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在我们中国有着非常蓬勃的发展。例如大陆上著名的四大名山,普陀山是观世音显现灵验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他们都是大乘菩萨,大乘佛教就是菩萨的佛教,而菩萨的佛教就是偏重于在家的佛教。我们以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来说,观世音是在家相,普贤、文殊也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王是出家相,所以大乘佛教应该是在家佛子起来实践的佛教。
佛教的实践目的,在于明心见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与平等,不特要自己如此,更要世界上所有人类和动物都如此。凡夫之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觉,所以爱恋执着,流转生死。小乘之人仅觉了一半,所以观三界如牢狱。视人类若冤家,一经出世就永远不作入世之想。具有大乘精神的菩萨则由于已证我法二空,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悲智双运,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大乘菩萨这种高度的智与悲,就是在助人也证得智与悲的本体,觉得圆满的境界;因为没有慈悲的智能是狂慧,而离开智能的慈悲则仅仅是俗情。唯有体达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爱,勇者有所为,相倚互赖,利乐一切的众生。
在过去,我们大陆上的佛教一向都以僧众,就是出家人为主,以在家信众护法。出家人的佛教主要是发出离心,亦即舍弃爱取,厌离秽土之心,这是一种小乘佛教的准则。如果所有的信徒都来从事佛化运动,以四大菩萨的精神来弘扬大乘佛教,我想,我们中国佛教不会仅止于目前的状况。不过,现在还不迟,现在我们台湾有很多社会青年、大专青年,都是有热忱有理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不但信仰佛教,而且实行悲愿,献身于佛教的事业,这实在非常难得。如果还有更多有理想有热忱的青年都来加入这个悲愿的行列,以智能、慈悲来摄化众生,任劳任怨,精进无畏,勇往直前,如此我们从大乘佛教发展下去,未来一定是一个“佛乘佛教”的佛化世界。
有人说,我们中国佛教一旦没落了,将来会慢慢从西洋再回过头来,由西洋人将佛法再传到我们中国。这个想法未必见得,因为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一个佛教的,完全佛乘的,以佛心来行事的,以佛的精神来度众的,以佛的行为来做为生活准则的时代已渐渐开展了。在未来,我相信大地众生都会具有如来的智能德相,放眼看去,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
我刚才所讲的是佛教青年的展望,我们对佛教的未来一定要有信心,有希望,如此,我们投身于这个信仰之中,献身于这个真理的宗教,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修养,所期盼的未来希望,一定可以在佛教的展望里一一实现。各位可以看得出来,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佛陀所讲的华藏世界,未来的时代是一个众生平等的生权时代,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事业与道业并重的社会,未来的宗教是一个佛教真理普遍润化人间的宗教,未来的生活是一个解脱的生活;未来,是一个最理想、最圆融的世界,未来就是佛乘的世界。
第二、佛教对青年的希望
我们讲完了青年对佛教的展望,以下我们就来谈谈佛教希望我们青年的是什么?佛教本来就是一个青年的宗教,但不知道何以会被误解为老年人的宗教。譬如说,有人要信佛教却仍然信心不坚固时,常常就以“到将来老了以后再说”为借口,彷佛佛教是一个老公公老婆婆的老人宗教,非等到白发苍苍口齿动摇的时候,就不肯及早觉悟。甚至还有人认为,佛教只是在人死了才需要经忏超度的死人的宗教,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在佛教里面,我们可以看看,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就没有胡须,有胡须才算老。此外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也都没有胡须。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位佛菩萨是有胡须的,所以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一岁证悟成道的,以我们现在来衡量,三十一岁正是青年。又如我们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圣者玄奘大师,他在二十六岁时发愿到印度取经,而他就以这种青年的悲愿壮行丰富了我们的中国佛教,提供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记载许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迹,例如妙慧童女,仅仅是个小女孩,就连德高望重的文殊菩萨都向她恭谨地顶礼,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华经里的龙女,年仅八岁,就可以在南方无垢世界转女身成佛,可见在佛教,不但不轻视年轻人,而且也不轻视女人。
