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的各種文物法器及弘法活動等。二、佛教信箱。解答觀衆的種種佛學上的問題,或有關生活上遭遇的問題。叁、每周一偈。解釋祖師大德的詩偈,都可作爲爲人處世的座佑銘。四、佛教聖歌。每周播放一首佛教的聖歌或梵呗。自從信心門改變這種形態與風格後,觀衆日增,尤其信徒反應良好,根據電視公司調查結果,每次收看信心門的觀衆,估計有五百萬人之多,這是改變社會人士一向誤解佛教觀念最好的機會,也是最好的社會教育節目,所收到的弘法效果是每花叁毛錢,就有一人聽聞佛法,這是以每次十五萬元經費對每次五百萬人收看作比率的算法。所以每次贊助本節目的護法信徒,不論出資多少,就已經和這五百萬人結上法緣,功德無量,爲了征信,凡出資一萬元以上者,均將其功德芳名播出。
爲了培養佛教學術與國際弘法人才,本山于民國六十九年起,與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合辦印度研究所,正式招生研究,目前已有兩期研究員二十四名,將來可繼續進入博士班深造。
另外本山也一直研究發展適應年齡身份的佛學教育,如幼稚園、兒童夏令營、媽媽夏令營、老年夏令營等等,都很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以此廣泛接引信衆。
叁.文化方面
佛光山與佛教文化的因緣最深,從購買這一片山地的經費,就是以佛教文化服務處辦事的一座房屋賣掉的錢來購置的,不足的地方,又集合心平、慈莊、慈惠、慈容等幾位法師,當時在叁重市文化服務處工作的積蓄湊足。以後佛光山的建設與發展情形,也是靠文化事業的宣傳與推動。例如覺世旬刊,可以說是本山建設最大的功臣,當然它也曾發揮更大的功能,例如爲各寺院的法會、弘法活動發表通啓;爲各佛教學院發表招生簡章,爲教界報導國內外佛教消息,爲美國東方大學、法國法華寺、國內外的慈善機構代爲勸募,爲維護佛教之權益與生存,發表義正詞嚴之社論,爲初機學者發表淺顯的佛學文章等等,數十年如一日。
爲了對佛學作更廣泛的宏揚,從覺世旬刊又增加一份覺世月刊雜志版,那是五年前的事,後來又申請各自獨立,將雜志版更名爲普門雜志,與覺世旬刊分別發行。除此之外,更有學術研究的年刊,即佛光學報。目前爲了本山各單位各分院連絡的需要,發行佛光通訊的對內刊物。
以上所列的定期刊物,大多數是經過我閱讀後才發行,因此有時爲了審稿,改稿都需熬夜,因爲白天必須教書、會客、工程及忙于其它法務,如果有一時疏忽,就會在文字上得罪人,所有的不是就全部由我來擔當,但這些又有什麼值得計較呢?因爲閱讀這些雜志刊物而皈依佛門的,已不可計量,總是值得安慰的。
不論外界對我個人如何的批評與指責,幾十年來,我一直守住一個原則,就是「非佛不做」,從最初的佛教梵呗唱片,包括佛教歌曲的錄製,到現在的錄音帶,從小型*輪、小木魚、小鍾的鎖匙鏈,到佛像的項鏈,都是盡可能的配合社會人士在衣食住行的需要,而製造不同的法器法物,這是本山推動人間佛教的方式之一。
爲了端正曆史的記載,本山佛光出版社,倡印中華文化曆史系統圖,在年代中加印佛教大事紀。另外,爲使佛教界彼此聯絡,並宣揚各寺院道場而編印了臺灣佛教寺廟庵堂總錄,都是希望能對佛教文化的保留工作,盡一分心力。
佛法宏揚,如果能順利用社會心理的需要,實在是符合大乘菩薩的善巧方便,因此兩叁年前,本山就將佛教的靈感故事、祖師求法、佛陀慈悲的精神與事迹,用電動花燈表達出來,曾經也轟動一時,但也遭受不少的誹議。但是佛法要普遍化、大衆化,只要能令衆生歡喜,我覺得電動花燈也是一種善巧方便。現在每年都在山上懸挂新春平安燈,爲信徒、爲國家祈求光明、平安,這種燃燈供佛的事迹,大乘佛教的藥師經記載很詳細,原始佛教記載更多,最少也可以莊嚴道場,這也是佛弟子應該做的,何況這些都是根據佛經而利用文化藝術來推動,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
