這方面的,什幺叫做非緣起法?什幺叫做無分別法?不是說非緣起法就不是佛教所講的緣起法,如果佛教只有講緣起法,沒辦法有真正的究竟解脫者,還要再超越緣起甚深,緣起甚深、再來空、涅槃,「空」是甚深極甚深,才是所謂的非緣起法、無分別法,後面課程會再深入解析。
(第七節)所謂的「無分別法」,以人與一棵大樹比較,當你真正慢慢去體會,我們衆生的「我慢」,才會有明顯的減少。「若最勝施者,謂法施」種種布施裏面,最勝的布施是法布施,當然其他布施也是隨緣量力、也都很好,但是佛陀希望栽培真正的解脫者,而不只是慈悲行善布施而已。真正的解脫者才是佛陀所要的,最勝的施就是法布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當你真正法身具足,就能夠「應化身」展現,看到什幺樣根器的人跟他談,能夠以比較相應的法。所謂「叁身」,就是報身、法身、應化身。
禅宗有一句「叁身四智體中圓」,所謂「叁身」,第一個是「報身」,第二是「法身」,第叁是「應化身」,不要對此想得太抽象、太玄、太虛,有些人都講得好像很虛、很遙不可及。事實上,只要好好的實修實證,都可以去體證到。什幺叫做「報身」?現象界當下存在的原狀、形狀,叫做你的「報身」,但是不要又冠上說這是你的業報、你的業力、你的報應……,不要把它加上那幺多,包括說你會胖胖的,或是瘦瘦的、高高的,或是個子比較小,或是長相怎幺樣……,就是你現在的「報身」,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因此每個人都不一樣,是謂「報身」。
什幺叫做「法身」?就是宇宙的真理實相,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叫做「法界」,所謂「法身遍一切」,意即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法相、真理,諸如無常、無我,法則是遍一切都存在。我們先講整個實相的存在,再講到後面的「法身」,現在是講整個法,就是整個法界,法界存在的真理實相,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整個實相的存在。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解脫者,就是體證到宇宙的真理實相,然後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跟整個宇宙的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實相溶爲一體,真正去見到法,真正去了悟實相,于是不會背道而馳,因此他跟整個法溶爲一體,溶入整個法界,這樣展現出來的叫做「法身」,你有慧眼就會看得見。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溶入法界,因爲體道、悟道而行道,體悟到宇宙的道--法界裏面的真理實相,悟道、然後行道,因爲他的所作所爲與宇宙的真理實相是一致的,不會背道而馳,因此本身溶入、跟整個宇宙溶爲一體,是溶入整個法界。
一方面他本身所做的,也都會符合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實相,不管他是動、是靜,都是法身的展現--法身具足,就是證到阿羅漢的涅槃無爲之人,他所展現的就是「法身」,他整個到處看到的都是法,都是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當一個人真正能夠體悟到這些實相--法身具足,意即大徹大悟之後,然後能夠「不住涅槃」,不會執著在解脫裏面,然後又會入紅塵、回紅塵跟衆生廣結善緣。所謂「應化身」,看衆生需要哪方面的,然後他會隨順因緣,跟衆生廣結善緣,就是「應化身」。不是觀「空」,要溶入「空」,因爲觀「空」,那個「我」、「能、所」還沒有消失,「應化身」的展現,就是大慈大悲的展現。
如果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法身具足,所謂「應化身」,他是真正有智慧,一定是悲智雙運。所以,不會有自私自利的解脫者,不會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所謂「唯證乃知」,真正證悟到,你就會知道。
(第八節)有「四力」。「若比丘成就四力者,得離五恐怖」,「四力」就是「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要遠離各種恐怖,必須真正覺醒過來;要精進用功,才能到達真正的覺醒,包括無罪力方面,剛才已經有點到爲止,你這些都要去體證到,才會遠離五種恐怖。遠離哪些恐怖呢?「不活恐怖、惡名恐怖、衆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什幺叫做「不活恐怖」呢?一個人畏懼面對現實的生活,對家庭的重擔、經濟壓力、生活不易……,讓他對生命産生畏縮方面,叫做「不活恐怖」。
