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先?後?
──爲什麼要參加佛光山的大專佛學夏令營
一.先尋回頭的世界,再來開拓人生的前程
二.先求心內的般若,再來探討心外的知識
叁.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的能力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
各位法師、各位夏令營的學員們: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營的開營典禮,有一百多位大專同學報名來山研習佛法,我代表本山全體大衆,向各位表示歡迎。各位從熱鬧的都市、師生衆多的學園,突然來到山上,學習很清淡乏味的佛學,必須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備。我希望各位,從你們進入本山的那一刻開始,把你們過去所學、所知,全部擺到山門外,不要帶到山上來。到山上來,只是帶著空空如也,一無所有的心情。明白說,對過去你不能“放下”,現在,你就沒有辦法“提起”。好像一個茶杯,裏面已經裝過汽水、啤酒等的東西,現在就是有再好的清淨法水,裝到那個已經裝過其它東西的茶杯裏面,也會走味的。所以我們要用空無所有的心態,來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後,再把這裏接受的佛法和過去所學、所知,互相參照、印證一番,兩相比較,不但不會給各位帶來思想上的沖突,反而會幫助各位今後立身處世的應用。
我們爲什麼要舉辦一年一度大專同學的夏令營?各位又爲什麼辛辛苦苦,不遠千裏的上佛光山參加這個夏令營?其目的和用意,我在這裏簡單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後的四點意見:
一.先尋回頭的世界,再來開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們人長了兩個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後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個窄門、是一道狹路,而大家卻都在這個窄門裏面擁擠,所以有種種的是非、人我、紛爭。前面的半個世界,各位在人生的過程裏面,經曆雖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體驗。現在我們來參加夏令營,不是像過去一樣,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進,我們現在是要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後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聽到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時候回頭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爲回頭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寬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經走了幾十年,我們仍然感到慚愧、遺憾,自己對于這個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無能爲力。因此,必須要回頭,看看回頭世界裏面,還有一些什麼樣的法寶。我們也可以說,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頭,平常也常聽到“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話,回頭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過程上,邁向更成熟,更有意義的另一個階段。什麼樣子是回頭的世界呢?
(一)“忍讓”就是回頭的世界
“忍一口氣,海闊天空;退一步想,風平浪靜。”在人間做人,不光是憑匹夫之勇,血氣之剛,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讓,不是消極,不是懦弱,忍讓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間。世間到處熙熙攘攘,你爭我奪,如果在忍讓回頭的世界裏,就沒有人跟我們爭了。佛教有一首偈語: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農夫插秧,低著頭就看到水裏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後退,退到後來,一田的禾苗播種完成了。所以回頭、退步,可以完成我們,忍辱、讓步有更寬廣的世界。
(二)“離欲”就是回頭的世界
我們前面的世界,可以說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塵的世界,大家爲了財、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財、色五慾等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在人間感到負荷好重。各位到山上來,怎樣才是追求回頭的世界呢?我們現在既不爭名,也不爲利,把一切的富貴榮華擺在一邊,財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淨大道,這就是回頭的世界。不離慾,是生活在煩惱深淵裏,不離慾,是生活在人我是非裏,如果離慾,另一番的清淨、灑脫的風光,便在我們生活裏面呈現出來。
(叁)“回頭”就是回頭的世界
你們各位人人都有一個美麗的故鄉,到這裏請你暫時把它放下;你們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愛的親人,到這裏也請你暫時把他放下;還有很多很多關心的事、關心的人,暫時都請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對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擔。
(四)“空無”就是回頭的世界
你們過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裏面討生活,現在既是知道回頭,這和你們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現在所要的、所學的,是“空”,是“無”。各位聽我這麼說先不要害怕,怎麼才一接觸到佛教,就是“空”,就是“無”?這項也空,那項也無,我過去幾十年來所擁有的、所愛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無”了,我舍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無,並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認識那些。現在請你放下你過去所執著的有色、有爲、有相的一切。對那些,在你非常認真,但在真理的領域裏面,那都是一些虛幻的假名。回頭空無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滿、充實的人生。明白一點說,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時候,多少要帶一個簡單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東西放在那裏呢?你們進教室,至少要帶個資料袋,資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筆記簿、原子筆放在那裏呢?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從“空”的裏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沒“有”。各位又再想想,虛空所以稱爲虛空,因爲能容萬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過頭來看看“空”的世界,空無的世界裏面,才真正擁有了一切。回頭的世界,那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然後再來開展我們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擁有了前面,也擁有了後面,你不但擁有了現象上的有,也擁有了本體上空。到了前後一致,空有一如的時候,可以說整個的宇宙人生,才是屬于你的。
二.先求心內的般若、再來探討心外的知識
各位從小學而中學,從中學而大學,在學校裏面所追求的,是世間一般的常識。一般常識的知識,那是心外的知識,現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內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內的般若智能具備以後,再來探討世間心外的知識,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說:心內的般若,是我們的根本,心外的知識,是我們的枝葉,根本有了,枝枝葉葉自然生長。我們過去忽略了自己心內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討,往往費了加倍的力量,其收獲反而有限。心內的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源,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教講“衆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這個“能”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能,力量很大,現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機一發生,舉世惶惶不安!其實,真正的能源,不是山裏的礦産,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陽能,真正的能源,應該是我們心裏的般若。科學家有了般若智能,所以發掘本性裏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學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發掘出來,他對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討;任何一個學說,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裏的能源探討。佛教中有一位太虛大師,他的著作千余萬言,依佛教的教義,配合科學、哲學,甚至政治經濟而闡揚發揮。太虛大師沒有念過大學、中學,甚至于都沒有念過小學,他只是一個鄉村牧牛的兒童,經過明師指導,學問從那裏來的,是從心內來的。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閉關,在禅定中頓然忘失了世間上分別的知識,頓失有形的空間、你我、身心,而進入到空虛靈明的境界,就那麼一刻,智能的能源發掘了出來,而成爲了太虛大師。還有,爲中華文化放射出萬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師,他原本是一個砍柴不識字的人,而後來成爲佛教的一代宗師,開拓出禅宗燦爛光輝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從禅定中,回光返照而發出心內的般若。像這一類的例子,在佛教裏面很多,比如中華民國第一任中國佛教會總會會長-八指頭陀寄禅長老,他也沒有讀過書,幼年一日過洞庭湖,在船頭上自然的就脫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來”,不但有文學的韻味,而且富有禅機,這就是從心內而來的般若智能。心內的世界,燦爛、多采多姿,都是吾人開拓的,因爲那本來都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內在的智能般若,什麼才是內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的時候,第一句話就發出他證悟後的宣言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來的智能德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我們內在的般若。我們爲什麼要懷珠作丐,有寶還窮呢?
(二)內證的真如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異名同義,我們輪回生死,能夠萬劫千生,是靠我們有個真如;我們能離生死煩惱,也是靠我們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塊黃金,盡管你把它製成戒指、手環、耳墜、手表,但黃金的本質是不變的。吾人就靠這不變的真如,可以升華自己,淨化自己。
(叁)無住的心境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執,如那無住的心境,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如果吾人有了無住般若,又何須斤斤計較那不關緊要的蠅頭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恒的本體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世間的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唯有內在的般若才是我們永恒的本體,各位到山上來學佛,是來找你們的根,是來找你們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體證心內的般若,各位在夏令營期中,對般若能有所體會,一通百徹,世間的知識自然從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叁.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的能力
各位過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以自我爲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學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績、我將來要…
《先?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