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的各种文物法器及弘法活动等。二、佛教信箱。解答观众的种种佛学上的问题,或有关生活上遭遇的问题。三、每周一偈。解释祖师大德的诗偈,都可作为为人处世的座佑铭。四、佛教圣歌。每周播放一首佛教的圣歌或梵呗。自从信心门改变这种形态与风格后,观众日增,尤其信徒反应良好,根据电视公司调查结果,每次收看信心门的观众,估计有五百万人之多,这是改变社会人士一向误解佛教观念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好的社会教育节目,所收到的弘法效果是每花三毛钱,就有一人听闻佛法,这是以每次十五万元经费对每次五百万人收看作比率的算法。所以每次赞助本节目的护法信徒,不论出资多少,就已经和这五百万人结上法缘,功德无量,为了征信,凡出资一万元以上者,均将其功德芳名播出。
为了培养佛教学术与国际弘法人才,本山于民国六十九年起,与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博士合办印度研究所,正式招生研究,目前已有两期研究员二十四名,将来可继续进入博士班深造。
另外本山也一直研究发展适应年龄身份的佛学教育,如幼稚园、儿童夏令营、妈妈夏令营、老年夏令营等等,都很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以此广泛接引信众。
三.文化方面
佛光山与佛教文化的因缘最深,从购买这一片山地的经费,就是以佛教文化服务处办事的一座房屋卖掉的钱来购置的,不足的地方,又集合心平、慈庄、慈惠、慈容等几位法师,当时在三重市文化服务处工作的积蓄凑足。以后佛光山的建设与发展情形,也是靠文化事业的宣传与推动。例如觉世旬刊,可以说是本山建设最大的功臣,当然它也曾发挥更大的功能,例如为各寺院的法会、弘法活动发表通启;为各佛教学院发表招生简章,为教界报导国内外佛教消息,为美国东方大学、法国法华寺、国内外的慈善机构代为劝募,为维护佛教之权益与生存,发表义正词严之社论,为初机学者发表浅显的佛学文章等等,数十年如一日。
为了对佛学作更广泛的宏扬,从觉世旬刊又增加一份觉世月刊杂志版,那是五年前的事,后来又申请各自独立,将杂志版更名为普门杂志,与觉世旬刊分别发行。除此之外,更有学术研究的年刊,即佛光学报。目前为了本山各单位各分院连络的需要,发行佛光通讯的对内刊物。
以上所列的定期刊物,大多数是经过我阅读后才发行,因此有时为了审稿,改稿都需熬夜,因为白天必须教书、会客、工程及忙于其它法务,如果有一时疏忽,就会在文字上得罪人,所有的不是就全部由我来担当,但这些又有什么值得计较呢?因为阅读这些杂志刊物而皈依佛门的,已不可计量,总是值得安慰的。
不论外界对我个人如何的批评与指责,几十年来,我一直守住一个原则,就是「非佛不做」,从最初的佛教梵呗唱片,包括佛教歌曲的录制,到现在的录音带,从小型*轮、小木鱼、小钟的锁匙链,到佛像的项链,都是尽可能的配合社会人士在衣食住行的需要,而制造不同的法器法物,这是本山推动人间佛教的方式之一。
为了端正历史的记载,本山佛光出版社,倡印中华文化历史系统图,在年代中加印佛教大事纪。另外,为使佛教界彼此联络,并宣扬各寺院道场而编印了台湾佛教寺庙庵堂总录,都是希望能对佛教文化的保留工作,尽一分心力。
佛法宏扬,如果能顺利用社会心理的需要,实在是符合大乘菩萨的善巧方便,因此两三年前,本山就将佛教的灵感故事、祖师求法、佛陀慈悲的精神与事迹,用电动花灯表达出来,曾经也轰动一时,但也遭受不少的诽议。但是佛法要普遍化、大众化,只要能令众生欢喜,我觉得电动花灯也是一种善巧方便。现在每年都在山上悬挂新春平安灯,为信徒、为国家祈求光明、平安,这种燃灯供佛的事迹,大乘佛教的药师经记载很详细,原始佛教记载更多,最少也可以庄严道场,这也是佛弟子应该做的,何况这些都是根据佛经而利用文化艺术来推动,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
四.慈善方面
十多年来,本山所给予人较注目的是建设、教育和文化事业,而事实上,本山的慈善事业,自开始以来,就不停的在努力。