东晋时代有一位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座下四圣弟子之一,他去逝时才三十一岁,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论》一书,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灭的伟大著作。可以说,佛教培育、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们也贡献出自己,促进佛教的进步,增添佛教的荣耀。《华严经》中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个虚心求道的男童,问道行脚,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大菩萨,和他们畅论诸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一个小小童子,每到一处,都受到隆重的欢迎。所以说,佛教绝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我们当然不否认,今天有些寺院弘扬佛法的方式有所偏差,明明是对在家信徒讲道,大可以对他们宣说在家的佛法,要他们发增上心,但由于他自己本身出了家,就想以一套出家人的吃素、出家、受戒等作法来要求在家的信众,要他们发出离心,所以讲说者与听讲者之间往往不能相应。此外,又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的动乱,尤其从明末以来佛法衰微,至清朝有太平天国洪杨之乱,再碰到现在中共毁灭佛教,使佛教蒙受远比历史上三武一宗更大的灾难。经过这许多灾祸,佛教的许多事业当然无法按照佛教的本意来兴办,佛教的人才也不像唐宋时代那样的济济多士,现在佛教在中国大陆可以说受了亘古未有的灾难。处在这一时代,我们青年更应该发心,不仅要把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本来面目弘扬起来,更应该把我们青年的佛教树立起来。要树立青年佛教,就要谈到佛教对青年有什么展望,以及青年们自身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作佛教的栋梁,作佛教的干城。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来跟各位共同勉励。
一.以戒以法净化自己
佛教青年若想自度度人,成为佛教命脉的中流砥柱,就须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与奋斗的勇气,使自我的生命理想化、自觉化、意志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必须以佛教的戒律、佛陀的教法来净化自己;自己若不先求得净化,又如何来净化社会,净化他人呢?因此,青年须以持戒、修法来作为自我充实的首要之务。当然,戒律的内容非常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我们撇开出家人的戒不谈,在家信徒的戒也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数种。现在我们暂且可以不谈八关斋戒、菩萨戒,但我们起码要奉行五戒。任何初学佛法的人都知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受五戒是为求名誉,我们一定不愿意。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人间社会和谐安乐,最起码,人人都应该持守五戒。今日许多佛教徒,常常只想要长命百岁,可是自己却滥杀无辜;光想自己富贵,却尽量地贪污窃取;希望自己家庭和谐,却去侵犯别人的家庭;希望自己名誉好,却不惜以妄语侵犯别人的名誉;渴望自己聪明智能,却又常做一些愚痴不堪的事而不自检点。
所以,我们佛教青年想要壁立万仞,扭转乾坤,迸放万丈的光焰以利益群生,首先就要以戒为本。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没有佛教的准则,不过五戒的生活,就绝对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不妨到监狱里去调查一下,那里所关的犯人,他们之所以身系囹圄,失去自由,都是由于犯了五戒的缘故。例如杀人、伤害,甚至毁尸灭迹,这就是犯了不杀生之戒;他们贪污、窃取、抢劫,这是不偷盗之戒;有的妨碍家庭、妨害风化、重婚、强奸、这是不邪淫之戒;又有诈欺、背信、开空头支票,这是不妄语之戒;此外,抽鸦片、大麻、吸食强力胶、注射速赐康等,令人迷失灵性,理智颠倒的东西,就是犯了不饮酒的广泛意义。因为犯了五戒,任意地侵犯他人,结果为社会所不容,做人的条件从此也就不具备了。因此我深觉,今后我们的佛教青年,固然应该有热情活泼的胸襟,但对于生活的规律戒仪更应该加以重视。
有人说,我们佛教有了朝气蓬勃的青年,可以来组织佛教歌咏队,以期美化人生,美化佛教,给佛教带来生气。不错,我们是应该提倡佛教音乐、梵呗教学。又有人主张,旅行游乐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舒散我们的身心。不错,佛教也经常举办各种朝山参拜的活动。但是佛教更希望青年能够深入经藏,依戒依法,用佛陀的义理作为自己信仰的根据。
