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顧與前瞻──佛光山開山十五年記

  《星雲大師講演集》-回顧與前瞻

  ──佛光山開山十五年記

  至誠感謝諸佛菩薩的加被,至誠感謝護法檀那的護持,因爲仰仗十方諸佛菩薩的加被,與所有善心人士的護持,使佛光山十五年來所創辦的各種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得以順利的進行,今天佛光山所有的成就,如果是一份榮耀,我願意至誠的奉獻給偉大的佛陀,如果是一份功德,我願至誠的回向給所有的護法信徒。

  自從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開山創建以來,不知多少虔誠信徒,都在盼望親睹大雄寶殿的落成;更有許多熱心人士,殷切期待眼見佛光普照的一天。有人認爲這是複興佛教的基地,有人贊歎這是只園精舍的重光,這些,確實給予我們莫大的鼓舞,也給予我們無限的安慰。雖然如此,細細回顧,考驗我們信心的往事,就會一層一層的浮上腦海,值得我們歡喜的因緣,也會一件一件展現眼前,僅就記憶所及,綜合略述如次:

  一.建築方面

  記得最初買下佛光山的土地時,內心充滿著希望與歡喜,從高雄帶著一批信徒來到這裏,沿途人煙稀少,泥土小路,到達山下,眼見滿山刺竹,雜草叢生,所有信徒都坐在車上不肯下來,更有人說:「這個地方建寺,不會有人要來。」不得已,我只好一個人上山,雙手排開雜草,穿過竹叢,走完東山又越過西山,滿身大汗,皮膚也被刺竹劃破許多傷痕,但是我仍然很歡喜的回到車上,告訴信徒們,這裏將來准備興建佛教大學、文化事業……。

  十年前,屏東裏港的韋贊水居士夫婦,夢見一座輝煌莊嚴的佛殿,菩薩並指示他們要來此朝拜,經過了十八天的時間,遍訪臺灣各地名山道場,都沒有一座像夢中的佛殿,最後一天來到佛光山下,已近黃昏,雖然知道此地最近也蓋了佛寺,但兩人仍頗感失望而打算過河回裏港,此時韋太太建議不妨上去看看最後的這一站。結果當他們爬上坡臺,進入到大悲殿時,竟然發現這就是他們夢中的勝境。十幾年來,大悲殿的觀音菩薩,每天都接引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來廣結佛緣,內心感到無限的歡喜,而回想當初在大悲殿屋頂,冒著傾盆大雨,與學生徒衆們搶著推動單輪水泥車灌混凝土的情景,內心更是感到安慰。

  有人站在大悲殿丹墀,遠眺東山大佛城,也看到了龍亭,都覺得這座像西方船形狀的亭子,屋頂斜度特別陡,當然他們不會知道這個亭子的屋頂確實是和著血和汗建起來的,當時東山還沒有電源,爲了想連夜將屋頂的水泥打好,就借用工人的摩托車燈光照射,工人在地面提接水泥,屋頂上的徒衆們將水泥倒下,因爲太陡,水泥黏不住,只好用雙手去塗平,最後是皮膚受到水泥的侵蝕而皮破血流,今天,看到信徒的笑容,就是我們最滿意的代價。

  臺灣南部一到雨季,幾乎天天下雨,而佛光山上的地質也很特殊,幹旱時候堅硬如鐵,遇到雨水時,就成泥漿,隨水而流。已經建好的擋土牆,雖然只有一小指頭的漏洞,如在夜間碰到大雨沖擊,第二天早晨,很可能就要全部崩潰,所以每逢雨季,經常都要全山巡視,而自然界的力量,有時凶猛難防,有許多次的夜晚,走到東山,還在填土,觀音放生池畔又有人求救支援,保護即將崩潰的堤防水壩,裝沙包、搬石頭,大地一片黑暗,雨水如傾盆而下,夾雜電光雷聲,好像世界末日的到來。有時搶救得及,損失較輕,有時雖盡全力,亦難維護,只好拖著冰冷而又疲憊不堪的身軀,收拾著鐵鍬、畚箕等工具,耳朵旁邊,隱約又聽到大悲殿方向傳來的板聲,那就是起床的號令,十年多來,這種情況已經不算稀奇了。

  每當雨過天晴,信徒遊客上山朝拜,目睹仍未恢複現狀的環境和損失的情形,就會說些他們的看法,例如:「這都是排水系統沒有做好」,「這都是地基沒打牢」,「這都是沒經過專家設計」,「這都是……」。爲了建設完成一座人間淨土的模型──佛教城──這許許多多的批評與建議,我聽了以後都願意接受。

  爲了節省金錢,不輕易浪費十方施主的功德善款,常常將發包給工人的工程,將我們能做的部份重包回來自己做。例如靈山勝境的水泥地,佛教文物陳列館的屋頂,淨土洞窟佛陀說法臺背後暗溝的大水壩,大雄寶殿前面成佛之道的水泥磚劃線,佛教曆史公園周圍的防水牆等等,那是因爲明知某一部份工程費估價偏高,但又不能不整體發包,一旦簽約以後,又請包商將某部份讓本山徒衆來做,說是節約費用,實際上是經濟經常都在困難重重之中,所謂日日難過日日過,所以又要特別感謝諸佛菩薩的加被,每當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總會引導我們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得本就訂好的二十年的建設計劃,十五年下來,能如期完成到四分之叁。

