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青年之病▪P2

  ..续本文上一页去兑现,但是我们守信更要重实,重实就要讲理,讲出来的话不合理就要改,做错的事就要即时回头。人生应该是苦干、肯干,而不是蛮干。不合理而固执蛮干,只有一错再错,离正道更远。我们看看车子碰到了红灯也要刹车,不知刹车横冲直撞,一定会发生车祸。在我们的人生之中,碰到红灯的时候,也要停车,左右观看,必要的时候,更要回头是岸。

  这种顽强任性、不知道回头的毛病要用什么药来治疗呢?要用佛法的随缘、随喜、随众来医治。泯除个人的意见,随顺大众,以大众利益为前题,对善知识的指示,要能依教奉行,好比上了轨道的火车,才能跑得迅速,到达目标。  

  四.不认错而执着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我们的青年对于自己的过错,不仅没有勇气承认,并且执着不肯承认。譬如吩咐的事情没有做好,你纠正他,青年就推说“别人没有讲清楚”,或者推托“时间不够充分,来不及做好”。比如行堂打破了碗,不检讨自己鲁莽冒失,却责怪“地下太滑了”、“磨石子太硬,不好走路”、“碗太不结实了”,始终别人不好,东西不好,自己永远是对的。古人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不像佛陀,已经自觉觉他,德行圆满无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缺点,但是有了缺点而不肯承认,不肯认错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够进步呢?平常我们穿衣戴帽,衣冠不正,照着镜子,就能重新穿戴整齐,仪表堂堂。我们有了过失,接受别人的指正,也能够如无瑕的白璧一般,人格高洁。所以青年凡是肯认错的,进步就快速,不肯认错的,进步就缓慢。

  青年们为什么不肯认错呢?那就是我执在作祟,执着自己最好、最对,犯了“执着病”。我们常人总有一种习惯:看得见别人身后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影子。对别人的缺点了若指掌,对自己的疵弊却执着护短。譬如说,告诉你们训导处本学期规定不准吃零食,但你还是吃了,训导处怪下来,你反而怨恨训导处太过份认真。教务处要检阅笔记,同学们的作业仍不按时交出,教务处查问,反而怪老师没有再三提醒催促。年轻人永远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时我批阅大家的周记,本来周记应该是检讨自己一周来的功过得失,但是大家的周记却变成了评论,不是责怪训导处管教太严,就是埋怨同学们不友善、功课太繁重等,始终批评别人,责备别人不好,而不知道自我检讨,自我批判。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子那么有道德的贤人,每天还兢兢业业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自己,同学们自问是否也做到这种工夫?先秦的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后世立下勇于认错的楷模,以廉颇当时的名望尚肯屈就自己向后辈谢罪,不愧为大勇者。同学们自省是否具有这种勇气?我们生病需要找医生,才能去除疾病,获得健康。我们也要当自己的医生,勇于向自己的毛病开刀。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先要了解病况,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对自己的毛病也要了解清楚,生活习惯不好要改进,思想偏差要改正,说话错误要改过,一个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如何重获健康?所以我们要从佛法中,去忏悔反省平日言行,放弃执着,努力改过。

  我们穿衣带帽需要镜子,我们修持也需要明镜,同学们今后要常行忏悔,从佛法这面镜子中,学习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学习认错不执着,做到古人承认往愆,不犯二过的美德。

