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個問號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個問號

  

  時間:公元一九八○年

  地點:佛光山

  對象:大專夏令營學生(學生彭瑞珍記)

  第一個問號是:探索──探索什麼?

  第二個問號就是:追尋──追尋什麼?

  第叁個問號:擴大──擴大什麼?

  第四個問號是:信仰──信仰什麼?

  各位貴賓、各位老師、各位學員:

  在天氣這樣炎熱的時候,大家舍棄了家裏的冷氣、電視、電冰箱的享受,不辭辛苦的來到佛光山參加佛學夏令營,首先要有一個“爲法而來,非爲床座而來”的認識!

  爲什麼要來參加佛學夏令營?各位當然會回答是“爲了研究佛法”,“爲了安住身心”,但是再把這些問題加個“爲什麼?”仔細的推敲,仔細的研究,就會發覺到這一趟佛光山之行的因緣非常殊勝,非常不簡單。如果不是曾經種下善根因緣,又那有今天的勝會呢?所謂“爲什麼?”就是“爲什麼要研究佛法?”“爲什麼要安住身心?”“爲什麼?爲什麼……?”在開營的今天,我想到了各位是爲了四個爲什麼:的問號而來

  第一個問號是:探索──探索什麼?

  我們上佛光山應爲探索而來,探索什麼呢?

  一是爲探索生命的能源。

  二是爲探索內心的寶藏。

  世界上由于能源缺乏,有多少工程師,多少科學家,有的飛往太空,希望在太空裏發掘能源;有的潛入海裏,希望從海底取得能源。然而,還有更需要探索的是我們內心的能源!我告訴各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能源專家!對于生命能源的探索,早已做了最佳的示範。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生命,但是生命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所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卻一無所知!

  過去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努力的拜佛、念佛,事實上佛無需我們來拜,更無需我們來念,只不過是藉著拜佛與念佛來探索我們生命的本源!

  父母生下了我們,我們有假體、假相,父母又爲我們取了假名,慢慢的我們成長,曆經生老病死的過程,可就不知道還有個不生不死的真正屬于我們的生命本源。所以有些禅宗的祖師們參話頭,參“念佛是誰?”參“什麼是祖師西來大意?”,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爲的也是要尋找生命的本源,尋找自家的面目。舉個禅宗的公案來說:

  有一位禅師走到佛殿裏,肆無忌憚的對准佛像就“呸”的一聲,吐了一口痰,旁邊的同參見了,十分不以爲然,說:

  “什麼地方不可吐痰,偏偏要往佛身上吐?”

  “請告訴我那裏沒有佛?我現在還要吐痰!”

  佛性遍滿虛空、充滿法界,一個經過了探索而達到目的的人,對自己的本來面目,就能有新的認識!

  天然丹霞禅師,也曾將佛殿裏的羅漢像,取來燒火,糾察師見了,就憤然的責備他何以如此不敬?

  “爲了燒舍利啊!”禅師坦然的回答。

  “你這人也太癡,這是木刻的佛像,怎能燒出舍利來呢?”

  “既然燒不出舍利,那有何用?再多拿幾個來燒吧!”

  真正認識佛的人,也就是真正探索到自己聖賢的本源和境界的人!

  佛教把向外追求的人稱爲“外道”,而佛教本身乃是向內探索的宗教,所以又稱爲“內學”。外道所追求的爲心外之道,而心外之法,只不過是些枝末而已。以分別追求的一般知識,在你知、我知的感受上,在在皆因人而異。而佛學既是根本之學,則能一通而百通,一了而百了。佛學並非以分別意識追求即能得解,還要經由內心的體證,才能真正的徹悟。心中大圓鏡智上的塵垢,經由佛法的拂拭以後,就能光明顯現,如實的映照出一切實相。

  空中的太陽能有限,海底的寶藏也有限,唯有內心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謂“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所以第一點大家要知道,我們是爲了探求自己聖賢的本源而來,是爲了探索自己的佛性寶藏而來。

  第二個問號就是:追尋──追尋什麼? 

  答案有二:

  一是追尋宇宙的真理。

  二是追尋大我的人生。

  我們上山,不是爲了虛榮,以爲我入山學道了,自是不同凡響;也不是爲了享樂,以爲山中清風明月,自有快慰的感受。吾人乃是爲了追尋宇宙的真理,追尋大我的人生而來。

  記得幾年前,臺北公共汽車的車壁上,曾經貼有一則廣告,上寫“我找到了!”這麼一句令人深思的話;我找到了!找到什麼呢?沒有答案!各位上佛光山來也是一樣,希望各位同學在回去以前,每人都能很肯定的說:“我找到了!”

