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青年的展望▪P3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所以大乘佛教的教義在我們中國有著非常蓬勃的發展。例如大陸上著名的四大名山,普陀山是觀世音顯現靈驗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他們都是大乘菩薩,大乘佛教就是菩薩的佛教,而菩薩的佛教就是偏重于在家的佛教。我們以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來說,觀世音是在家相,普賢、文殊也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王是出家相,所以大乘佛教應該是在家佛子起來實踐的佛教。

  佛教的實踐目的,在于明心見性,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脫生死煩惱的束縛,獲得絕對自由與平等,不特要自己如此,更要世界上所有人類和動物都如此。凡夫之人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覺,所以愛戀執著,流轉生死。小乘之人僅覺了一半,所以觀叁界如牢獄。視人類若冤家,一經出世就永遠不作入世之想。具有大乘精神的菩薩則由于已證我法二空,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悲智雙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大乘菩薩這種高度的智與悲,就是在助人也證得智與悲的本體,覺得圓滿的境界;因爲沒有慈悲的智能是狂慧,而離開智能的慈悲則僅僅是俗情。唯有體達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愛,勇者有所爲,相倚互賴,利樂一切的衆生。

  在過去,我們大陸上的佛教一向都以僧衆,就是出家人爲主,以在家信衆護法。出家人的佛教主要是發出離心,亦即舍棄愛取,厭離穢土之心,這是一種小乘佛教的准則。如果所有的信徒都來從事佛化運動,以四大菩薩的精神來弘揚大乘佛教,我想,我們中國佛教不會僅止于目前的狀況。不過,現在還不遲,現在我們臺灣有很多社會青年、大專青年,都是有熱忱有理想的知識青年,他們不但信仰佛教,而且實行悲願,獻身于佛教的事業,這實在非常難得。如果還有更多有理想有熱忱的青年都來加入這個悲願的行列,以智能、慈悲來攝化衆生,任勞任怨,精進無畏,勇往直前,如此我們從大乘佛教發展下去,未來一定是一個“佛乘佛教”的佛化世界。

  有人說,我們中國佛教一旦沒落了,將來會慢慢從西洋再回過頭來,由西洋人將佛法再傳到我們中國。這個想法未必見得,因爲從現在的趨勢來看,一個佛教的,完全佛乘的,以佛心來行事的,以佛的精神來度衆的,以佛的行爲來做爲生活准則的時代已漸漸開展了。在未來,我相信大地衆生都會具有如來的智能德相,放眼看去,一切衆生都是未來諸佛。

  我剛才所講的是佛教青年的展望,我們對佛教的未來一定要有信心,有希望,如此,我們投身于這個信仰之中,獻身于這個真理的宗教,我們所付出的辛苦修養,所期盼的未來希望,一定可以在佛教的展望裏一一實現。各位可以看得出來,未來的世界是一個佛陀所講的華藏世界,未來的時代是一個衆生平等的生權時代,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事業與道業並重的社會,未來的宗教是一個佛教真理普遍潤化人間的宗教,未來的生活是一個解脫的生活;未來,是一個最理想、最圓融的世界,未來就是佛乘的世界。

  第二、佛教對青年的希望 

  我們講完了青年對佛教的展望,以下我們就來談談佛教希望我們青年的是什麼?佛教本來就是一個青年的宗教,但不知道何以會被誤解爲老年人的宗教。譬如說,有人要信佛教卻仍然信心不堅固時,常常就以“到將來老了以後再說”爲借口,彷佛佛教是一個老公公老婆婆的老人宗教,非等到白發蒼蒼口齒動搖的時候,就不肯及早覺悟。甚至還有人認爲,佛教只是在人死了才需要經忏超度的死人的宗教,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在佛教裏面,我們可以看看,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沒有胡須,有胡須才算老。此外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也都沒有胡須。在佛教裏面,沒有一位佛菩薩是有胡須的,所以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釋迦牟尼佛是叁十一歲證悟成道的,以我們現在來衡量,叁十一歲正是青年。又如我們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聖者玄奘大師,他在二十六歲時發願到印度取經,而他就以這種青年的悲願壯行豐富了我們的中國佛教,提供給後代無數的文化遺産。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記載許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迹,例如妙慧童女,僅僅是個小女孩,就連德高望重的文殊菩薩都向她恭謹地頂禮,所以說,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華經裏的龍女,年僅八歲,就可以在南方無垢世界轉女身成佛,可見在佛教,不但不輕視年輕人,而且也不輕視女人。