佛陀未出家之前,出游四城门,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了解世间充满种种的痛苦,因此发愿出家修行,探究人生痛苦的根源,并思考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这就是佛陀大慈大悲的精神。本山秉承伟大佛陀的慈悲心,在慈善事业方面,即分为生老病死的不同机构。
大慈育幼院、托儿所、以及成立于各地分院的幼稚园、托儿所,就是为了照顾幼儿的生活,以及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这是解除生方面的痛苦。
本山对于育幼院的慈善工作,一直保持着几个原则,一、不叫穷。不以几个院童为号召而获得社会金钱赞助,尽可能预防儿童的心理创伤,而实际的经费都是由几位真正慈悲热心而又不计名义的护法居士,按月赞助。二、不给人认养。让每一位幼童很安心的将育幼院当做自己的家,否则一人被认养,其它必受刺激。三、穿着要讲究。上学读书,甚至在院内,尽量给小孩新衣新鞋穿,最少不可穿破旧衣物,让他们觉得很荣耀。这些小孩能念书的可直到大学,能办事的可以依其能力分配职务。
虽然事事为院童打算,但常常也会有困扰,例如非其直系亲属,过年过节,要来带回去,不让他带回去,他会到处恶宣传,甚至投书说虐待小孩。其实他们又不能为整体的幼儿设想,有些人被带回去,剩下来的又将增加多少倍的力量来安抚。总之,会有许多令人觉得善事难做的感歎!但如今也有幼童上军事学校或专科学校,也有执教于幼稚园者。总之,看到小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所有外来的是非,都将消失于无形。
佛光精舍、兰阳仁爱之家,这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对于老年人的服务,比对青年人服务要倍加辛苦。饮食的口味、个性的了解,都是相当辛苦的事,必须要具备有菩萨精神的人,才能长久服务。例如服务于兰阳仁爱之家的依融、绍觉两位法师,今年才被中视信心门制作人周小姐,发现到他们伟大慈悲的精神,照顾老人家的衣食住行的善行,深受感动,报请政府以好人好事来表扬他们。
佛光诊所,为佛光慈悲基金会所属,是本山四年前于高雄寿山寺创办,二年前才迁到山上,除了本山常住大众、普门中学师生,如有病患,都在此医疗,同时也经常在山下为村民举办义诊。
如意寮及万寿公墓,这是为将死或往生者作最后安排之场所。
以上是说明本山慈善事业是依据解除生老病死目标来兴办的,当然,其它如观音放生池、冬令救济、施棺救急等,每年都不停的举办。
五.本山未来的展望
对于本山的徒众们,我也很感到欣慰的就是与我有共同的理想──兴隆佛教,也与我有共同的目标──净化人间,所以自从开山起,我就将佛光山的未来,预计成为一座大众化、学校化、国际化、福利化的十方丛林。为了达到此一目标,又订下了本山的宗旨,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宣扬教义,以慈善福利社会,以朝圣净化人心。
任何善行,都要具备各种因缘,才能成就,所以,本山仍然需要仰仗三宝的加被,龙天护持,以及仰赖十方善心人士、信徒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在建设上,依照计划的最后五年中,我们将完成佛教历史公园、地藏殿、峨嵋金顶、佛光墓园、藏法楼、法堂、戒坛、云水堂、关房、禅堂、念佛堂等。
至于教育、文化、慈善及福利等方向,我们将依照既定的目标,在佛教界全体大众的鼓舞、冀望与护持之下,精进不懈地奋斗,不停地为复兴佛教而努力,不断的向造福人类的大道迈进!
我愿至诚再次感谢并祈求十方三宝加被,也祈求十方护法信徒给予本山不断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回顾与前瞻──佛光山开山十五年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