所謂「惡名恐怖」,就是很在乎別人的閑言閑語,一般衆生都常常活在別人的眼光中,這樣做事很難有魄力,你會有很多的牽絆、很多的罣礙。能不能憑著你的良心理性、憑著你的智慧去做?覺得該做、你就去做,至于說別人要怎樣誤解、不諒解、攻擊批評……,只要覺得問心無愧,其他的,別人要如何看待、如何評斷,都能夠去承擔、去消化,這些都要有魄力。所以,修行要具有大丈夫相,大丈夫相跟男女性別無關,真的要有氣魄。
所謂「衆中恐怖」,是一般容易犯的「大衆畏」,有的人私底下很會講,叽哩呱啦!很擅長于講話,但是當他要上臺講話,就結結巴巴講不出來,緊張得發抖,或是有的人私下一談法,認爲他懂很多、很會講啊!覺得自己的法很好、很高,但是當他要上臺講,能不能講出一套解脫道?能不能講出一套你是怎幺體悟的具體內容?他講不出來啊!或是有的他私下能夠講,但是一上臺就是沒辦法,就是所謂「大衆畏」、「衆中恐怖」。
所謂「死恐怖」,是五種恐怖裏面最嚴重的一個,就是對死神、對死神、對黑洞的恐怖,因爲生死大事仍未了,仍然未了悟生死大事。
所謂「惡趣恐怖」,就是對叁惡道的恐怖,當具有前面四種覺力、四種力之後,這些就可以消失。
【法義分享】衆生常被五種恐怖逼壓的好苦、好苦,然後不敢去面對的衆生,就一直逃啊!避啊!或轉移注意力到名利欲望的追逐,或透過種種的忙碌來忘掉自己、掩飾內心的不安,或找種種刺激來麻醉自己。但不管怎幺厲害、怎幺逃,絕對逃不出「死神」的手掌。事實上,這是一般衆生很常有的現象,常被五種恐怖壓的好苦、好苦,一般衆生就是想各種方法逃啊!避啊!轉移注意力,或是透過名利的追逐、透過忙碌啦,都是這樣。所以,大家要慢慢去體會,然後檢驗自己有沒有這一種現象。不管你怎幺逃,絕對逃不出「死神」的手掌,就像西遊記裏面,孫悟空很厲害,但是卻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事實上,不是說佛陀的身體那幺長、那幺大,那只是一個比喻,是講一個佛陀法身,「如來佛」是講整個法界,因爲佛陀跟法界溶爲一體,所以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就是你再怎幺逃,都逃不出法界的。所以,那絕對逃不出死神的手掌,只要你有「自我」,不管你多幺厲害。
唯有不再逃跑了,願停下來,張開慧眼去如實深觀,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唯有不再逃跑了,包括說不再心外去求法了,你願意停下來,張開慧眼去如實深觀,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當你真的覺醒過來,了悟宇宙人生實相,遠離顛倒夢想之際,死神消失了。這裏告訴你「死神」消失的秘訣,「我慢」如果存在,死神就跟在後面;如果「我慢」消失了,死神也消失了。
這幾句話都很精簡扼要,但是含意都很深,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裏提到:唯有你不再逃跑,願意停下來,張開慧眼去如實深觀,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好好靜下來,面對現在的這些去好好解決,認爲要到他方世界去,我以後再說、來世再說,都還有逃避的心理。如果這一世沒有解決,你到下一世還是要解決。
所謂「九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面對沒辦法把握的、遙遠不可知的未來,只是一個幻想、一個想象、一個理想,你眼前的沒辦法把握,你會錯失掉很多的善因善緣。所以,你要有美好的未來,也唯有你現在能夠把握現在,你希望有美好的未來,不錯!很好啊!但是重點還是當下、現在。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唯有你不再逃跑,不再向心外去求法,真正願意回來在當下,腳踏實地的聞思修證。真正的法、真理實相,不是在遙遠的他方世界,都是在現在、當下,在你的眼前,在你當下的身心之中,在大自然之中。
因此,要見法不是到未來,不是到他方世界去,都是只有現在、當下,記得!如果「我慢」存在,「死神」就跟在後面;若「我慢」消失了,「死神」也會消失。在後面第叁十一章「最後的五大關卡」課程,我們會再來講。
(第九節、第十節)講的是五種力,就是「力」方面,當「五根」紮穩之後,就會有力量産生出來。事實上,所謂「五力」就是「五根」紮穩之後,它産生的力道。「力道」一出來,會幫助你推向涅槃的彼岸。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