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青年之病
时间:民国六十六年六月廿二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学生(弟子依空记)
一.不耐烦而无恒
二.不落实而幻想
三.不回头而任性
四.不认错而执着
五.不着意而无心
六.不立愿而无志
七.不行慈而自私
八.不求深而肤浅
各位同学: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新建的西来泉挡土墙工程有倒塌的危险,学院的老师们亲自率领同学们去出坡。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种修行,一门功课,从出坡中可以使我们了解工作的神圣,服务的伟大,从出坡中可以体会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过去许多古德高僧都是从出坡作务中成就的,譬如六祖惠能,就是从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远禅师在汝州叶县广教院为饭头僧,受种种折磨而悟道,因此同学们不要害怕出坡。
刚才由于大家在雨中工作,有的人淋了雨,衣服全湿了,在果乐斋服务的依静对我说:“师父!我们已经煮了一些姜汤要给同学们喝,以免感冒着凉。”听了这句话,我有一种感想:我们的人生岂仅只有感冒的毛病而已。维摩诘菩萨说:“因为众生生病,所以我才生病。”众生究竟害了什么病呢?我们时下的佛教青年是否也有毛病?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青年的毛病”,青年有什么毛病呢?
一.不耐烦而无恒
青年住在一个地方太久了就不耐烦,读书读太久了就不耐烦,做工作时间太久了也不耐烦。不耐烦几乎已成为今日青年们普遍的通病。现在的青年已经缺乏古人安止于一处的定力,身心浮动,好比滚动的石头,是无法长出苔藓,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在公司征求青年干部,董事长在面试的时候,必定会问:“曾经在哪里些地方服务?”如果这位青年回答说:“曾经在某地方工作半年,在某地有三个月的经验,然后才到贵公司来应征。”这位青年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董事长一定会录取自己,但是相反的,董事长却不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经常换工作,表示此人对工作不耐烦、无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岗位,公司的业务怎能交托给一个对工作没有耐性的人呢?不耐烦对从事事业是多么大的阻碍。
不耐烦是属于什么毛病呢?就是“无恒病”。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无论做什么事,没有恒心,休想把事情做好,求学也不易有成。古人为了功名有成就,十年寒窗用功夫,汉朝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再看看我们佛教,有恒而成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譬如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经过多少朝代,上千上万艺术家们,穷尽一生的智能与生命,而完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其技巧之精美,真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耐烦雕刻,今日哪里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品留传于后世?有恒对于成功立业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我的故乡,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因感于母亲重病是观音菩萨加被才痊愈的,发愿要用头发绣成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这位信女把她的头发,每一根劈成四条,然后以如游丝似的发丝来绣菩萨圣像,从年轻貌美的小姐,一直绣到老态龙钟的老太婆,经过了六十年才把菩萨绣好,而小姐那一双如秋水似的眼睛 也瞎了,但是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已为人间留下了不朽的价值。这位信女的眼睛虽然瞎了,但是菩萨的慈眼却常常照视着人间。她为母恩而牺牲的精神令人钦佩,而她的耐烦有恒,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你们大家平时有没有问问自己:读书耐烦吗?工作耐烦吗?修行耐烦吗?唐朝的道宣律师是有名的南山律宗祖师,而他听一部戒律就是反覆千次。台北有位法师,佛法造诣深厚,而他听《百法明门论》,听了十四次还要再听,难道他们还不够聪明利根吗?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如果不耐烦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不再继续,仍然没有水喝,最后还是功亏一篑的,所以“不耐烦而无恒”是非常不好的毛病,大家务必要改正。
二.不落实而幻想
青年们往往充满热情不够冷静,青年们通常容易冲动不够踏实,青年们普遍流于虚浮不切实际。不落实彷佛建筑房子,地基不够巩固,稍微地震就倒塌了。好比堆砌石壁,工程不够坚固,大水来了就崩垮了,所以大家就要辛苦出坡抢救。
青年们可贵的地方是青年们富有理想,但是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去力行,否则建筑在海市蜃楼的理想,就变成“幻想病”了。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摩天大厦也要从基础慢慢的建起,空中楼阁是不能成为事实的。在《百喻经》中有一则三层楼的故事,寓意良深。有一个富翁,朋友新厦落成,他前往道贺,这一座大楼共有三层,每一层的建筑都很瑰伟,装璜更是美轮美奂,尤其第三层楼,更是精美,雕梁画栋,山栉藻梲,极尽华丽之能事。
这位富人看了很欢喜,尤其喜爱第三层楼,于是就把设计这栋大楼的建筑家请回去,请他如法泡制,建筑一栋一模一样的高楼,由于他特别喜好第三层楼,因此就请建筑家只要建筑第三层楼。
一栋没有地基的高楼,不过是空中楼阁的痴想,这位富翁愚痴的行为,固然可笑,但我们往往犯此毛病而不自知!
