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圣谛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圣谛 问答

  二五七、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依人不依法?

  答:因为对真理实相——三法印和四圣谛没有体悟,更没有体证到。所以只好找个师父或大师做依靠。没有正知正见、没有自己的体悟,别人信什么,他信什么;别人说什么,他说什么。

  二五八、四圣谛的内容是什么?学佛人对四圣谛没有深观体证的结果是什么?

  答:苦、集、灭、道。苦:苦的现象、相状;集:苦的原因;灭:出离苦海;道:走在八正道上。苦谛当知当解,集谛当知当断,灭谛当知当证,道谛当知当修。

  如果一个人没有见到四圣谛,没有体悟到三法印,就会像轻飘飘的棉花团一样,一会飘东、一会飘西,到处找人、找法。如果能够对四圣谛进行如实深观、体证,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稳固;任四方猛风吹袭,也不会动摇。

  二五九、一个没有证四果的人,能辅导别人吗?

  答:可以。但必须是如实而说,把自己知道的、证悟到的告诉别人,未证悟到的不要讲。

  二六O、最初的实修训练该怎么做?

  答:让所有的动作都慢下来,腾一个空间和距离出来。有了空间和距离,才能便于观察;才能看到自己是否有冲动、无明行;才能产生智慧。最重要的是心要柔软,心柔软“我慢”就减少。

  二六一、如何落实实修实证?

  答:法义闻思基础一定要有。不要像赶鸭子、赶进度的心在听闻,这样会错过很多的重点。要以宁静的心来听,心要放空、柔软。当听到哪方面可以落实,马上就去做,随时在历缘对境中反观。看到自己的贪、瞋、痴、我慢,进一步就去找出它的原因,不要逃避。

  二六二、修行人的信心什么时候能坚定?

  答:当体悟到“三法印”、“四圣谛”,证到初果的时候,信心就会十分坚定。

  二六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修行有什么区别?

  答:世间法的修行,以有所得的心,越修心越僵硬,我慢越大。出世间法的修行,以无所得的心,越修身心越柔软,软化我慢,体证无我,来到无我的境界。

  二六四、怎样生起超越轮回的魄力和决心?

  答:一个人真正体会到生死轮回的苦;体会到内心的苦、众生的苦,看到了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而真正要求解脱,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决心才会出来。

  二六五、为什么修行人多,成就的人极少呢?

  答:最重要的是没有深刻去体悟老、病、死的可怕和生死轮回的痛苦;没有用生命去修行的决心和魄力。其次是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往往在方便法上下功夫,盲修瞎练。

  二六六、怎样才能找到苦的原因?

  答:让心静下来,勇敢的面对苦,不逃避苦,才能找到苦因,进一步去断苦。

  二六七、什么是集谛?什么是灭谛?

  答:集谛:是苦的原因。但这不是实相,是众生对抗无常、无我的法印,抓常、抓我而产生的。

  灭谛:是苦的止息,是解脱自在的世界。

  二六八、为什么说佛陀是大医王?

  答:佛陀知道众生种种病的症状,就是苦集灭道。苦是出来的症状,病因是治病的根本。因为要对治病因,所以要去修、去证。当你证到灭谛,病就好了。

  二六九、实修实证的内容是什么?

  答:三法印、四圣谛。

  二七O、证果的次第是怎么来的?

  答:是根据对“三法印”体悟的深浅度,而划分出初果到四果的次第。体悟浅证初果,体悟深证三果到四果。

  二七一、修行人都知道四圣谛,这样不够吗?

  答:知道四圣谛很容易,知道只是头脑里的一个知见和概念。对四圣谛必须去深入的体悟,否则,修行只会停留在表层。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人很多,而成就的万人不得其一的原因。

  二七二、实修实证的第一个内容是什么?

  答:体悟无常。让心静下来,保持明觉,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看到无常现象,再来要看到进一步更微细的无常。

  二七三、修行解脱之路的步骤是什么?

  答:1.打好闻思基础;2.实修实证;3.在生活中反复检验、磨炼。

  二七四、对四圣谛实修有次第吗?

  答:先对苦谛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体悟,否则修行便会是世间法。其次是找出苦的因,就是集谛。

  二七五、用什么方法修苦谛?

  答:1.面对苦,不逃避苦,拥抱苦,了解苦的实况。2.探讨苦,找出苦因并加以对治。

  二七六、体证三法印、四圣谛用什么方法?

  答:止观双运。修止是为了现观三法印、四圣谛,做到如实观、如实见。

  二七七、打坐中能所双亡了,是不是开悟成佛了?

  答:打坐中能所双亡,桶底脱落的现象都是禅相。正确的修行是去体证三法印、四圣谛,然后看到十个结,并一一断除。

  二七八、什么是出世间法的修行?

  答:通过止观双运,彻底看清我是、我能、我慢的十个结,然后一一断除,自我消失,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彼岸。

  二七九、闻思的内容和修证的内容是一样的吗?

