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道德观▪P3

  ..续本文上一页持的,即所谓的诚于中而形于外。最后不论是当选或落选,都是很光荣的。如果是以金钱来换取票源,就表示他的初发心是不正确的,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不惜一切的投下大笔金钱,不是为求得一个名位,就必然会设法捞回他的本钱的。我向各位报告,有一年,大约是二十年前,一个人用十万块钱买我的票,我都没有要。另外一次,有一个候选人要竞选议员,要我在信徒面前讲话,我说:“我没有办法替您讲话。”他不管,当我向大众讲话时,他就站在旁边,意思是非讲不可,虽然他也把祖庙借我办幼稚园,但我仍然面对信徒大众说:“这位是林某某,要出来竞选议员,拜托各位千万不要投他的票!”我认为民主政治必须要用理智去选择。

  我今天除了来到国父纪念馆讲演外,在东海大学还要上课,我仍抽空来为选举之事忙碌,各位您们不要笑我是政治和尚,我并不喜欢政治,又没有人拜托我,谁当选我又毫无所求,但是我不能不爱我的国家,不爱我的社会,不能不爱我们全民的生活,不讲政治道德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那是因果必然的报应。

  佛教的传说,如果悉达多太子当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的政治,就是一种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据《长阿含经》中的《转轮圣王修行经》的记载。轮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这种政治的内涵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形呢?有一次轮王的太子问道:“父王,轮王的正法如何?应该怎样去推行呢?”轮王回答说:“应当依于法来立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以法来教诫宫庭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爱护人民百姓,乃至禽兽等。”

  轮王又说:“身为国王应该礼贤下士,尤其对于有道高僧,应多亲近请教,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犯什么不犯;又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么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乐利等道理。”

  轮王治世尤其重视慈善,对于孤苦老者应救济安顿,对贫困者应给予帮助,公益事业方面,如开掘义井、河边设福德船,免费供给行人饮用或过渡。

  佛教所说的这种政治道德,因为是以法治化,所以没有怨敌,布施持戒,泛爱人物,善摄眷属,人民殷盛富乐丰实,聚落村邑,鸡飞相接,举国人民更相敬爱,种种众伎,共相娱乐,呈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气象。

  佛教对于政治的态度,就如太虚大师所说:“问政而不干治。”因此佛教对于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长阿含经》的〈游行经〉里,曾经就以谈论政治的理想,很善巧的化解了一场侵略战争。其谈论的从政七事是:民主集会、和合团结、维护传统、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视宗教、从事生产等。事实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国家大事,都是撞钟击鼓集合大众共商国事。国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见,这从经典记载转轮圣王的十德可以看出来,轮王十德是:(一)宽大清廉。(二)接受民意。(三)与民同乐。(四)依法征税。(五)威严适度。(六)不贪聚敛。(七)禁歌歇舞。(八)公而忘私。(九)和悦臣民。(十)珍摄健康等。

  以上讲的是佛教的政治道德,下面要讲到的是归敬三宝的宗教道德:

  五、归敬三宝的宗教道德 

  常看到一些人,在这个庙求得不灵,就到别的庙,或者信了这个教,又改信了那个教,像这样是没有宗教道德的。为了自己幸福而杀生拜拜,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有病求神明给我健康,没有钱了求神明给我发财,让神明这样忙,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作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作不能作,自行决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卜问卦,一旦出了问题,便说这是您教我做的,把责任推给神明。

  对于信仰的对象,为什么会有朝秦暮楚的做法,或对它种种的要求,除了是欠缺了宗教道德观念,也有认识上的错误。佛陀对于宗教信仰曾经有很开明的指示,他说:不要因为大家这么说就信仰,必须要经过自己理智的抉择,才信仰它。这样的信仰才不会后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宝师父,这种三皈依的真正意义,除了是确定我们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变信仰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宝的人,虽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他必须遵守佛陀开示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共有五条:(一)不随便杀害生命。(二)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取用别人的财物。(三)不得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别人的贞节情操。(四)不得说谎诈骗及毁谤别人的名誉与信用。(五)不得吸食任何会妨害身体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饮料或药物等。

