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先?后?
──为什么要参加佛光山的大专佛学夏令营
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
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
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
各位法师、各位夏令营的学员们: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有一百多位大专同学报名来山研习佛法,我代表本山全体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各位从热闹的都市、师生众多的学园,突然来到山上,学习很清淡乏味的佛学,必须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各位,从你们进入本山的那一刻开始,把你们过去所学、所知,全部摆到山门外,不要带到山上来。到山上来,只是带着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心情。明白说,对过去你不能“放下”,现在,你就没有办法“提起”。好像一个茶杯,里面已经装过汽水、啤酒等的东西,现在就是有再好的清净法水,装到那个已经装过其它东西的茶杯里面,也会走味的。所以我们要用空无所有的心态,来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后,再把这里接受的佛法和过去所学、所知,互相参照、印证一番,两相比较,不但不会给各位带来思想上的冲突,反而会帮助各位今后立身处世的应用。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年一度大专同学的夏令营?各位又为什么辛辛苦苦,不远千里的上佛光山参加这个夏令营?其目的和用意,我在这里简单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后的四点意见:
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们人长了两个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个窄门、是一道狭路,而大家却都在这个窄门里面拥挤,所以有种种的是非、人我、纷争。前面的半个世界,各位在人生的过程里面,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体验。现在我们来参加夏令营,不是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进,我们现在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后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听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回头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为回头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感到惭愧、遗憾,自己对于这个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回头,看看回头世界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法宝。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平常也常听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回头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过程上,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什么样子是回头的世界呢?
(一)“忍让”就是回头的世界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在人间做人,不光是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让,不是消极,不是懦弱,忍让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间。世间到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如果在忍让回头的世界里,就没有人跟我们争了。佛教有一首偈语: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播种完成了。所以回头、退步,可以完成我们,忍辱、让步有更宽广的世界。
(二)“离欲”就是回头的世界
我们前面的世界,可以说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的世界,大家为了财、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财、色五慾等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人间感到负荷好重。各位到山上来,怎样才是追求回头的世界呢?我们现在既不争名,也不为利,把一切的富贵荣华摆在一边,财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净大道,这就是回头的世界。不离慾,是生活在烦恼深渊里,不离慾,是生活在人我是非里,如果离慾,另一番的清净、洒脱的风光,便在我们生活里面呈现出来。
(三)“回头”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各位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到这里请你暂时把它放下;你们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爱的亲人,到这里也请你暂时把他放下;还有很多很多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暂时都请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对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担。
(四)“空无”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过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里面讨生活,现在既是知道回头,这和你们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现在所要的、所学的,是“空”,是“无”。各位听我这么说先不要害怕,怎么才一接触到佛教,就是“空”,就是“无”?这项也空,那项也无,我过去几十年来所拥有的、所爱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无”了,我舍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无,并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认识那些。现在请你放下你过去所执着的有色、有为、有相的一切。对那些,在你非常认真,但在真理的领域里面,那都是一些虚幻的假名。回头空无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满、充实的人生。明白一点说,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时候,多少要带一个简单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东西放在那里呢?你们进教室,至少要带个资料袋,资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笔记簿、原子笔放在那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要从“空”的里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没“有”。各位又再想想,虚空所以称为虚空,因为能容万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过头来看看“空”的世界,空无的世界里面,才真正拥有了一切。回头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然后再来开展我们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拥有了前面,也拥有了后面,你不但拥有了现象上的有,也拥有了本体上空。到了前后一致,空有一如的时候,可以说整个的宇宙人生,才是属于你的。
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
各位从小学而中学,从中学而大学,在学校里面所追求的,是世间一般的常识。一般常识的知识,那是心外的知识,现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内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内的般若智能具备以后,再来探讨世间心外的知识,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说: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其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能,力量很大,现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机一发生,举世惶惶不安!其实,真正的能源,不是山里的矿产,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阳能,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里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能,所以发掘本性里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他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佛教中有一位太虚大师,他的著作千余万言,依佛教的教义,配合科学、哲学,甚至政治经济而阐扬发挥。太虚大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甚至于都没有念过小学,他只是一个乡村牧牛的儿童,经过明师指导,学问从那里来的,是从心内来的。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闭关,在禅定中顿然忘失了世间上分别的知识,顿失有形的空间、你我、身心,而进入到空虚灵明的境界,就那么一刻,智能的能源发掘了出来,而成为了太虚大师。还有,为中华文化放射出万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本是一个砍柴不识字的人,而后来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开拓出禅宗灿烂光辉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禅定中,回光返照而发出心内的般若。像这一类的例子,在佛教里面很多,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中国佛教会总会会长-八指头陀寄禅长老,他也没有读过书,幼年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自然的就脱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能。心内的世界,灿烂、多采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的智能般若,什么才是内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能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
(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
(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那不关紧要的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内在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各位到山上来学佛,是来找你们的根,是来找你们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各位在夏令营期中,对般若能有所体会,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自然从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
各位过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
《先?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