  五.不着意而无心 

  《阿含经》说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条是:“闻善言不着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意见执着不放,但是对于好话却漫不经心而不着意,普遍害了“无心”的毛病,对于善言漠不关心。老师告诉他:“你们要把握少年时光,好好读书!”青年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谈!”“你们要惜福喔,要发愿立志呀!”“哼!讨厌!”青年对于好话不仅不接受,甚至厌弃,岂不可悲?我们听到金玉良言应该喜欢,牢牢记住,把它吸收,付诸行为。我记得幼小时候,那是岁尽冬残的晚上,大家围着火炉讲故事,长辈说:“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故事还没说完,大人找不到我,老半天才发现我躲在桌底下啜泣,细问之下,才知道故事感人的情节深入小孩子童稚的心灵,激发了慈悲心,联想到“远在他方的外公好可怜哟!”非得连夜冒着风雪去探望才能安心。我从小到现在,很容易被一句话所感动,别人讲的话,尤其是至理名言,总是那么深深打动我。同学中有人喜欢看电影的,你们看电影有没有感动过?你们看书是否被书中的道理所吸引?大家看什么东西,只是用眼睛,不用脑筋,不用心去留意事物,因此事情过眼即忘,一片空白。能够被善言所感动,表示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引起共鸣。所以同学们虽然常常在听话,并且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听话的人呢?今后同学们要用心听话,听好话,闻善言,长养信心,增加善行。

  闻善言而着意是长养善心精进的力量。我们的身体有毛病了,需要打针、吃药,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善言来滋养,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吃却不要,实在太可惜了!这种不着意的毛病就是不用心、不留心。做什么事总是得过且过,心不在焉,当然不会成功。譬如有人出家许多年了,早晚五堂功课还不会背念。以前有一位同学,《楞严咒》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他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每天早课用心听来的。但你们大家听了几年还不会,关键就在是不是肯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决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今后大家要一心一意,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件事事物物,去细思每一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这样,无所不及,无所不成。

  六.不立愿而无志 

  大家在小学时代,老师出作文题目:“我的志向”,有的人立志做工程师,有的人立志做教育家、医生、飞行员、科学家等,现在我问大家:你们进入了佛门,发了愿没有?立了志没有?立了愿完成了吗?我们射箭的时候,需要鹄的;赛跑的时候,需要目标;人生也需要发愿立志,愿力好比上了燃料的汽车,风驰电掣,奔跑迅速,是推动我们到达成功的力量。古来的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往往立下恢宏的大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悲愿……佛菩萨发了愿,好比学生订了功课表,愿力激发了慈悲心,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逐一的去实现行慈济众的工作。过去的佛菩萨如果不发愿,好比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能够成为圣贤吗?有愿才有力量,以愿心来庄严国土,普济群伦。

  同学们或许会说:“我们每天早晚课不是都唱四弘誓愿吗?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怎说我们不发愿呢?”同学们!那四弘誓愿,我承认你们会唱,而且唱得非常好听,但是你们不敢讲啊!你们也没有做啊!你们真的有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学无量的法门,成无上的佛果吗?

  现在的青年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引发不起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就没有力量。譬如有一位青年发了一个心愿:要把毕业特刊编排得很好,有了这一个心愿,给自己加上了一项责任,好比上了发条的时钟,力量就产生了,废寝忘食,绞尽脑汁,要把这本刊物编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要实现愿望,一定能够如愿以偿。过去的祖师们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难,也不轻易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了愿,立了志,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练。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愿心呢?没有发愿,就害了“无志病”。佛陀在年轻的少年,看到受苦的众生,就有救济众生出离苦海的悲愿。玄奘大师幼小的年纪,就有光大佛教的志愿,同学们要希圣成贤,首先要先学习发愿。

  同学们也许会说:“佛菩萨的愿心太伟大了,我们无法望其项背。”这是因为同学们不立志的缘故。譬如出家众立志要把出家人做好,出家人应该具备的条件:守戒修定,求慧学法,发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你只要有愿力,何患无力做到?譬如大家立志把学生做好,那么就会发愿:尊敬师长,用功读书。《劝发菩提心文》中省菴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怎样发各种的愿呢?譬如典座的时候,发愿烹调得很好,让大众享受甘美羹肴;扫地的时候,发愿打扫清净,让大众拥有清洁的环境。时时发愿,从各种的愿心中,去培养成佛作祖的功行。