  各位會找到什麼呢?當然是會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但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呢?在佛教中,凡被稱爲真理的,都必須具備有叁種條件:

  第一:普遍如是。

  第二:本來如是。

  第叁:必然如是。

  舉個例子說:我會死,你也會死,人人都會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都會有死,所以生死無常;合于普遍如是、本來如是、必然如是,因爲生死無常就是世間的真理。就是佛教的“因果論”來說,什麼因就招什麼果,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好比各位上佛光山,必然有原因,如果各位在十天當中虛心學習,則入寶山是因,不空手而回是果。因果遍于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再如爲什麼要吃飯呢?因爲肚子餓;爲什麼要睡覺呢?因爲疲倦。吃飯的結果如何?當然飽了,睡覺的結果當然恢複精神了。連這最平常的吃飯、睡覺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見因果的普遍性、本來性、必然性。

  在基督教裏,如果問道:“人是那兒來的?”便回答說:“人是上帝造的!”再追問:“上帝是那兒來的?”答案便是:“上帝是本來有的!”但是爲什麼上帝就獨獨不需製造而能“本來就有”呢?這就不合乎真理的條件了!

  佛教裏的真理究竟是什麼呢?

  一、業感。

  二、因緣。

  叁、空性。

  一、業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輪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業、受報的結果。人之所以有榮華富貴與貧賤困頓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業牽製的結果。並非什麼神明所能賜與,也更非上帝所可主宰的;真正能掌握、主宰命運的,完全是我們自己。業的價值便是自己的行爲決定一切。業的意義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誰也改變不了。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所徹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覺悟了生命的輪回,體證了“生命隨業在流轉”,“維系生命的力量是業力”。

  二、因緣:佛陀悟道,悟了什麼道呢?是覺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緣、緣起當中。宇宙中的一切萬法,也都仗緣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獨自存在,一切法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關系!

  我們生存于世間,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謝因緣。譬如:每餐所吃的飯,來自于商人販賣的米,而商人販賣的米又來自于農夫的耕種,而農夫所播下禾苗種籽,則需依賴陽光、空氣、雨水、肥料……等等因緣的集合,才能成長!從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麼多人的血汗辛勞,那麼多種的因緣條件,可知來處不易,難道我們不應爲此而感謝嗎?

  我們要搭車子,要有司機的駕駛;要看電視,要有演藝人員的表演。在這宇宙之間,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緣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幾乎都值得我們相互感謝,銘謝再叁!

  但是“因緣觀”不是知識論辯的範圍之內,因緣必需要從修證中,才能真正的體驗,才能真正的了悟。

  叁.空性:一提到“空”,各位就會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還是“有”,有什麼呢?有“空”的觀念!關于真空的體性,等輪到我講金剛經時,再加以詳細的闡述。

  其次講到追求大我的人生:世界上,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其生命的本體都是平等、永恒、無差別的,明白了這層道理,就較能體會菩薩何以能行無緣之大慈及同體之大悲的精神了!

  我們如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籬拆除,則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現在眼前──男女老少無所差別,你與我與他與所有的人,都是一樣。我們生命的本體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來臨,也只死了肉體,死不了永恒的真我。

  當衣服破了,可換套新的衣服;身體壞了,也同樣可換個新的色身。這道理雖然相同,但是當“我”搬家時,由于業力的不同,因而有住體面的“高樓大廈”與微賤的“茅舍矮屋”之差。唯生命的價值是不二不異。

  懂了以上的道理之後,就能對人生的前途感到無限的光明;就能對未來的生命生起無窮的希望,這便是學佛能帶給我們的真正受益。我們如能進一步的追尋到佛法的真理,則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綠色楊柳,無非如來法身;潺潺流水,鳥啼莺叫,皆是如來說法。此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是也。因而我國過去的禅師們,有些聞打鐵而開悟,有些見花落花開而見道,這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我找到了本來面目!

  各位學員們!大家應該想“我”上山是來找尋自己的,是爲認識自己本來面目而上佛光山的!

  在不久前,報上曾經刊載有關我國唐朝一位和尚的肉身,被偷運至日本的消息;這位被稱爲石頭和尚的禅宗一代祖師,名希遷,十多歲就到曹溪,拜了六祖慧能大師爲師,不久六祖即將入滅,希遷問曰:

  “和尚入滅後,弟子依靠誰呢?”

  “尋思去!”和尚回答。

  此後,希遷日日深思、打坐、參禅,一位長老見了,覺得奇怪,問道:

  “怎麼你老是沈思、打坐呢?”

  “師父入滅前曾吩咐我要尋思去啊!”希遷回答。

  長老笑道:

  “師父是告訴你,在青原山有一位師兄,名“行思”,要你參訪師兄去!”

  于是希遷到了青原山,行思見希遷前來,問道:

  “從那裏來?”

  “從曹溪來!”這一句話很要緊,等于是告訴行思說:我從師父那裏來,你便是我的師兄啊!

  “你得什麼來?”行思又問。

  “未到曹溪也未失!”希遷答。

  …

《四個問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青年的展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