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的,即所謂的誠于中而形于外。最後不論是當選或落選,都是很光榮的。如果是以金錢來換取票源,就表示他的初發心是不正確的,是不道德的,因爲他不惜一切的投下大筆金錢,不是爲求得一個名位,就必然會設法撈回他的本錢的。我向各位報告,有一年,大約是二十年前,一個人用十萬塊錢買我的票,我都沒有要。另外一次,有一個候選人要競選議員,要我在信徒面前講話,我說:“我沒有辦法替您講話。”他不管,當我向大衆講話時,他就站在旁邊,意思是非講不可,雖然他也把祖廟借我辦幼稚園,但我仍然面對信徒大衆說:“這位是林某某,要出來競選議員,拜托各位千萬不要投他的票!”我認爲民主政治必須要用理智去選擇。
我今天除了來到國父紀念館講演外,在東海大學還要上課,我仍抽空來爲選舉之事忙碌,各位您們不要笑我是政治和尚,我並不喜歡政治,又沒有人拜托我,誰當選我又毫無所求,但是我不能不愛我的國家,不愛我的社會,不能不愛我們全民的生活,不講政治道德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爲那是因果必然的報應。
佛教的傳說,如果悉達多太子當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的《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這種政治的內涵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正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呢?”輪王回答說:“應當依于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于法,以法爲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庭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爲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于有道高僧,應多親近請教,因爲他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輪王治世尤其重視慈善,對于孤苦老者應救濟安頓,對貧困者應給予幫助,公益事業方面,如開掘義井、河邊設福德船,免費供給行人飲用或過渡。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爲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布施持戒,泛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飛相接,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衆伎,共相娛樂,呈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氣象。
佛教對于政治的態度,就如太虛大師所說:“問政而不幹治。”因此佛教對于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長阿含經》的〈遊行經〉裏,曾經就以談論政治的理想,很善巧的化解了一場侵略戰爭。其談論的從政七事是:民主集會、和合團結、維護傳統、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視宗教、從事生産等。事實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國家大事,都是撞鍾擊鼓集合大衆共商國事。國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見,這從經典記載轉輪聖王的十德可以看出來,輪王十德是:(一)寬大清廉。(二)接受民意。(叁)與民同樂。(四)依法征稅。(五)威嚴適度。(六)不貪聚斂。(七)禁歌歇舞。(八)公而忘私。(九)和悅臣民。(十)珍攝健康等。
以上講的是佛教的政治道德,下面要講到的是歸敬叁寶的宗教道德:
五、歸敬叁寶的宗教道德
常看到一些人,在這個廟求得不靈,就到別的廟,或者信了這個教,又改信了那個教,像這樣是沒有宗教道德的。爲了自己幸福而殺生拜拜,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有病求神明給我健康,沒有錢了求神明給我發財,讓神明這樣忙,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作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作不能作,自行決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蔔問卦,一旦出了問題,便說這是您教我做的,把責任推給神明。
對于信仰的對象,爲什麼會有朝秦暮楚的做法,或對它種種的要求,除了是欠缺了宗教道德觀念,也有認識上的錯誤。佛陀對于宗教信仰曾經有很開明的指示,他說:不要因爲大家這麼說就信仰,必須要經過自己理智的抉擇,才信仰它。這樣的信仰才不會後悔。
佛教的叁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寶師父,這種叁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是確定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變信仰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奉行佛法,皈依叁寶的人,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他必須遵守佛陀開示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共有五條:(一)不隨便殺害生命。(二)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叁)不得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別人的貞節情操。(四)不得說謊詐騙及毀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五)不得吸食任何會妨害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佛陀製定的這五條戒法,是社會上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麼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怕生命會受到殺害,財物會被偷竊,夫妻情感會被搶奪,名譽信用會被傷害,身體智能會受到損傷,這是形成安和樂利的社會的基本條件,從這裏證明叁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他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禱佛陀能給予什麼,而是一心一意的奉行佛陀的教誡,從而獲得了身心的健康與家庭的幸福。
雖然對信仰的對象不作要求,但對于自己未來的種種增上,如財富的增加,身體的健康,眷屬的和諧,壽命的延長等,是有所要求的,而這種要求也是應從對自己的行爲做起的。未來的幸福,包括到來生,未來及來生要比現在種種豐富美好,就必須要能再出生爲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對于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開示了叁個法門,即布施、持戒與禅定,稱之爲人天叁福行。
從布施與持戒(五戒)來說,都是克製自己,利益別人,犧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與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一比較,更說明了皈依叁寶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布施持戒可以出生爲人,若想升天則必須兼修禅定。而這裏所說的持戒,除了五戒之外,在心意上要要求自己不貪欲,不瞋怒,不愚癡邪見;在言語上要求自己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等。
宗教的信仰,什麼是迷信?什麼才是正信?就以上所述皈依叁寶,奉行五戒十善的說明,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判斷,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義,克製自己來升華人格的;發財富貴是從布施奉獻做起的,而不是凡事求神問卦或殺生拜拜可得的,所以,能夠皈依叁寶,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變這一信仰,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佛化的不共道德)
世間的一般善行,總比世間惡行來得好,而佛教所講的道德,又超過世間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這是不共世間的最高德行。佛教所講的慈悲是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學佛的最高行門,沒有具備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菩提心相應的。我們對人行慈悲,都要講我對您有沒有緣,我高興不高興,或者想到您將來要如何回報我,但佛教菩薩的道德不講這個,不管有沒有緣,不管你是否會回報我,都願意行慈悲,我們現在行慈悲,看您可憐就救濟您、幫助您。是站在能救濟、能幫忙,而您是被救濟者被幫忙者,這就是不平等,佛教的慈悲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沒有差別的。我並沒有優越感,這種慈悲跟愛、博愛就不同。
