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青年的展望▪P2

  ..續本文上一頁事就由衆人來管理。像我們中華民國實行叁民主義,主張民生、民族、民權,公職人員要由民衆來推舉,選賢與能,尊重自由意志,因爲民衆的權利可以決定一切。

  雖然現在的民權時代,常常給民衆許多的自由權利,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福祉,但是,這樣的時代難道就是最高的究竟嗎?難道所有的人類理想境界就僅止于此嗎?所有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從這個民權時代發展下去,將會有一個“生權時代”出現。所謂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衆生。今後一切衆生都要有平等的生存權,不但是同人類不分家世、相貌、品性、智能、體格、貴賤、美醜、強弱、智愚,就是一切飛禽走獸、蟲鳥魚蛇都有同樣充分的生存權利。現在世界各國中,較文明的國家也都製定了保護動物的法律,也設定動物生存的特定區域,就是在我們臺灣,也有一個保護動物節,還有許多人也大力提倡不准虐待動物。因爲一切動物就是一切衆生,若由物質上來看,大家都是一般骨肉一般皮,把這些動物的皮毛骨肉筋血送到化學試驗室作化學分析,結果無非是同樣的碳、氫、氧、氮、磷、鉀、鈣、鐵等的一大群原子罷了。若以精神方面來說,縱使動物在受想行識上的作用不如人類之強,但感受苦樂之情則顯而易見:從萬物之靈的高等動物,以至于蝼蟻蚊蠅等的低等動物,無不表現一樣的貪生畏死,避苦趨樂的心情。所以,從民權發展下去,在未來一定可以進入佛陀所提倡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生權時代。

  

  

  叁.從社會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我們從世界、時代的發展再講到社會的發展。最早的人類所形成的社會,叫做遊牧社會,以天然的水草來遊牧維生,所謂逐水草而居之,其後慢慢安居下來,發展成農業社會,藉著耕種的知識,靠著植物糧食來維生。到了工業革命以後,社會結構急劇地變化,人類一切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在這樣的工業時代,人類不斷地向外追求物質的知識,以物質爲對象而考察、研究、實驗、利用,結果不但物質界的知識是物化了,就連心靈界的知識也被物化了。知識的錯亂導致道德的顛倒貧瘠,工業時代帶給人們更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也使人們産生了更強烈的物質欲望。更由于人我的界線未泯除,心物的對待未融通,物質與科技的發達非但不能獲得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真正自由平等,反而更引起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矛盾對立。例如核子武器的發明,一方面固然可以收到嚇阻侵略暴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卻也引發了今日世界各大強國之間的猜忌。可以說,現在進展到這個工業社會,只是解決了我們物質方面的生活,至于我們精神領域的增長、道德修養的提高、心靈道念的精進,則有待于一個“道業社會”的來臨。

  巨廈高樓連苑起,輕歌曼舞明光裏,社會漸漸繁榮興盛了,人心也慢慢腐蝕迷失了。跟社會的發展成正比,越來越多的人渴盼求得平衡的內心生活,然而物質生活不能提供永恒的安甯境界,只有“道”本身才是永恒的。例如當今的美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然而美國人民更迫切地需要宗教的信仰,迫切地需要修道的生活,甚至于基督教、天主教的禮拜、祈禱,他們都感到不夠。就拿我們這一次佛光山傳戒來說,戒子中有一個心理學博士、一個語言學碩士,還有兩位教授,千裏迢迢,從美國趕到臺灣來受戒。近年來,許多西藏、日本,以及我們臺灣的出家人到歐美去傳布佛教,可以說歐美佛教普及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有些地區雖然還在萌芽階段,但是有更多地區早已經起了熱烈的反應。以美國來說,現在各大學 普遍設置了佛學研究社、禅堂,且經常舉辦演講、研討會,著名的哈佛大學就設有佛學系、禅堂。另如英國夙負盛名的大學,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與倫敦大學等校的學生,也都組織了極具規模而朝氣蓬勃的佛學社。由于工業社會的發展,人們慢慢需要一個修道的生活,因此,從社會來看未來,佛教有著非常光明燦爛的前途。

  四.從宗教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我們再從一般宗教的發展來看佛教的前途。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就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剛才所談到的,初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變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觀現象當作神明來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風、拜雨、拜雷、拜電、拜樹、拜石、拜天、拜地......簡直可以說無所不拜,無所不信。自然宗教再慢慢進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間的靈異現象爲鬼神顯靈,或以鄉裏市井之間傳說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爲崇拜的對象。其後,又從神鬼宗教的信仰進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衆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現特殊的人物爲信仰對象,人們崇拜他,視他爲英雄、爲神明來祀拜之。例如叁國時代的關羽,成爲現在的關聖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嶽飛,現在被供在嶽王廟中;明朝末年的鄭成功,現在也有鄭王廟來供奉他。其它還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媽祖,傳說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們崇拜他。這些種種形成一個多神教的現象。目前我們臺灣是一個英雄宗教非常普遍的社會,不過,有朝一日會慢慢進展到“真理的宗教”。

