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聖谛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聖谛 問答

  二五七、爲什麼很多修行人依人不依法?

  答:因爲對真理實相——叁法印和四聖谛沒有體悟,更沒有體證到。所以只好找個師父或大師做依靠。沒有正知正見、沒有自己的體悟,別人信什麼,他信什麼;別人說什麼,他說什麼。

  二五八、四聖谛的內容是什麼?學佛人對四聖谛沒有深觀體證的結果是什麼?

  答:苦、集、滅、道。苦:苦的現象、相狀;集:苦的原因;滅:出離苦海;道:走在八正道上。苦谛當知當解,集谛當知當斷,滅谛當知當證,道谛當知當修。

  如果一個人沒有見到四聖谛,沒有體悟到叁法印,就會像輕飄飄的棉花團一樣,一會飄東、一會飄西,到處找人、找法。如果能夠對四聖谛進行如實深觀、體證,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穩固;任四方猛風吹襲,也不會動搖。

  二五九、一個沒有證四果的人,能輔導別人嗎?

  答:可以。但必須是如實而說,把自己知道的、證悟到的告訴別人,未證悟到的不要講。

  二六O、最初的實修訓練該怎麼做?

  答:讓所有的動作都慢下來,騰一個空間和距離出來。有了空間和距離,才能便于觀察;才能看到自己是否有沖動、無明行;才能産生智慧。最重要的是心要柔軟,心柔軟“我慢”就減少。

  二六一、如何落實實修實證?

  答:法義聞思基礎一定要有。不要像趕鴨子、趕進度的心在聽聞,這樣會錯過很多的重點。要以甯靜的心來聽,心要放空、柔軟。當聽到哪方面可以落實,馬上就去做,隨時在曆緣對境中反觀。看到自己的貪、瞋、癡、我慢,進一步就去找出它的原因,不要逃避。

  二六二、修行人的信心什麼時候能堅定?

  答:當體悟到“叁法印”、“四聖谛”,證到初果的時候,信心就會十分堅定。

  二六叁、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修行有什麼區別?

  答:世間法的修行,以有所得的心,越修心越僵硬,我慢越大。出世間法的修行,以無所得的心,越修身心越柔軟,軟化我慢,體證無我,來到無我的境界。

  二六四、怎樣生起超越輪回的魄力和決心?

  答:一個人真正體會到生死輪回的苦;體會到內心的苦、衆生的苦,看到了衆生在苦海中浮浮沈沈,而真正要求解脫,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決心才會出來。

  二六五、爲什麼修行人多,成就的人極少呢?

  答:最重要的是沒有深刻去體悟老、病、死的可怕和生死輪回的痛苦;沒有用生命去修行的決心和魄力。其次是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往往在方便法上下功夫,盲修瞎練。

  二六六、怎樣才能找到苦的原因?

  答:讓心靜下來,勇敢的面對苦,不逃避苦,才能找到苦因,進一步去斷苦。

  二六七、什麼是集谛?什麼是滅谛?

  答:集谛:是苦的原因。但這不是實相,是衆生對抗無常、無我的法印,抓常、抓我而産生的。

  滅谛:是苦的止息,是解脫自在的世界。

  二六八、爲什麼說佛陀是大醫王?

  答:佛陀知道衆生種種病的症狀,就是苦集滅道。苦是出來的症狀,病因是治病的根本。因爲要對治病因,所以要去修、去證。當你證到滅谛,病就好了。

  二六九、實修實證的內容是什麼?

  答:叁法印、四聖谛。

  二七O、證果的次第是怎麼來的?

  答:是根據對“叁法印”體悟的深淺度,而劃分出初果到四果的次第。體悟淺證初果,體悟深證叁果到四果。

  二七一、修行人都知道四聖谛,這樣不夠嗎?

  答:知道四聖谛很容易,知道只是頭腦裏的一個知見和概念。對四聖谛必須去深入的體悟,否則,修行只會停留在表層。這就是爲什麼修行人很多,而成就的萬人不得其一的原因。

  二七二、實修實證的第一個內容是什麼?

  答:體悟無常。讓心靜下來,保持明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看到無常現象,再來要看到進一步更微細的無常。

  二七叁、修行解脫之路的步驟是什麼?

  答:1.打好聞思基礎;2.實修實證;3.在生活中反複檢驗、磨煉。

  二七四、對四聖谛實修有次第嗎?

  答:先對苦谛進行深入的了解和體悟,否則修行便會是世間法。其次是找出苦的因,就是集谛。

  二七五、用什麼方法修苦谛?

  答:1.面對苦,不逃避苦,擁抱苦,了解苦的實況。2.探討苦,找出苦因並加以對治。

  二七六、體證叁法印、四聖谛用什麼方法?

  答:止觀雙運。修止是爲了現觀叁法印、四聖谛,做到如實觀、如實見。

  二七七、打坐中能所雙亡了,是不是開悟成佛了?

  答:打坐中能所雙亡,桶底脫落的現象都是禅相。正確的修行是去體證叁法印、四聖谛,然後看到十個結,並一一斷除。

  二七八、什麼是出世間法的修行?

  答:通過止觀雙運,徹底看清我是、我能、我慢的十個結,然後一一斷除,自我消失,達到解脫自在的涅槃彼岸。

  二七九、聞思的內容和修證的內容是一樣的嗎?

