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回顾与前瞻──佛光山开山十五年记

  《星云大师讲演集》-回顾与前瞻

  ──佛光山开山十五年记

  至诚感谢诸佛菩萨的加被,至诚感谢护法檀那的护持,因为仰仗十方诸佛菩萨的加被,与所有善心人士的护持,使佛光山十五年来所创办的各种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得以顺利的进行,今天佛光山所有的成就,如果是一份荣耀,我愿意至诚的奉献给伟大的佛陀,如果是一份功德,我愿至诚的回向给所有的护法信徒。

  自从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开山创建以来,不知多少虔诚信徒,都在盼望亲睹大雄宝殿的落成;更有许多热心人士,殷切期待眼见佛光普照的一天。有人认为这是复兴佛教的基地,有人赞歎这是只园精舍的重光,这些,确实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也给予我们无限的安慰。虽然如此,细细回顾,考验我们信心的往事,就会一层一层的浮上脑海,值得我们欢喜的因缘,也会一件一件展现眼前,仅就记忆所及,综合略述如次:

  一.建筑方面

  记得最初买下佛光山的土地时,内心充满着希望与欢喜,从高雄带着一批信徒来到这里,沿途人烟稀少,泥土小路,到达山下,眼见满山刺竹,杂草丛生,所有信徒都坐在车上不肯下来,更有人说:「这个地方建寺,不会有人要来。」不得已,我只好一个人上山,双手排开杂草,穿过竹丛,走完东山又越过西山,满身大汗,皮肤也被刺竹划破许多伤痕,但是我仍然很欢喜的回到车上,告诉信徒们,这里将来准备兴建佛教大学、文化事业……。

  十年前,屏东里港的韦赞水居士夫妇,梦见一座辉煌庄严的佛殿,菩萨并指示他们要来此朝拜,经过了十八天的时间,遍访台湾各地名山道场,都没有一座像梦中的佛殿,最后一天来到佛光山下,已近黄昏,虽然知道此地最近也盖了佛寺,但两人仍颇感失望而打算过河回里港,此时韦太太建议不妨上去看看最后的这一站。结果当他们爬上坡台,进入到大悲殿时,竟然发现这就是他们梦中的胜境。十几年来,大悲殿的观音菩萨,每天都接引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广结佛缘,内心感到无限的欢喜,而回想当初在大悲殿屋顶,冒着倾盆大雨,与学生徒众们抢着推动单轮水泥车灌混凝土的情景,内心更是感到安慰。

  有人站在大悲殿丹墀,远眺东山大佛城,也看到了龙亭,都觉得这座像西方船形状的亭子,屋顶斜度特别陡,当然他们不会知道这个亭子的屋顶确实是和着血和汗建起来的,当时东山还没有电源,为了想连夜将屋顶的水泥打好,就借用工人的摩托车灯光照射,工人在地面提接水泥,屋顶上的徒众们将水泥倒下,因为太陡,水泥黏不住,只好用双手去涂平,最后是皮肤受到水泥的侵蚀而皮破血流,今天,看到信徒的笑容,就是我们最满意的代价。

  台湾南部一到雨季,几乎天天下雨,而佛光山上的地质也很特殊,干旱时候坚硬如铁,遇到雨水时,就成泥浆,随水而流。已经建好的挡土墙,虽然只有一小指头的漏洞,如在夜间碰到大雨冲击,第二天早晨,很可能就要全部崩溃,所以每逢雨季,经常都要全山巡视,而自然界的力量,有时凶猛难防,有许多次的夜晚,走到东山,还在填土,观音放生池畔又有人求救支援,保护即将崩溃的堤防水坝,装沙包、搬石头,大地一片黑暗,雨水如倾盆而下,夹杂电光雷声,好像世界末日的到来。有时抢救得及,损失较轻,有时虽尽全力,亦难维护,只好拖着冰冷而又疲惫不堪的身躯,收拾着铁锹、畚箕等工具,耳朵旁边,隐约又听到大悲殿方向传来的板声,那就是起床的号令,十年多来,这种情况已经不算稀奇了。

  每当雨过天晴,信徒游客上山朝拜,目睹仍未恢复现状的环境和损失的情形,就会说些他们的看法,例如:「这都是排水系统没有做好」,「这都是地基没打牢」,「这都是没经过专家设计」,「这都是……」。为了建设完成一座人间净土的模型──佛教城──这许许多多的批评与建议,我听了以后都愿意接受。

  为了节省金钱,不轻易浪费十方施主的功德善款,常常将发包给工人的工程,将我们能做的部份重包回来自己做。例如灵山胜境的水泥地,佛教文物陈列馆的屋顶,净土洞窟佛陀说法台背后暗沟的大水坝,大雄宝殿前面成佛之道的水泥砖划线,佛教历史公园周围的防水墙等等,那是因为明知某一部份工程费估价偏高,但又不能不整体发包,一旦签约以后,又请包商将某部份让本山徒众来做,说是节约费用,实际上是经济经常都在困难重重之中,所谓日日难过日日过,所以又要特别感谢诸佛菩萨的加被,每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总会引导我们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得本就订好的二十年的建设计划,十五年下来,能如期完成到四分之三。

