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青年的展望
時間:公元一九七八年一月
地點:臺北能仁學會
聽衆:法師、居士(弟子陳慧貞記)
第一、青年對佛教的展望
一.從世界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二.從時代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叁.從社會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四.從宗教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五.從生活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六.從佛教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第二、佛教對青年的希望
一.以戒以法淨化自己
二.以利以樂攝化衆生
叁.以定以慧安住自己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能仁學會舉辦“佛教青年展望”一系列的演講,在這一星期中請到諸方大德來講演,星雲非常榮幸,第一天就有機會和各位見面談這個問題。
當初貴會會長問我要講什麼題目時,我回答說:“你訂佛教青年展望,我就講佛教青年展望好了。”但後來,我發現這個問題不太容易講,到底是佛教希望青年做些什麼呢?還是青年希望佛教如何呢?由于我遠居高雄,也不便再和你們商量,所以我現在就將這個問題分成兩段來和各位研究探討。
第一、青年對佛教的展望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個體生命躍動在宇宙的大洪流中,首先必然會急于探索前途的問題,也就是對未來做一個展望。青年投身于佛教,心中也一定渴切展望佛教的前途,希望佛教的未來光明燦爛。佛教的未來有希望,我們青年就會覺得生命充滿希望與意義,也就能獲得安心立命的落實感。因此,在這裏我要分成幾點,嘗試從各方面,各個角度來看佛教的未來:從世界來看佛教的展望,從社會來看佛教的展望,從時代來看佛教的展望,從生活來看佛教的展望,從宗教來看佛教的展望。
一.從世界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我們目前所居住的這個世界,佛教稱作“娑婆世界”,所謂娑婆世界,就是衆苦煎迫的世界。苦,就是煩惱,在佛教中它有許多的名稱,它能障蔽我們內心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作蓋、障;它盤纏在我們心中,象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作結;它能驅使我們在無明之中永遠地輪回,所以又稱作使;它使我們惶惶茫茫,迷失本心,所以又稱作惑。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數十種的譬喻來形容它。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究竟有什麼苦呢?由于欲望不得滿足而苦,由于人際關系愛、憎、離、合等的不協調而苦,由于自然界風、雨、火、地震等的侵襲而苦,更由于人類自身身體上的疾病老死、心理上的貪瞋癡妄而苦,真是無邊無量,綿綿無窮。
然而生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大家所承受的,也並非完全沒有快樂,只是快樂非常有限,遠非痛苦所能比擬。所以有這麼一個笑話:當嬰兒呱呱墮地時,他的第一聲就是“哇--哇--”,好像在表示“苦啊--苦啊”這個普遍流行的笑話充分顯示人生的苦。
佛教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像枯木死灰,每次都正襟危坐,嚴嚴肅肅地講說這世間百孔千瘡的苦;相反的,佛教是幸福的教,佛教希望人人都能追求到至高無上的安穩快樂。既然佛教是幸福的教,爲什麼要一再強調生命的苦呢?因爲你若不知道苦,你就不懂得快樂,也無從真正發心來學道。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增上緣。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慢慢發展下去,會進到一個天堂的世界。以我們臺灣來說,在很多方面就好象是天堂一般。佛教講的天堂是指叁界二十八天而言,即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個天,無色界有四個天,叁界共二十八天。天人的生活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生活不大相同,他們的壽命很長,就以四天王天的歲壽爲例吧﹗四天王天是諸天之中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最近的人,他們的一晝夜等于我們人間五十年,而他們的天壽是五百歲,折合我人間歲數就是九百萬歲。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生于比這娑婆世界高一界的天界,我們就不再以“人生七十古來稀”或彭祖的八百歲爲奇了,那時可以活整整的九百萬年。如果到了無色界,就有八萬大劫的壽命,那就更加長了,其間的差異遠非我們人類所可以想象的,就是用我們中國人習慣說的“天淵之別”也不足以形容它。