  答:核心内容是一样的,都是三法印、四圣谛。

  二八O、什么是五阴炽盛苦?

  答:身与心互相矛盾,身、口、意常常冲动,停不下来,作不了主,成为境界的奴隶。

  二八一、无常就是苦吗?

  答:苦谛建立在无常上面,但无常不是苦,无常也不等于苦。无常是实相,因众生不了解而对抗无常,去抓常,抓想要的,又抓不到,于是苦便产生了。所有的苦都来自于我们无法接受无常的实相。

  二八二、苦的原因找到后,如何断除?

  答:苦的核心是怕死亡,生死大事没解决。当你在闻思、在理解的时候,你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知道修行是非将相所能为的大丈夫事业。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再怎么磨你都没关系,你都愿意。有这种修行的魄力,你才能真正体证到无常、无我,再来,做到无我。

  二八三、打坐时间长就是好功夫吗?

  答:打坐禅修要有内容,要止观双运,去体悟三法印、四圣谛,否则打坐时间长是浪费生命。

  二八四、自我如何消失?

  答:当你了悟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时候,你才不会害怕,完全不抗拒。最后你会跟无常、无我完全溶为一体,自我才会消失。

  增补:

  184、空海师父讲到求法问题时,让我们静下来问问自己,都问那些呢?(262页)

  答:静下来问自己:有没有这样求法的魄力与决心?有没有像玄奘大师那样,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有没有像六祖慧能、像密勒日巴那样为法捐躯的决心?如果有,因缘具足明眼善知识就会协助你,如此要开悟证果,那就不待时节因缘。

  185、遇到出世间的解脱法、我们应该怎么做?(263页)

  答:遇到出世间解脱法是非常不易的,当你遇到之后,又能够有一种法喜又有这种求法之心,下功夫去用功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生死轮回的苦,体会到自己内心的苦、众生的苦,当你真正要求解脱时,那种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与决心就会出来。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呢?

  186、从古人为法忘躯的事例中、我们应借鉴什么?(263页)

  答:密勒日巴那一种求法、为法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不管他的上师怎么去磨练他,他都去承担、去接受。那一种魄力,那一种决心真的难能可贵。玄奘大师展现出来的是真正为法忘躯,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啊!在一千多年前,交通那么不便利的情况下,竟是全靠步行去印度求法,千难万难无所惧,八千里路云和月,如果没有这种崇高的毅力与决心是不可能到达的。这种为了悟生死、为解脱、为法忘躯,在所不惜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87、怎样能够真正用生命修行、彻底了脱生死呢?(264页)

  答:如果你真正为解脱而来,是真正用生命去修、去找法的,真为了悟生死大事,觉得这方面非常重要,受再多的苦,你都愿意的。因为这是能够让你真正彻底了悟生死大事,让你真正出离苦海的重要解脱法,再怎么磨砺你都愿意。

  188、听闻与实修解脱道、下三种功夫与所得的三种效果是什么?(264页)

  答:听闻与实修解脱道,你所下的功夫是皮毛,用皮毛层来听来修,虽然我同样讲的是这些,你所得的也只是皮毛层的法。如果你下的功夫到达肌肉层,你所听到得到的,会来到肌肉层的法。如果是用骨髓层,用生命来听闻、来实修,你会得到骨髓层,会听到生命的法。要看你的决心,看你的柔软度及所下的功夫。

  189、什么叫世间思维?(264页)

  答:世间思维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比较,都是要比较、托衬出我是、我能跟我所的优越,这就是世间思维。

  190、我们在修行上,如何按空海师父所说能节省十年以上的时间呢?(264页)

  答:一是回到《阿含经》这上面来,如果这些观念没有厘清,我们修行会有很多的迷魂阵、很多的迷宫绕不出来。回顾自己所走过的修行之路,你绕了多少年?二是如果你还有己大人小、己优人劣、都在世间思维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谈、所想的是属于世间思维,更不知道自己所修的是世间法。如果你修行之后还是增长我是、我能、我慢、都是属于在世间法里面绕。若不了解这些,你还要绕多少年呢?

  191、如何理解“于慢无间等”?(265页)

  答:就是对于我慢,没有间断的去观察它,不管是在禅修或是在历缘对境时,你都随时去看到有没有我慢的产生?到后来是完全的断除、完全的消失,这样就达到究竟苦边,解脱自在,出离苦海。

  192、什么是苦谛当解?(265页)

  答:要对苦谛有正确的理解,在闻思的一个阶段,你要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苦、众生的苦、世间的苦,对这些苦你要能深刻去了解,就是苦谛当解。如果你的修行动力不够,表示你的苦还吃得不够,你对苦的了解还不够深。

  193、空海师父为何弃医学佛修行呢?(266页)

  答:空海师父在1985年拜师马光亚,并通过中医特考成为一名中医师。但是,他很快就体悟到,当我成为名医,也不能让众生不死,也无法…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圣谛 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