  二.教育方面

  这是本山一直不断努力的最大目标之一,也是本山开山最大的宗旨,因为本山不只是在教育方面,有实际的教育机构,以及对信徒的教育活动,最大的目标是将佛光山建设成为学校化的十方丛林。如同极乐世界,微风吹动,鸟鸣水声,都在宣说法语一样。目前比较显著的就是净土洞窟,那是将一部阿弥陀经,用艺术、美术、灯光、雕刻及音响来为信徒游客解说。即将完成的佛教文物陈列馆,也会将佛教的历史、文化、分布现况等等,一一让信徒游客对佛教获得很具体的认识与了解。「不二门」,吸引多少人的研究;「灵山胜境」,引起多少信徒的怀念;「大佛城」,开展数不尽的游客的心胸;「观音放生池」,激发了多少的慈悲心;「大悲殿」,给予多少信徒心灵的安慰;「东方佛教学院」,给予佛教有心人士无限的希望;「大雄宝殿」的落成,更是十方施主佛性道德的精神堡垒。

  本山的教育事业是多方面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实际的状况,也在不断的改进,研究与发展。例如东方佛教学院,原来也有分初级班、高级班,但目前社会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因此废除了初级班,另外又创设中国佛教研究院,专供高级班毕业生或大专程度青年研读。

  在台湾创办佛教学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招收学生不易,聘请教授更是困难,人才奇缺,有时为了礼请教授,必须顶礼奉上聘书,既蒙首肯,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向学生宣布某知名法师为大家教授某课,才一讲完,便接到一通长途电话,说是明天某法师有事不能来上课。

  除此之外,办理佛教学院也有经济上的困难,因为信徒对建寺院,供养佛像求福德比较热心,对于培养续佛慧命人才的重要性,仍不很了解。而对于管理学生方面,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人说,宁带一团兵,不带一堂僧。更有人说:「如果你想让某某人增加烦恼,你就劝他创办佛学院。」根据将近二十年来,个人创办佛教学院的经验,还有遇到比纸上所写的更为辛酸难过的事,好几年前,当东方佛教学院声望逐渐升高时,就曾经有某长老,指示办事人员说:「想办法,打倒它(东院)!」办事人员反而说:「何必呢?基督教、天主教的学院,我们都不去打倒它,为什么佛教办的学院就要打倒它呢?」

  今天,要使佛教兴隆,要使佛法常住,第一大事便是不断的培育人才,造就后进,本着担当如来家业的重任,一切困难,都阻止不了我们兴办教育事业的心愿。

  为了指引大专知识青年学佛,本山开山第三年起,就开始创办大专佛学夏令营,以后又增加冬令营,或各大学佛学社团特别举办的社团学佛活动,不久,全国五、六十所大专院校,都相继成立了佛学社团,同时也经常邀请法师大德到学校专题讲演,非常庆幸的能看到佛教教义,已能普遍受到大专青年研究的兴趣,更有不少大专青年皈依佛门,奉献三宝。回想最初创办大专佛学夏令营时,学员报到的前一天,真的连菜钱都没有着落,就勇敢的办起来,幸亏有两位不知名的乡下老婆婆,送来两万块钱解除了困难,否则将不知如何是好,如果说是灵感,那两位老婆婆应该就是菩萨化身了。

  大概是民国六十五年那一期的大专佛学夏令营,学员三百多人都已报到了,当天的抽水马达临时故障,我指示当家师找人修理,一直到深夜近一点仍未修好,工人说:「我回去凤山找一个零件再来。」我在旁告诉当家师说:「你陪他一起去拿。」等到他们回来,我继续看着他们将马达修好,开始打水,我才沿着东山(当时未建大佛,一片荒草竹林),走到水塔边,耳朵好像听到有流水的声音,但仍然不放心,仍然紧贴着垂直的水塔往上爬到顶端,伸手一摸确实是水,这才放心。我心里想,假如仍然没有水,愿以我身体的血液化成清水,从手指间流出来,让学员得有清水漱洗饮用。

  当我从水塔回到地面时,刚好响起了起床板,而当家师也跟上来对我说:「刚才工人只是想借故回去睡觉的。」

  目前不只大专院校学生研读佛学,我除了每周在东海大学授课以外,经常应中兴、交通、中央、文化、成大、师院等校前去演讲。就是军中也有所需要,所以近几年,本山社教处也接受了政战学校、中正预校等军事学校之邀请,派人前往讲演佛学。

  不只是为佛光山的发展,而是为提高整个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所以创办普门高级中学,为社会国家造就人才。不只是为度化众生,净化社会人心,更要提升佛教受到社会的重视,所以每年在台北市举行大规模的佛学讲座,从国立艺术馆到中山堂,从中山堂又到国父纪念馆。非常感谢佛教界,尤其是北部地区各寺院长老大德的护持,使得我们佛教每次的讲座法会,都能顺利圆满。

  目前最感谢十方善心人士的护持,使得佛教电视弘法的工作,更为理想,对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对于电视弘法,确实经过相当困难的过程,有经费方面的,也有人事方面的,但从六十九年的甘露影集,到目前中视的信心门,已使我对电视弘法的工作更具信心,因此只希望说明目前的效果:现在信心门每次在中视星期四晚间十点十五分起播出,半个小时内分为四个单元:一、行脚见闻。介绍大陆的名山大刹及现在台湾的名刹,佛…

《回顾与前瞻──佛光山开山十五年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未来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