我们青年想要作时代的暮鼓晨钟,想要给佛教带来新气象,也唯有先谦冲自牧,埋头苦读,广修一切世学内典。能够熟知外学,才能够制诸“外道”;知道一切工巧明,才能造就世间之利济;能圆满了达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才能自觉觉人,普化群伦。
二.以利以乐摄化众生
我们青年有了戒、有了法,自己净化了,自己的条件具备了,但佛教的精神不仅仅在于自己得度而已,还更需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进而以利以乐来摄化众生。这个社会众生,你若对他一无利益,他又要你做什么呢?所以,我自从有心弘法以来,秉着我们太虚大师的教示,也以佛教本来的精神,就是特别重视人间的佛教,重视生活的佛教。佛教绝非谈玄说空的宗教,而是要从大众的生活改善起;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以为光把道理讲好就够,而是要让每一个人真正获得利益,获得安乐。
如何带给人利益?如何带给人安乐呢?例如现在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孤儿院、养老院、学校、医院,乃至于佛教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庆祝会、星期日学校、语言训练班,以及各种婚丧喜庆的社会活动,这就是以利以乐来摄化众生。从此,佛教不再是修建寺院,做做法会而已,而是依照佛陀的教法教义,带给人们一种全面更新的生活方式。我听圆一法师说,能仁学会以后要成立医药班,将医药常识传授给人。此外甚至还要成立音乐班、插花班、烹饪班......,慢慢改善大家的生活,令大家都得到利益安乐。我觉得,这是今后我们青年的责任,所谓任重道远,舍我其谁,佛教青年应该有一种“以利乐众生为己任”的抱负与气魄。
三.以定以慧安住自己
今天的社会混乱,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惑,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将身心安住在何处。比方说,上了班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上班,整天空无一事却又万分无聊。看电视吧﹗却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看个不停,至于打牌、游玩、吃零食、逛街,久而久之,更觉内心空虚,万念俱灰。所以安住身心实在是很重要。在佛教中,念佛可以安住身心,坐禅更是安住身心的最佳法门。念佛是把身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坐禅则是注心一处,以真智住于无漏清净的禅定中。当然,打坐也要经过初步的训练,譬如要下水救人就必须先学会游泳。等到调理好身心,对禅有了体验,两腿一盘,法乐无穷。不但是打坐,即使是生活中,吃饭、办公、睡觉,也都可以参禅,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我们青年有了一点禅定的修养,不论行住坐卧、进修办道,一定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很自在。
有了定以后,还要以慧来安住自己。例如有人要看佛经研究佛学,如果发心一天读一卷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百六十五卷,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卷了,日积月累,实在令人惊歎。有了智能,再来回顾这个世间、这个社会人生,你会发现,目之所及,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孔子为什么看满街都是圣贤,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可见,如果以智能之眼来认识世间,一定可以窥见到真理之光。然而,佛教讲的智能不同于一般科学家所用之智能;世间的智能总离不了意识的分别计较,佛教的智能则在于明心见性,破诸惑业。
我听说一位台大的青年,平常很喜欢去登爬高山,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有一天,为了排水沟的问题,竟和邻居争吵起来,正在吵得不可开交时,他们的儿子听了很不愉快:“唉﹗爸爸妈妈真是的,这么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吵﹗”这个登过无数高山的青年,已经体会出宇宙的伟大,培育出开阔的胸襟,因此越发觉得芝麻小事不值一提;他的父母,虽然是身为大学教授,却反而不如他。佛法就好比高山。登妙高山,我们就可以看透一切事相。佛法又如大海,有了佛法,我们将会智能如海。
很希望各位同进都能够以戒以法来健全自己,净化自己;以利以乐来普济他人,摄化众生;更以定以慧来安住自己,超脱自己。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深愿能跟各位互切互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约略谈一谈我们青年对佛教的六个展望,以及佛教对青年的三项希望。我本来要讲六点,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希望三宝加被大家,谢谢各位﹗
《佛教青年的展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