壽命之外,天堂的快樂也非常殊勝,例如天堂裏的衆生,需要衣服時衣服就來了,想要吃飯時飯菜就來了,真是隨心所欲,隨意所需。此外,他們的身量、居所、禅定等等,也都很殊勝。天堂種種的殊勝,就以我們臺灣的現狀而言,也逐漸達到這個標准。在燠熱的夏天有冷氣,嚴寒的冬天有暖氣;想到遠方旅遊辦事,汽車、火車不夠快,坐飛機就可以神速來回;想吃什麼,山珍海味,不足爲奇,滿漢全席,花樣百出;在美國廣播的美國之音,我們在家裏打開收音機就可以立刻聽到;從電視由播出的球賽和拳擊,坐在家裏,扭開魔術般的按扭就可以看到。真正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希望怎樣就能怎樣。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慢慢發展下去,在物質生活方面將與天堂一無二致。
雖然娑婆世界可以由苦而樂,天堂之樂其樂無邊,然而這一切的快樂仍是不究竟,不管是九百萬歲、八萬大劫,終究是有限的歲壽。如果這個世界慢慢發展,大家都信佛念佛,就可以進步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與天堂不同,極樂世界是一個清淨之地,不像天堂仍是以“情欲”來維系生命。極樂佛土恢廓廣大,微妙奇麗,而無變異衰滅。極樂世界的地是自然七寶合成,無山嶽海洋溪渠井谷之險,終年冷熱適宜,無春夏秋冬之別。房屋是七寶樓閣,水是八功德水,味甘如露。衆寶蓮花周滿世界,足履其上則下陷四寸,行過之處還複如故。極樂淨土的居民沒有男女之分,都是蓮花化生,他們的生活也沒有經濟上的苦惱,因爲百味飲食自然盈滿,而且沒有人會強占己有,因爲欲食之時就自然飽足了。極樂世界還有百萬種伎樂,演唱清暢悅耳的法音,更有百千種光明,照耀莊嚴燦爛的國土。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遠比天堂更高超、更微妙,以我們今日臺灣來說,爲什麼念佛的人越來越多,就是要把極樂淨土實現在人間,所謂“心淨則國土淨”,這絕對不是一種幻想或神話。據經中記載,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土,一佛土是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娑婆世界與極樂淨土之間遙隔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這個巨大的天文數字幾乎使人望而生畏,退避叁舍,但是經中也告訴我們,于一念頃可往生極樂世界。現今美國的太空人登陸到二十幾萬英裏外的月球,還需要好幾天,而我們卻可在一念之間到達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淨土世界;因爲它不是科學方式的世界,更不是物質所堆砌成的世界,它是一個信心願力所共成的精神世界。只要念佛的人慢慢增多以後,淨土就會逐漸在人間實現。
再往下去,極樂世界還要進到最後的“華藏世界”。我聽說,過去在臺灣大學、輔仁大學任教的方東美教授,畢生最推崇佛教的華嚴思想,他認爲今後人類最高的思想准則就是華嚴思想,最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華嚴世界。所謂華嚴世界于一微塵中現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盡攝于一微塵裏。例如經中最著名的因陀羅網,網上之珠重重互映,融攝宇宙,監照乾坤,時空交織,心物相通,十方佛刹,一一微塵無不周匝互繞,相即相入。
在這樣重重無盡,交相遍涉而圓滿通融的世界裏,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一切無內無外,無古無今,無欠無缺,早已超越了時空的觀念,泯滅了有無的轸域。如果我們能實踐華嚴思想,能安住在華藏世界的話,富貴固然好,貧窮也同樣自足快樂;美味的食物固然妙味無窮,粗糙惡劣的食物也同樣甘之如饴;贊美的音聲固然悅耳,惡毒的辱罵也同樣美妙。
在華藏世界中,不論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無一不是一多不異,淨穢無別,這一種超越差別而進入絕對平等的世界,只要我們在佛教中再接再厲地修證是不難實現的。一般人常常以爲世界末日快來了,時下的思想中也很流行這種末世思想,這實在是過分悲觀消極或不肯負責任的思想心態。我們學佛的人只要有一個悲天憫人的願力,並且真正去實踐佛法,不但天堂在人間、極樂在人間,連華藏世界也會在人間實現的。
二.從時代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我們從世界的展望再來談時代的展望。曆史上的上古時代叁皇五帝時,我們訂名神權時代。其時民智未開,初民的生活非常簡陋,茹毛飲血,居處洞穴,對于大自然的各種力量感到不可捉摸,尤其是那些具有破壞力的自然現象,例如風、火、雷、雨、水等災難。面對那些無法避免又不可理解的外力,初民心中充滿了恐懼感,于是設想有某種或多種大力而不可見的東西在主宰人類,懲罰人類,于是他們就透過祭祀禮拜等方式來祈求寬恕,這就造成了多神、泛神崇拜的神權時代。天空忽然轟隆一聲,電光交作,在初民眼光中,那是雷神的憤怒;地面刮起陣陣強風,那是風神在顯露威力;大雨滂沱,泛濫成災,那是雨神的警告。此外,舉凡日、月、山、川,河、海、星、雲、煙等,都無一不有其神。在今天的臺灣,甚至于大樹也可稱神,石頭也可稱神,土地也可稱神,可見這種神權思想並不僅限于初民而已,只不過初民對于所有不可知的事物都歸諸于神,乃至于萬物的創造、宇宙的形成,一一都出自神的旨意。神,是至高無上的。
其後,從神權的時代又慢慢進化到君權的時代。人類的生活從家族性逐漸走向部落生活,而在人群中,一些比較聰明,能力高強的領袖人物脫穎而出,起來統一各部落,以後就做起了皇帝;所謂君權,一旦大權在握,君臨天下,四海之內,唯我獨尊。既然成爲最高的權威者,結果就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這個時代,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居然也維持了幾千年。
慢慢地,大家體認到這種君權的不合理,于是紛紛起來革命,提倡民權。順應時代潮流的趨勢,每一個民衆都享有權利,打破了統治者與受治者的壁壘,從此,衆人的…
《佛教青年的展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