四.慈善方面
十多年來,本山所給予人較注目的是建設、教育和文化事業,而事實上,本山的慈善事業,自開始以來,就不停的在努力。
佛陀未出家之前,出遊四城門,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現象,了解世間充滿種種的痛苦,因此發願出家修行,探究人生痛苦的根源,並思考解除衆生痛苦的方法,這就是佛陀大慈大悲的精神。本山秉承偉大佛陀的慈悲心,在慈善事業方面,即分爲生老病死的不同機構。
大慈育幼院、托兒所、以及成立于各地分院的幼稚園、托兒所,就是爲了照顧幼兒的生活,以及培養兒童的道德觀念,這是解除生方面的痛苦。
本山對于育幼院的慈善工作,一直保持著幾個原則,一、不叫窮。不以幾個院童爲號召而獲得社會金錢贊助,盡可能預防兒童的心理創傷,而實際的經費都是由幾位真正慈悲熱心而又不計名義的護法居士,按月贊助。二、不給人認養。讓每一位幼童很安心的將育幼院當做自己的家,否則一人被認養,其它必受刺激。叁、穿著要講究。上學讀書,甚至在院內,盡量給小孩新衣新鞋穿,最少不可穿破舊衣物,讓他們覺得很榮耀。這些小孩能念書的可直到大學,能辦事的可以依其能力分配職務。
雖然事事爲院童打算,但常常也會有困擾,例如非其直系親屬,過年過節,要來帶回去,不讓他帶回去,他會到處惡宣傳,甚至投書說虐待小孩。其實他們又不能爲整體的幼兒設想,有些人被帶回去,剩下來的又將增加多少倍的力量來安撫。總之,會有許多令人覺得善事難做的感歎!但如今也有幼童上軍事學校或專科學校,也有執教于幼稚園者。總之,看到小孩子們的天真活潑,所有外來的是非,都將消失于無形。
佛光精舍、蘭陽仁愛之家,這是爲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對于老年人的服務,比對青年人服務要倍加辛苦。飲食的口味、個性的了解,都是相當辛苦的事,必須要具備有菩薩精神的人,才能長久服務。例如服務于蘭陽仁愛之家的依融、紹覺兩位法師,今年才被中視信心門製作人周小姐,發現到他們偉大慈悲的精神,照顧老人家的衣食住行的善行,深受感動,報請政府以好人好事來表揚他們。
佛光診所,爲佛光慈悲基金會所屬,是本山四年前于高雄壽山寺創辦,二年前才遷到山上,除了本山常住大衆、普門中學師生,如有病患,都在此醫療,同時也經常在山下爲村民舉辦義診。
如意寮及萬壽公墓,這是爲將死或往生者作最後安排之場所。
以上是說明本山慈善事業是依據解除生老病死目標來興辦的,當然,其它如觀音放生池、冬令救濟、施棺救急等,每年都不停的舉辦。
五.本山未來的展望
對于本山的徒衆們,我也很感到欣慰的就是與我有共同的理想──興隆佛教,也與我有共同的目標──淨化人間,所以自從開山起,我就將佛光山的未來,預計成爲一座大衆化、學校化、國際化、福利化的十方叢林。爲了達到此一目標,又訂下了本山的宗旨,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宣揚教義,以慈善福利社會,以朝聖淨化人心。
任何善行,都要具備各種因緣,才能成就,所以,本山仍然需要仰仗叁寶的加被,龍天護持,以及仰賴十方善心人士、信徒大衆的支持與擁護。在建設上,依照計劃的最後五年中,我們將完成佛教曆史公園、地藏殿、峨嵋金頂、佛光墓園、藏法樓、法堂、戒壇、雲水堂、關房、禅堂、念佛堂等。
至于教育、文化、慈善及福利等方向,我們將依照既定的目標,在佛教界全體大衆的鼓舞、冀望與護持之下,精進不懈地奮鬥,不停地爲複興佛教而努力,不斷的向造福人類的大道邁進!
我願至誠再次感謝並祈求十方叁寶加被,也祈求十方護法信徒給予本山不斷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
《回顧與前瞻──佛光山開山十五年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