  答:核心內容是一樣的,都是叁法印、四聖谛。

  二八O、什麼是五陰熾盛苦?

  答:身與心互相矛盾,身、口、意常常沖動,停不下來,作不了主,成爲境界的奴隸。

  二八一、無常就是苦嗎?

  答:苦谛建立在無常上面,但無常不是苦,無常也不等于苦。無常是實相,因衆生不了解而對抗無常,去抓常,抓想要的,又抓不到,于是苦便産生了。所有的苦都來自于我們無法接受無常的實相。

  二八二、苦的原因找到後,如何斷除?

  答:苦的核心是怕死亡,生死大事沒解決。當你在聞思、在理解的時候,你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標,知道修行是非將相所能爲的大丈夫事業。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再怎麼磨你都沒關系,你都願意。有這種修行的魄力,你才能真正體證到無常、無我,再來,做到無我。

  二八叁、打坐時間長就是好功夫嗎?

  答:打坐禅修要有內容,要止觀雙運,去體悟叁法印、四聖谛,否則打坐時間長是浪費生命。

  二八四、自我如何消失?

  答:當你了悟無常與無我是中性的時候,你才不會害怕,完全不抗拒。最後你會跟無常、無我完全溶爲一體,自我才會消失。

  增補:

  184、空海師父講到求法問題時,讓我們靜下來問問自己,都問那些呢?(262頁)

  答:靜下來問自己:有沒有這樣求法的魄力與決心?有沒有像玄奘大師那樣,爲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有沒有像六祖慧能、像密勒日巴那樣爲法捐軀的決心?如果有,因緣具足明眼善知識就會協助你,如此要開悟證果,那就不待時節因緣。

  185、遇到出世間的解脫法、我們應該怎麼做?(263頁)

  答:遇到出世間解脫法是非常不易的,當你遇到之後,又能夠有一種法喜又有這種求法之心,下功夫去用功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真正體會到生死輪回的苦,體會到自己內心的苦、衆生的苦,當你真正要求解脫時,那種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與決心就會出來。看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呢?

  186、從古人爲法忘軀的事例中、我們應借鑒什麼?(263頁)

  答:密勒日巴那一種求法、爲法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去學習。不管他的上師怎麼去磨練他,他都去承擔、去接受。那一種魄力,那一種決心真的難能可貴。玄奘大師展現出來的是真正爲法忘軀,爲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啊!在一千多年前,交通那麼不便利的情況下,竟是全靠步行去印度求法,千難萬難無所懼,八千裏路雲和月,如果沒有這種崇高的毅力與決心是不可能到達的。這種爲了悟生死、爲解脫、爲法忘軀,在所不惜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187、怎樣能夠真正用生命修行、徹底了脫生死呢?(264頁)

  答:如果你真正爲解脫而來,是真正用生命去修、去找法的,真爲了悟生死大事,覺得這方面非常重要,受再多的苦,你都願意的。因爲這是能夠讓你真正徹底了悟生死大事,讓你真正出離苦海的重要解脫法,再怎麼磨砺你都願意。

  188、聽聞與實修解脫道、下叁種功夫與所得的叁種效果是什麼?(264頁)

  答:聽聞與實修解脫道,你所下的功夫是皮毛,用皮毛層來聽來修,雖然我同樣講的是這些,你所得的也只是皮毛層的法。如果你下的功夫到達肌肉層,你所聽到得到的,會來到肌肉層的法。如果是用骨髓層,用生命來聽聞、來實修,你會得到骨髓層,會聽到生命的法。要看你的決心,看你的柔軟度及所下的功夫。

  189、什麼叫世間思維?(264頁)

  答:世間思維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比較,都是要比較、托襯出我是、我能跟我所的優越,這就是世間思維。

  190、我們在修行上,如何按空海師父所說能節省十年以上的時間呢?(264頁)

  答:一是回到《阿含經》這上面來,如果這些觀念沒有厘清,我們修行會有很多的迷魂陣、很多的迷宮繞不出來。回顧自己所走過的修行之路,你繞了多少年?二是如果你還有己大人小、己優人劣、都在世間思維裏,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所談、所想的是屬于世間思維,更不知道自己所修的是世間法。如果你修行之後還是增長我是、我能、我慢、都是屬于在世間法裏面繞。若不了解這些,你還要繞多少年呢?

  191、如何理解“于慢無間等”?(265頁)

  答:就是對于我慢,沒有間斷的去觀察它,不管是在禅修或是在曆緣對境時,你都隨時去看到有沒有我慢的産生?到後來是完全的斷除、完全的消失,這樣就達到究竟苦邊,解脫自在,出離苦海。

  192、什麼是苦谛當解?(265頁)

  答:要對苦谛有正確的理解,在聞思的一個階段,你要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苦、衆生的苦、世間的苦,對這些苦你要能深刻去了解,就是苦谛當解。如果你的修行動力不夠,表示你的苦還吃得不夠,你對苦的了解還不夠深。

  193、空海師父爲何棄醫學佛修行呢?(266頁)

  答:空海師父在1985年拜師馬光亞,並通過中醫特考成爲一名中醫師。但是,他很快就體悟到,當我成爲名醫,也不能讓衆生不死,也無法…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聖谛 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