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禅▪P2

  ..续本文上一页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己此身的温暖,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能。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仍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的萎靡。

  禅并不是放弃生活上的情趣,确切的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有了禅,便能“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

  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生活!

  (四)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今天的人类,与自然站在对立的地位,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日常生活的一切,靠人为的机械操纵,而渐渐走向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产生空虚,而感到烦忧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禅,如天上的白云,任运逍遥,不滞不碍。

  (五)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一般的枯木死灰,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像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很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他:“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就溶却雪峰。”(意思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那需来向你请教?)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日织几何?”

  “寸丝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随口说道:“汝袈裟拖地了!”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地直呼:“鱼朝恩!你这獃子,问此何为?”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道:“汝即是!”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睿智!

  三.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份宗教,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探究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参,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怀疑下去,追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

  (三)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

  

  

《什么是禅》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数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