   由于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民衆智能逐漸增長,人們更加需要信仰一個最合乎真理的宗教;這個真理的宗教不講究神權,不致令人泯滅理智與自覺能力;這個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對自然界的恐懼而盲信一通;這個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種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這個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對所有宇宙人生的問題,要能解決人內心的煩惱,要能升華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後可以達到一種他所響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脫生死。佛教就是這個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本不動搖;萬事萬物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智能發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進化到最完備的境界。因此,我們對佛教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五.從生活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我們從生活上來看佛教的未來。以佛教的生活來說,我們佛教最早的生活叫作乞食生活,也就是托缽生活;日中一食,乞食充腹,依住林下,安心進道。原始的佛教,從佛陀到他的弟子,都是以乞食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佛教東傳到我們中國以後,由于社會結構、生活型態的不同,托缽乞食有所不便,于是便慢慢改變爲農禅生活。所謂農禅生活,便是僧侶自食其力,一面耕作,一面修行,例如古代的百丈懷海禅師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外,太虛大師也曾提倡工禅生活,他認爲務農之余可以修行參禅,作工也同屬勞動,一樣無妨于修行參禅。不論是農禅生活,是工禅生活,一樣逐漸地進化爲共修的生活。

  在共修的生活之中,出家人不一定非要在山林水邊修行參禅不可,也未必要自耕自食;他投身于團體之中,群居共修,進入寺院,進入叢林,平等互助,和合共進。從前只有在寺院、叢林 進行共修生活,現在就是在家學佛的居士,也有念佛會、居士林......等種種的共修會。這個共修的生活再發展下去,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就是解脫的生活。

  我們大家只要彼此勉勵,互相研究,藉著相互激蕩的力量,對佛法的研究深入下去,就是過著一種解脫者的生活。

   所謂解脫者的生活,就是體證人生的無常無我,從人生衆苦的桎梏之中自我釋放出來,得到身心脫落的安樂自在。由于能體達無我之理,自然就能舍離愛取之心,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無所依傍,永遠超脫出執著纏縛的迷境。到那時候的生活,有錢固然是處處方便,沒有錢也一樣時時自在,因爲內心的富足遠比金錢的擁有還重要。位居顯要固然能得到光彩榮耀,但是默默無聞,如一介平民也絲毫無損于他自我人格的尊嚴,因爲他的內心與叁世諸佛共通平等。身體健康,數十年如一日固然很幸運,就是疾病纏繞,乃至于殘廢死亡也沒有關系。因爲在解脫者的眼中,生老病死猶如水泡,水泡雖然破裂了,但水的本性依然平靜如常。我們人類雖然有生老病死,但這種現象上的變化只是一種表相而已,實際上我們的本性之中並沒有生老病死。如果你能體認“死亡”只是肉體上的死、形象上的死,你就可以了解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精神是沒有生死之別的。就以黃金爲例,你可以將黃金製成耳環、手镯、戒指,但那些都不等于黃金,因爲黃金的本性是不變的。

   如果我們能夠修行證悟到我們的本性,真是生也好、死也好,有也好、無也好,來也好、去也好;總是生死不二,有無一體,來去無異,實在是一種完全自由解脫的生活。在這時代,大家的智能漸漸提高,越來越會感到佛教修持的重要,解脫的生活一定會很快來臨的。例如貴會會長圓一法師,建立了能仁學會這個道場,推動了共修的生活,如此只要一直發展下去,在未來,大家一定可以獲得和樂自在的解脫生活。

  六.從佛教的演變發展來看未來的佛教 

  現在再從佛教本身的演變來看佛教的未來。佛陀爲了一大事因緣降誕于世,創建了佛教。所謂一大事因緣,就是開導衆生,令人人都悟入佛的知見。因此佛教的出發點乃以人類爲本,是人乘的佛教。佛陀成道以後,印度所盛行的佛教屬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又稱作原始佛教。佛教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時間極其悠久,而在阿育王時代,由印度傳至錫蘭、緬甸、泰國,以及爪哇群島等的南方系統諸國,迄今仍然盛行小乘佛教,然而他們也已逐漸感到小乘佛教的不究竟,進而會慢慢接受我們中國的大乘佛教。

  中國從漢朝佛教入傳之初,可以說就是大乘佛教,然而那時只有大乘佛教的教義,但卻缺乏大乘佛教的精神動力。其後,每一朝代都有許多高僧大德出來弘揚大乘…

《佛教青年的展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