我们为学做事如果不落实,好比前面讲的没有地基的三层楼一样,到头来,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青年们为什么会有不切实际的毛病呢?因为青年们喜好幻想。本来喜欢幻想并不是坏事,人类文明的许多产物,不少是出于人类的幻想,但是经过科学家们缜密的计划,精细的实验操作,幻想终于成为事实。譬如过去人类看到鸟飞,幻想自己也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科学家们努力去发明创造,人类今天也能像小鸟儿一样,乘着飞机,穿梭于白云之中,鸟瞰火柴盒似的屋舍,豆腐块般的田畦。
在古老的时代,月亮是嫦娥居住的广寒宫,要攀登它是幻想,苏东坡也慨歎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二十世纪的今天,人类乘着太空船,轻易地在月球表面上漫步。所以幻想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有幻想比没有幻想好;但是如果空有幻想而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幻想就是空想、梦想。所以青年们有了幻想,接着就应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计划,然后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那么幻想就会成为理想。所以说有幻想好,有幻想而又落实更重要。
那么,时下佛教青年有一些什么幻想呢?过去有些青年常常对我说:“我将来要办佛教大学,办佛教医院。”现在也有些青年说:“我将来要建图书馆,建讲堂。”满腔的抱负理想,可是没有踏实去做。甚至别人兴建好的医院、图书馆、讲堂,请他去协助发挥,青年们往往缺乏热忱,推托不前。譬如高雄寿山寺的讲堂,地毯、沙发椅、中央系统的冷气、隔音门窗等的一流设备,我把它送给你们要建讲堂的人,恐怕也没有人敢接,因为有些问题不易解决,如讲经的人不容易请,接待念佛的人非常麻烦,主要因为自己佛学基础不够深厚,自己不能上台演讲,所以请不到别人,讲堂也只好不办,多么可惜!因为缺乏踏实的工夫,一切美丽远大的理想,都成为泡影。
所以,青年们有了理想之后,就要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实现理想。今后大家要以脚踏实地的工夫去医治幻想的毛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多做少说,才是求学办道的要诀。
三.不回头而任性
青年们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富有冲劲,但是青年有一个通病,就是一味向前冲向前撞,错了,甚至走上歧途,也不知回头。前面已经是墙壁也不管,撞得鼻青眼肿也不知停止。你告诉他:“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可是青年就是不愿意回头,他们的理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以为回头就是没有光彩的事,所以一意孤行,任性到底。
在一般人的感觉里,人生是向前进取的,退后的人生是失败的。但是在佛教里,向前的人生是半个世界,退后的人生也是半个世界,向前的世界是个窄门,向后的世界更宽广。我们看看农夫们弯腰插秧,当他们向后退把秧苗一棵棵插下去的时候,退到最后,终于把全部的田亩都插满绿油油的秧苗。因为农夫懂得退后,以退为进,因此才能有丰硕的收成,所以禅师们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们的人生也像插秧一样,要知道退步回头,知道退步回头的人生才会圆满。好比骑马走到悬崖峭壁,如果不知道勒紧缰绳,回头是岸,必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知道回头的人生才有药可救,知道回头的人生是至珍至贵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大家仍然伸着双手欢迎他,因为浪子能够在失败中记取教训,卷土重来,过去的失败,是未来言行的借镜,是推动成功的力量,所以失败对他而言不是羞耻,而是一种考验。人生好像月球的表面,崎岖不平,坎坷难行,什么人没有跌倒的时候,跌倒并不可耻,不知道爬起来才是可悲,所以青年们对于失败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记取失败的教训,培养回头的勇气,转失败为成功。
古人比喻一个人沉迷不悟,不知回头时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古时候的人到了黄河能够死心,看到棺材知道落泪。现在的青年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到了黄河也不死心,见到棺材还是不落泪,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顽强任性。顽强不讲道理,任性不听劝告。在你们求知过程中,谁敢保证没有说错话,下错判断?有的青年会说:“这句话我已经说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实践它!”“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完成它!”你告诉他错了,他会以“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理由,坚持己见,蛮干下去。平时我们常说:“君子重然诺”,说出来的话总要…
《青年之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