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您傷害我、打擊我,沒有關系,我忍耐起來,這雖然也稱爲忍耐,但總是做得很勉強,而且碰上因緣,可能還會想辦法報複,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薩的忍耐還有一種尊敬對方的忍耐,菩薩忍耐不僅在臉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是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爲它能深觀緣起性空之理,任何順逆之境,都是無自性的,從忍耐事相的當體,就能得到解脫,成就了最高忍辱波羅密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到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我忍耐一次、二次、我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薩忍耐是要經曆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才能圓滿忍耐的功德,可以說是永遠的忍耐。
我在高雄開創佛光山,沒多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飲食店的小商店開張了。有人跟我說:“師父!爲什麼我們佛光山的名,他們也拿去當招牌使用,應該阻止,不允許他用。”我就說:“沒有關系,諸佛菩薩連身體、骨髓都要布施,何況佛光山這個名,又不是我們的專用品,他喜歡就讓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來了,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山下佛光大旅社也出來了,我還是說不要緊,發菩薩心要能爲衆生擔當,人家用了這個名字,我都不能擔當嗎?這十年來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場、旅行社,我都不辯白。(掌聲齊響)
菩薩的忍耐,是要有高的智能,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所以佛陀曾贊歎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國道家的無爲是小乘境界,以了脫生死的自利爲重,是不究竟的菩薩境界。甚至整個佛教界爲社會所提出的服務,利濟衆生的事業,我都嫌之冷淡,這雖然不是不道德,總是不完善、不究竟,所以站在大乘菩薩道德上,我覺得尚有缺陷。
修學菩薩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會道德意志。發恒常心,行菩薩道,運叁輪體空相應的般若空性慧,行無緣大慈悲心,堅固永不退轉的願力,然後再建立道德勇氣。
1.道德勇氣:所謂道德勇氣,是有所爲,有所不爲,像現在 總統向共匪宣告,中國可以統一,但要以叁民主義來統一中國,因爲共産主義,人民生活吃不飽,穿不暖,人民生活好苦,唯有實行叁民主義,人民才能獲得幸福,所以像經國先生這種偉大的號召,就是道德的勇氣。
大乘菩薩的道德勇氣,是可敬佩的,是可贊歎的,因爲菩薩觀衆生迷著種種欲樂,沈淪于生死苦海中,而引生無量慈悲,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進而廣求無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斷的去做利益社會人群的事等。空性慧是“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志的,“勇”敢的,是與儒家的智仁勇叁達德相似的,以人天乘而勇敢的行五戒十善業,是與儒家相同的,而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大乘菩薩,他的行願是究竟無上的志願──菩提心,是最偉大的道德勇氣。
2.道德責任:有了道德的勇氣,然後要有道德的責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負責任的。臺北市長李登輝先生,好像在不久以前,爲了水庫放水,不幸淹死學生,他認爲身爲一市之長,而未能善加照顧市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毅然引咎辭職,這便是世俗谛中所說的道德責任。皈依叁寶要發誓,這是對信仰負責任,機關主管或上至總統就職時宣誓,就是對自己的職務負責任。
從菩薩修學佛道的過程中,當他們發了願心以後,除非衆生度盡,否則他絕不輕易放下衆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脫的。地藏菩薩的願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臺北汐止的慈航菩薩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對自己的言行道德負責的明證。成了佛的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每一願無非都是爲自己的道德志願負責,例如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每發一願,最後必附帶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種便是道德責任的話。菩薩的道德責任,是值得那些“斬雞頭、發惡咒、錢買票”的人所反省與學習的。
3.道德榮譽:一言既出,驷馬難追,對自己說的話,除了是對自己要有責任感之外,對大衆更要有榮譽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聖先賢,爲了忠孝節義,堅守節操而萬古流芳,因爲這就是道德榮譽的作用。
有了道德榮譽,所以經國先生爲了愛護百姓不辭辛勞,高山海邊,都市鄉村,到處探訪民情,慰問叁軍。百姓食衣住行有所欠缺,就積極的發起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增加各種生産,爲了求得百姓安和樂利的生活,不恥下問,召開早餐會,召請海內外專家學者,作各種不同之經濟建設會議,這也是合乎于道德榮譽。
菩薩的道德榮譽,爲自己來說,常常生起慚愧心,所謂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總是覺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衆生無法用盡全力,如果願力無法達成,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進,勤求無量方便法門。猶如各種競技,球類比賽,如果輸了總覺得不光榮,沒有面子,因此更加勤奮磨練。
聖賢是不會自己來欣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光圈的,菩薩的道德榮譽,到了最後是以無我而度衆,以無相而布施,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度化衆生的目標,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以世俗來說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來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菩薩的道德榮譽,是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平等境界。
4.道德價值:“偉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換來的贊美詞句,世間往往有好人難做,善事難爲的現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們必須站穩腳根,堅定信念,正義必然勝過邪惡,黑暗一過,光明必定到來。以此推想,共匪的暴政邪惡,終必爲我仁政力量所破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價值的定律,有這樣一首極爲通俗的詩:
善似青松惡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見青松不見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遠不枯萎的青松,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我們必須肯定道德價值的見地,爲了自己,進步再進步;爲了真理,奉獻再奉獻;爲了世間,服務再服務。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惡的;善的畢竟是芬芳的,惡的終歸是臭穢的,這是道德的價值論,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我認爲佛教道德,比方慈悲、布施、忍辱、持戒、精進、慚愧都是道德,我不盡所言,希望各位多研究佛學,自然增進道德。明天講佛教的未來觀,我會很用心用力,把未來介紹給大家,祝福大家,明天見!
《佛教的道德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