  佛陀制定的这五条戒法,是社会上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么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不怕生命会受到杀害,财物会被偷窃,夫妻情感会被抢夺,名誉信用会被伤害,身体智能会受到损伤,这是形成安和乐利的社会的基本条件,从这里证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他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祷佛陀能给予什么,而是一心一意的奉行佛陀的教诫,从而获得了身心的健康与家庭的幸福。

  虽然对信仰的对象不作要求,但对于自己未来的种种增上,如财富的增加,身体的健康,眷属的和谐,寿命的延长等,是有所要求的,而这种要求也是应从对自己的行为做起的。未来的幸福,包括到来生,未来及来生要比现在种种丰富美好,就必须要能再出生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对于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开示了三个法门,即布施、持戒与禅定,称之为人天三福行。

  从布施与持戒(五戒)来说,都是克制自己,利益别人,牺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与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一比较,更说明了皈依三宝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布施持戒可以出生为人,若想升天则必须兼修禅定。而这里所说的持戒,除了五戒之外,在心意上要要求自己不贪欲,不瞋怒,不愚痴邪见;在言语上要求自己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

  宗教的信仰,什么是迷信?什么才是正信?就以上所述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的说明,应该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判断,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义,克制自己来升华人格的;发财富贵是从布施奉献做起的,而不是凡事求神问卦或杀生拜拜可得的,所以,能够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变这一信仰,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佛化的不共道德) 

  世间的一般善行,总比世间恶行来得好,而佛教所讲的道德,又超过世间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这是不共世间的最高德行。佛教所讲的慈悲是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学佛的最高行门,没有具备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门,都不能与菩提心相应的。我们对人行慈悲,都要讲我对您有没有缘,我高兴不高兴,或者想到您将来要如何回报我,但佛教菩萨的道德不讲这个,不管有没有缘,不管你是否会回报我,都愿意行慈悲,我们现在行慈悲,看您可怜就救济您、帮助您。是站在能救济、能帮忙,而您是被救济者被帮忙者,这就是不平等,佛教的慈悲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没有差别的。我并没有优越感,这种慈悲跟爱、博爱就不同。

  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您伤害我、打击我,没有关系,我忍耐起来,这虽然也称为忍耐,但总是做得很勉强,而且碰上因缘,可能还会想办法报复,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萨的忍耐还有一种尊敬对方的忍耐,菩萨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是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为它能深观缘起性空之理,任何顺逆之境,都是无自性的,从忍耐事相的当体,就能得到解脱,成就了最高忍辱波罗密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到现在实在不能忍耐了。我忍耐一次、二次、我现在实在不能忍耐了,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萨忍耐是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才能圆满忍耐的功德,可以说是永远的忍耐。

  我在高雄开创佛光山,没多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饮食店的小商店开张了。有人跟我说:“师父!为什么我们佛光山的名,他们也拿去当招牌使用,应该阻止,不允许他用。”我就说:“没有关系,诸佛菩萨连身体、骨髓都要布施,何况佛光山这个名,又不是我们的专用品,他喜欢就让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来了,佛光砂石场、佛光旅行社、山下佛光大旅社也出来了,我还是说不要紧,发菩萨心要能为众生担当,人家用了这个名字,我都不能担当吗?这十年来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场、旅行社,我都不辩白。(掌声齐响)

  菩萨的忍耐,是要有高的智能,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所以佛陀曾赞歎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国道家的无为是小乘境界,以了脱生死的自利为重,是不究竟的菩萨境界。甚至整个佛教界为社会所提出的服务,利济众生的事业,我都嫌之冷淡,这虽然不是不道德,总是不完善、不究竟,所以站在大乘菩萨道德上,我觉得尚有缺陷。