  東晉時代有一位僧肇大師,是鸠摩羅什座下四聖弟子之一,他去逝時才叁十一歲,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論》一書,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滅的偉大著作。可以說,佛教培育、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們也貢獻出自己,促進佛教的進步,增添佛教的榮耀。《華嚴經》中最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個虛心求道的男童,問道行腳,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大菩薩,和他們暢論諸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一個小小童子,每到一處,都受到隆重的歡迎。所以說,佛教絕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我們當然不否認,今天有些寺院弘揚佛法的方式有所偏差,明明是對在家信徒講道,大可以對他們宣說在家的佛法,要他們發增上心,但由于他自己本身出了家,就想以一套出家人的吃素、出家、受戒等作法來要求在家的信衆,要他們發出離心,所以講說者與聽講者之間往往不能相應。此外,又由于近年來國家社會的動亂,尤其從明末以來佛法衰微,至清朝有太平天國洪楊之亂,再碰到現在中共毀滅佛教,使佛教蒙受遠比曆史上叁武一宗更大的災難。經過這許多災禍,佛教的許多事業當然無法按照佛教的本意來興辦,佛教的人才也不像唐宋時代那樣的濟濟多士,現在佛教在中國大陸可以說受了亘古未有的災難。處在這一時代,我們青年更應該發心,不僅要把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本來面目弘揚起來,更應該把我們青年的佛教樹立起來。要樹立青年佛教,就要談到佛教對青年有什麼展望,以及青年們自身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作佛教的棟梁,作佛教的幹城。因此,我提出以下幾點來跟各位共同勉勵。

  一.以戒以法淨化自己 

  佛教青年若想自度度人,成爲佛教命脈的中流砥柱,就須具有一種悲憫的情懷與奮鬥的勇氣,使自我的生命理想化、自覺化、意志化,而這一切的基礎,首先就必須以佛教的戒律、佛陀的教法來淨化自己;自己若不先求得淨化,又如何來淨化社會,淨化他人呢?因此,青年須以持戒、修法來作爲自我充實的首要之務。當然,戒律的內容非常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我們撇開出家人的戒不談,在家信徒的戒也有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等數種。現在我們暫且可以不談八關齋戒、菩薩戒,但我們起碼要奉行五戒。任何初學佛法的人都知道,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受五戒是爲求名譽,我們一定不願意。因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人間社會和諧安樂,最起碼,人人都應該持守五戒。今日許多佛教徒,常常只想要長命百歲,可是自己卻濫殺無辜;光想自己富貴,卻盡量地貪汙竊取;希望自己家庭和諧,卻去侵犯別人的家庭;希望自己名譽好,卻不惜以妄語侵犯別人的名譽;渴望自己聰明智能,卻又常做一些愚癡不堪的事而不自檢點。

  所以,我們佛教青年想要壁立萬仞,扭轉乾坤,迸放萬丈的光焰以利益群生,首先就要以戒爲本。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如果沒有佛教的准則,不過五戒的生活,就絕對無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不妨到監獄裏去調查一下,那裏所關的犯人,他們之所以身系囹圄,失去自由,都是由于犯了五戒的緣故。例如殺人、傷害,甚至毀屍滅迹,這就是犯了不殺生之戒;他們貪汙、竊取、搶劫,這是不偷盜之戒;有的妨礙家庭、妨害風化、重婚、強奸、這是不邪淫之戒;又有詐欺、背信、開空頭支票,這是不妄語之戒;此外,抽鴉片、大麻、吸食強力膠、注射速賜康等,令人迷失靈性,理智顛倒的東西,就是犯了不飲酒的廣泛意義。因爲犯了五戒,任意地侵犯他人,結果爲社會所不容,做人的條件從此也就不具備了。因此我深覺,今後我們的佛教青年,固然應該有熱情活潑的胸襟,但對于生活的規律戒儀更應該加以重視。

  有人說,我們佛教有了朝氣蓬勃的青年,可以來組織佛教歌詠隊,以期美化人生,美化佛教,給佛教帶來生氣。不錯,我們是應該提倡佛教音樂、梵呗教學。又有人主張,旅行遊樂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界,舒散我們的身心。不錯,佛教也經常舉辦各種朝山參拜的活動。但是佛教更希望青年能夠深入經藏,依戒依法,用佛陀的義理作爲自己信仰的根據。