  二.教育方面

  這是本山一直不斷努力的最大目標之一,也是本山開山最大的宗旨,因爲本山不只是在教育方面,有實際的教育機構,以及對信徒的教育活動,最大的目標是將佛光山建設成爲學校化的十方叢林。如同極樂世界,微風吹動,鳥鳴水聲,都在宣說法語一樣。目前比較顯著的就是淨土洞窟,那是將一部阿彌陀經,用藝術、美術、燈光、雕刻及音響來爲信徒遊客解說。即將完成的佛教文物陳列館,也會將佛教的曆史、文化、分布現況等等,一一讓信徒遊客對佛教獲得很具體的認識與了解。「不二門」,吸引多少人的研究;「靈山勝境」,引起多少信徒的懷念;「大佛城」,開展數不盡的遊客的心胸;「觀音放生池」,激發了多少的慈悲心;「大悲殿」,給予多少信徒心靈的安慰;「東方佛教學院」,給予佛教有心人士無限的希望;「大雄寶殿」的落成,更是十方施主佛性道德的精神堡壘。

  本山的教育事業是多方面的,爲了適應時代的需要與實際的狀況,也在不斷的改進,研究與發展。例如東方佛教學院,原來也有分初級班、高級班,但目前社會教育普及,知識程度提高,因此廢除了初級班,另外又創設中國佛教研究院,專供高級班畢業生或大專程度青年研讀。

  在臺灣創辦佛教學院,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招收學生不易,聘請教授更是困難,人才奇缺,有時爲了禮請教授,必須頂禮奉上聘書,既蒙首肯,滿心歡喜,迫不及待向學生宣布某知名法師爲大家教授某課,才一講完,便接到一通長途電話,說是明天某法師有事不能來上課。

  除此之外,辦理佛教學院也有經濟上的困難,因爲信徒對建寺院,供養佛像求福德比較熱心,對于培養續佛慧命人才的重要性,仍不很了解。而對于管理學生方面,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人說,甯帶一團兵,不帶一堂僧。更有人說:「如果你想讓某某人增加煩惱,你就勸他創辦佛學院。」根據將近二十年來,個人創辦佛教學院的經驗,還有遇到比紙上所寫的更爲辛酸難過的事,好幾年前,當東方佛教學院聲望逐漸升高時,就曾經有某長老,指示辦事人員說:「想辦法,打倒它(東院)!」辦事人員反而說:「何必呢?基督教、天主教的學院,我們都不去打倒它,爲什麼佛教辦的學院就要打倒它呢?」

  今天,要使佛教興隆,要使佛法常住,第一大事便是不斷的培育人才,造就後進,本著擔當如來家業的重任,一切困難,都阻止不了我們興辦教育事業的心願。

  爲了指引大專知識青年學佛,本山開山第叁年起,就開始創辦大專佛學夏令營,以後又增加冬令營,或各大學佛學社團特別舉辦的社團學佛活動,不久,全國五、六十所大專院校,都相繼成立了佛學社團,同時也經常邀請法師大德到學校專題講演,非常慶幸的能看到佛教教義,已能普遍受到大專青年研究的興趣,更有不少大專青年皈依佛門,奉獻叁寶。回想最初創辦大專佛學夏令營時,學員報到的前一天,真的連菜錢都沒有著落,就勇敢的辦起來,幸虧有兩位不知名的鄉下老婆婆,送來兩萬塊錢解除了困難,否則將不知如何是好,如果說是靈感,那兩位老婆婆應該就是菩薩化身了。

  大概是民國六十五年那一期的大專佛學夏令營,學員叁百多人都已報到了,當天的抽水馬達臨時故障,我指示當家師找人修理,一直到深夜近一點仍未修好,工人說:「我回去鳳山找一個零件再來。」我在旁告訴當家師說:「你陪他一起去拿。」等到他們回來,我繼續看著他們將馬達修好,開始打水,我才沿著東山(當時未建大佛,一片荒草竹林),走到水塔邊,耳朵好像聽到有流水的聲音,但仍然不放心,仍然緊貼著垂直的水塔往上爬到頂端,伸手一摸確實是水,這才放心。我心裏想,假如仍然沒有水,願以我身體的血液化成清水,從手指間流出來,讓學員得有清水漱洗飲用。

  當我從水塔回到地面時,剛好響起了起床板,而當家師也跟上來對我說:「剛才工人只是想借故回去睡覺的。」

  目前不只大專院校學生研讀佛學,我除了每周在東海大學授課以外,經常應中興、交通、中央、文化、成大、師院等校前去演講。就是軍中也有所需要,所以近幾年,本山社教處也接受了政戰學校、中正預校等軍事學校之邀請,派人前往講演佛學。

  不只是爲佛光山的發展,而是爲提高整個佛教在社會上的地位,所以創辦普門高級中學,爲社會國家造就人才。不只是爲度化衆生,淨化社會人心,更要提升佛教受到社會的重視,所以每年在臺北市舉行大規模的佛學講座,從國立藝術館到中山堂,從中山堂又到國父紀念館。非常感謝佛教界,尤其是北部地區各寺院長老大德的護持,使得我們佛教每次的講座法會,都能順利圓滿。

  目前最感謝十方善心人士的護持,使得佛教電視弘法的工作,更爲理想,對社會作更大的貢獻。

  對于電視弘法,確實經過相當困難的過程,有經費方面的,也有人事方面的,但從六十九年的甘露影集,到目前中視的信心門,已使我對電視弘法的工作更具信心,因此只希望說明目前的效果:現在信心門每次在中視星期四晚間十點十五分起播出,半個小時內分爲四個單元:一、行腳見聞。介紹大陸的名山大刹及現在臺灣的名刹,佛…

《回顧與前瞻──佛光山開山十五年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未來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