  七.不行慈而自私 

  我们佛教最注重慈悲精神,可是现代的青年却缺乏慈悲心,做事不与慈悲心相应。看到众生的苦难,没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切肤之痛;看到佛法的衰微,没有复兴佛教、舍我其谁的慨然之志。一切好像都与我没有关系,不行慈悲的事,不做有意义的善行,可以说普遍的害了“自私病”。

  过去有的青年富有悲心的,开口闭口要到养老院和孤儿院去服务,把温暖布施给无依无怙的老人小孩。或者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充满热诚。但是现在没有青年敢如此说了,因为只要青年有这种意向,学院马上会完成你的心愿,送你去本山所附设的这些单位服务。过去因为没有慈善机构,所以青年常发慈悲口号,等到真正有机会让你们去实践慈悲,却畏缩胆怯,不敢前进,所以慈悲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实地去完成的。青年们求佛法,行佛法,如果不行慈悲,要与佛法相应是不可能的。没有慈悲心的知识,只是邪知邪见。

  青年们为什么缺乏慈悲行呢?因为自私。自私而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自私只有个己,而没有佛教、众生。因为有“自我”为中心的念头,无众无教,所以慈悲兴不起来。我们来分析“我”字的构造,“我”旁边为“戈”字,因为自私,人人为谋图己利,所以就容易动干戈,有我就有纠纷。佛教很伟大,佛法很了不起,佛陀开示我们三法印中说:“诸法无我”,早就为我们揭櫫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但是惭愧的是,我们佛教徒太自私,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和奉献给众生的观念,什么事只要对自己不利,即使对大众有利益的事,也吝于布施慈悲。我们常常批评耶稣教不好,可是我们看耶稣教徒把自己奉献给孤儿院、麻疯院,多少耶教徒在孤儿院、麻疯院中度过了一生的岁月。而我们佛教徒,一个微笑,一句好话,有时都不愿意布施给人。我们佛教本来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但是今天的佛教界,不但青年,甚至长老们都自私不行慈,背道而驰,好比缘木求鱼,只有离佛法愈远了。所以我们要去除自私的观念,常行慈悲。

  八.不求深而肤浅

  前不久印顺法师到山上来演讲,曾经和我讨论有关青年们缺乏养深积厚的问题。我对他说:“现在的青年,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就急急忙忙想回去寺庙当住持,没有过去大丛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对我说:“过去的人,生活艰难,要成为一位法师,非得经过十年以上的积养不可。现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了。学了几年佛法,马上成为法师,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养了。况且过去的佛学院少,要有成就,非得一番潜修不可,现在做法师容易,做住持也容易,为什么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学习呢?”我们看一看:台湾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为数不算少,而历来毕业的人,更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有几个人有成就?像会性法师这种求深求精的人太少了。

  会性法师本来住在狮头山,闭关六年,狮头山元光寺非要他担任住持不可,但他寺庙不要,跑到乡下隐居阅藏,今日成为本省年轻一辈中有成就的青年楷模。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肤浅,不愿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带的树木,成长的非常缓慢,年轮非常的密集,所以质地很坚硬,为建屋造桥的好栋材。同学们将来希望有成就,出人头地,现在就需要培养这种积深的态度,做学问不比学技术,二、三年就技艺超伦。譬如有人学幼教,不必多久,就学会弹风琴。但是学佛法二、三年了,还是没有成就,因为佛法是人生的学问,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菩萨尚有十地精进,何况我们?所以同学们学佛法要下工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过急。

  上面列举了青年们的八项毛病,尚有许许多多无法细数的毛病,不再赘叙。一个医生知道病人的疾病,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使病人百病消除,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接着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字改为“要”字去努力:“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这面镜子来端正我们的举止,以佛法做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身体上的毛病,只要对症下药,容易治疗,而精神上的毛病不容易根治,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最好的药方,大家今后好好把握这剂良药,检讨奋发,使自己成为健康的人。

  

  

  

《青年之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