  我們青年想要作時代的暮鼓晨鍾,想要給佛教帶來新氣象,也唯有先謙沖自牧,埋頭苦讀,廣修一切世學內典。能夠熟知外學,才能夠製諸“外道”;知道一切工巧明,才能造就世間之利濟;能圓滿了達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之法,才能自覺覺人,普化群倫。

  二.以利以樂攝化衆生 

  我們青年有了戒、有了法,自己淨化了,自己的條件具備了,但佛教的精神不僅僅在于自己得度而已,還更需自度度人,自利利他,進而以利以樂來攝化衆生。這個社會衆生,你若對他一無利益,他又要你做什麼呢?所以,我自從有心弘法以來,秉著我們太虛大師的教示,也以佛教本來的精神,就是特別重視人間的佛教,重視生活的佛教。佛教絕非談玄說空的宗教,而是要從大衆的生活改善起;我們不能好高骛遠,不切實際,以爲光把道理講好就夠,而是要讓每一個人真正獲得利益,獲得安樂。

  如何帶給人利益?如何帶給人安樂呢?例如現在興辦各種慈善事業,孤兒院、養老院、學校、醫院,乃至于佛教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中心、慶祝會、星期日學校、語言訓練班,以及各種婚喪喜慶的社會活動,這就是以利以樂來攝化衆生。從此,佛教不再是修建寺院,做做法會而已,而是依照佛陀的教法教義,帶給人們一種全面更新的生活方式。我聽圓一法師說,能仁學會以後要成立醫藥班,將醫藥常識傳授給人。此外甚至還要成立音樂班、插花班、烹饪班......,慢慢改善大家的生活,令大家都得到利益安樂。我覺得,這是今後我們青年的責任,所謂任重道遠,舍我其誰,佛教青年應該有一種“以利樂衆生爲己任”的抱負與氣魄。

  叁.以定以慧安住自己 

  今天的社會混亂,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惑,最苦惱的是不知道將身心安住在何處。比方說,上了班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上班,整天空無一事卻又萬分無聊。看電視吧﹗卻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看個不停,至于打牌、遊玩、吃零食、逛街,久而久之,更覺內心空虛,萬念俱灰。所以安住身心實在是很重要。在佛教中,念佛可以安住身心,坐禅更是安住身心的最佳法門。念佛是把身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坐禅則是注心一處,以真智住于無漏清淨的禅定中。當然,打坐也要經過初步的訓練,譬如要下水救人就必須先學會遊泳。等到調理好身心,對禅有了體驗,兩腿一盤,法樂無窮。不但是打坐,即使是生活中,吃飯、辦公、睡覺,也都可以參禅,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我們青年有了一點禅定的修養,不論行住坐臥、進修辦道,一定會覺得生活很美好、很自在。

  有了定以後,還要以慧來安住自己。例如有人要看佛經研究佛學,如果發心一天讀一卷經,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就有叁百六十五卷,十年就有叁千六百五十卷了,日積月累,實在令人驚歎。有了智能,再來回顧這個世間、這個社會人生,你會發現,目之所及,一切都跟從前不同了。孔子爲什麼看滿街都是聖賢,佛陀爲什麼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可見,如果以智能之眼來認識世間,一定可以窺見到真理之光。然而,佛教講的智能不同于一般科學家所用之智能;世間的智能總離不了意識的分別計較,佛教的智能則在于明心見性,破諸惑業。

  我聽說一位臺大的青年,平常很喜歡去登爬高山,他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有一天,爲了排水溝的問題,竟和鄰居爭吵起來,正在吵得不可開交時,他們的兒子聽了很不愉快:“唉﹗爸爸媽媽真是的,這麼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吵﹗”這個登過無數高山的青年,已經體會出宇宙的偉大,培育出開闊的胸襟,因此越發覺得芝麻小事不值一提;他的父母,雖然是身爲大學教授,卻反而不如他。佛法就好比高山。登妙高山,我們就可以看透一切事相。佛法又如大海,有了佛法,我們將會智能如海。

  很希望各位同進都能夠以戒以法來健全自己,淨化自己;以利以樂來普濟他人,攝化衆生;更以定以慧來安住自己,超脫自己。所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深願能跟各位互切互磋,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只好約略談一談我們青年對佛教的六個展望,以及佛教對青年的叁項希望。我本來要講六點,因爲時間的關系就講到這 。希望叁寶加被大家,謝謝各位﹗

  

  

《佛教青年的展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