  修学菩萨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会道德意志。发恒常心,行菩萨道,运三轮体空相应的般若空性慧,行无缘大慈悲心,坚固永不退转的愿力,然后再建立道德勇气。

  1.道德勇气:所谓道德勇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像现在 总统向共匪宣告,中国可以统一,但要以三民主义来统一中国,因为共产主义,人民生活吃不饱,穿不暖,人民生活好苦,唯有实行三民主义,人民才能获得幸福,所以像经国先生这种伟大的号召,就是道德的勇气。

  大乘菩萨的道德勇气,是可敬佩的,是可赞歎的,因为菩萨观众生迷着种种欲乐,沈沦于生死苦海中,而引生无量慈悲,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进而广求无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断的去做利益社会人群的事等。空性慧是“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志的,“勇”敢的,是与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相似的,以人天乘而勇敢的行五戒十善业,是与儒家相同的,而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大乘菩萨,他的行愿是究竟无上的志愿──菩提心,是最伟大的道德勇气。

  2.道德责任:有了道德的勇气,然后要有道德的责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负责任的。台北市长李登辉先生,好像在不久以前,为了水库放水,不幸淹死学生,他认为身为一市之长,而未能善加照顾市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毅然引咎辞职,这便是世俗谛中所说的道德责任。皈依三宝要发誓,这是对信仰负责任,机关主管或上至总统就职时宣誓,就是对自己的职务负责任。

  从菩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当他们发了愿心以后,除非众生度尽,否则他绝不轻易放下众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脱的。地藏菩萨的愿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台北汐止的慈航菩萨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对自己的言行道德负责的明证。成了佛的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无非都是为自己的道德志愿负责,例如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每发一愿,最后必附带一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种便是道德责任的话。菩萨的道德责任,是值得那些“斩鸡头、发恶咒、钱买票”的人所反省与学习的。

  3.道德荣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自己说的话,除了是对自己要有责任感之外,对大众更要有荣誉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圣先贤,为了忠孝节义,坚守节操而万古流芳,因为这就是道德荣誉的作用。

  有了道德荣誉,所以经国先生为了爱护百姓不辞辛劳,高山海边,都市乡村,到处探访民情,慰问三军。百姓食衣住行有所欠缺,就积极的发起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增加各种生产,为了求得百姓安和乐利的生活,不耻下问,召开早餐会,召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作各种不同之经济建设会议,这也是合乎于道德荣誉。

  菩萨的道德荣誉,为自己来说,常常生起惭愧心,所谓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总是觉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众生无法用尽全力,如果愿力无法达成,是一件不名誉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进,勤求无量方便法门。犹如各种竞技,球类比赛,如果输了总觉得不光荣,没有面子,因此更加勤奋磨练。

  圣贤是不会自己来欣赏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光圈的,菩萨的道德荣誉,到了最后是以无我而度众,以无相而布施,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度化众生的目标,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世俗来说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来说,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菩萨的道德荣誉,是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平等境界。

  4.道德价值:“伟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换来的赞美词句,世间往往有好人难做,善事难为的现象,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们必须站稳脚根,坚定信念,正义必然胜过邪恶,黑暗一过,光明必定到来。以此推想,共匪的暴政邪恶,终必为我仁政力量所破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道德价值的定律,有这样一首极为通俗的诗: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远不枯萎的青松,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我们必须肯定道德价值的见地,为了自己,进步再进步;为了真理,奉献再奉献;为了世间,服务再服务。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恶的;善的毕竟是芬芳的,恶的终归是臭秽的,这是道德的价值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我认为佛教道德,比方慈悲、布施、忍辱、持戒、精进、惭愧都是道德,我不尽所言,希望各位多研究佛学,自然增进道德。明天讲佛教的未来观,我会很用心用力,把未来介绍给大家,祝福大家,明天见!

  

  

《佛教的道德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财富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