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先?後?▪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好的職業、我要優秀、我要成功……,你滿腦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它的一切,都沒有我重要。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佛學和一般的宗教、學說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發心,先有別人,後有自己。”般若心經開卷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也一再強調“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是菩薩的發心。”發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裏面,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證了阿羅漢果而又有神通的師父,可惜沒有發大乘菩薩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揹了包袱跟隨在後面,偶然的就在心裏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災多難,衆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應該要有菩薩大慈大悲的發心,救度衆生。”他發了度人的菩薩心後,證阿羅漢果有神通的小乘師父,因爲有“他心通”,知道跟隨在後面的徒弟,這時候的發心的偉大,立刻停下來對徒弟說:“包袱給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爲什麼,就把包袱給師父,師父背包袱在後面跟著,師父心想:“我慚愧,發這種民胞物與、救度衆生的心,我還發不起來,我這個徒弟了不起,他發了菩薩心,應該讓他走在前面,我這個師父甘願爲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爲什麼,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見到腳下有一個水塘,成千上萬的螞蟻被水圍困,他忽然又興起一個念頭:“唉!世界之大,衆生之多,就連這水塘裏面的螞蟻,我也沒有辦法救度他們,那裏還能救度天下的衆生呢?度盡衆生,實在是沒有辦法完成事。”走在後面的師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說:“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後面去!”所以,各位以後有學佛,不但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還有別人;不只有人,還有衆多的十法界衆生;不光是知道我們現在幾十年的歲月,更要知道時間的無限、生命的久遠,也不光知道我們臺灣、我們中國,我們這一個世界,甚至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你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衆生,是我心內衆生,叁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內的世界,所以覺悟的聖者,本心以外,沒有衆生,沒有聖果。我們講發心,用現在一般世間的觀念,叫做立志願,年輕的時候先學習立志,一有了志願,可以說無事不辦,一有了發心,也可以說無事不成,譬如各位今天到佛光山來,爲發心學佛而來,不發這個心,你會嫌路途遙遠;不發這個心,你會嫌佛教的生活單調,所以你發心,夏令營就能參加了。我們從今天開始,吃飯要發心,你發心吃飯,飯就吃得飽,而且很香;睡覺要發心,你發心睡覺,覺就睡得好;老師在這裏上課,你要發心聽課;發心,你只要發心度衆生,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強有力的人。不要完全妄想別人的施舍,乞求別人的賜與,我們要自己開探自己的能源,將我的智能、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貢獻給大家。發心,發什麼心?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沒有慈悲,任何學說都可以視同魔說。我們經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慈悲和方便,是每一個人所應實踐的佛法。我們人與人之間,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諧相處,甚至把慈悲推廣到一切衆生的身上去,物我無間,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愛護和關心。現在,社會所提倡的愛心運動,其實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際關系的不二法門。

  (二)發信願心常隨佛學

  我們要有信心,要有願心,各位或許有人看過本山在中國電視公司開辟了一個電視節目叫“信心門”,開頭就說:“信心門裏有無盡的寶藏”,因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家要有信願,才能進入佛法。“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不要以青年人只講知識,還談不到信仰。其實不可小視信仰,不管那一種宗教,那一種學問,都必須要有信仰。國父說:“信仰就是力量”。從信仰裏信好信壞,但都會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幾個層次,最好的當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錯了很危險,但不信也不好,不信什麼都沒有,迷信比不信還好一點,你不要以爲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禱告、祈願,沒有什麼意義。其實要知道,那種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贊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說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說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緊。所謂迷信,不知爲什麼要信叫做迷信,信仰沒有意義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謂信仰,不講條件,沒有要求,只是一味的心甘情願的爲所信的奉獻一切,這也可稱迷信,“爲主義犧牲”,“爲傳教殉難”,假如一定要問爲什麼,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們不必辯論,反而爲自己歡喜,覺很很好,我還能找到迷信,當然,佛教並不是倡導迷信,而是要正信。所正信,一定要信實實在在有的對象,一定要信清淨圓滿聖賢,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們的大力者。因爲真正有信願的人,才能常隨佛學。

  (叁)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發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謂有上弘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不可小視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可以說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熱,有青年的力,可以說菩提心就是青年純潔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撓的勇敢,有悲天憫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衆生執我,所以沒有辦法解脫;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對待;信願有我,信願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無法完成。“要學佛法先無我”,此無我,並非要我們毀滅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擴大自己,完成自己。

  常聽人說一句話:“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們發心有余,那就好好充實自己的能力吧!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 

  在佛教裏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們舉簡單的例子來說:花花世界,物質文明的都市,我們在裏面生活得很惬意、很習慣,突然間把物質文明暫時放下,到深山裏面清修,過著出世的生活,就不習慣。有的人過慣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離開,財、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歡寂靜,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車聲、馬聲、機器的聲音……,他幾乎一刻都不能度過。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後做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間從事事業,會有貪心,會有執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就等于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見到金錢不動心,遇到生死無所懼,這種力量要從出世的思想培養起來。什麼是出世的思想?簡單提出下列幾點:

  (一)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警覺

  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有好生惡死的觀念,其實人生一期的生命,數十寒暑,所謂石火電光,刹那即過。人間的滄海桑田,桑田滄海,“君不見朝如青絲暮如雲,君不見昨日紅顔今日老”。普賢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吾人如果對世間興起無常之感,對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覺,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對物質要有遠離的看法

  世間上每一個人,幾乎都喜歡金錢物質,甚至有人到死的時候,金錢物質都不肯給人,他以爲來生還可享用,所以貪歛、聚集,最後一棺長蓋,一杯黃土抱恨而歸。

  金錢物質,本來是給人用的,但有人不會使用金錢物質,反而被金錢物質覆蓋了。

  蘇東坡說:“物質有窮,而欲望無盡”,吾人對物質不能有遠離的看法,終身就會做物質的奴隸,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則就能超然物外了。

  (叁)對情愛要有淡化的觀念

  情愛的羅曼帝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詩情畫意的美夢,要青年人淡化情愛,這是強人所難,不合時宜。但各位青年朋友們當也知道,情愛固然令人神迷心蕩,但情愛確也給人帶來不少煩惱,甚至把人推進毀滅的深淵。

  “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爲愛,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爲愛,才有你我,才有煩惱,“愛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舍棄情愛,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能淡化情愛,則一定會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對自己要存不滿的要求

  對自己怎可有什麼不滿?我們都是對人不滿,怎可對自己不滿?其實,我貪、我愛、我執、我瞋、我怨、我妒、我癡、我私等,我自己有這一切的毛病,怎可還對自己滿意?

  對自己滿意?這是自己對道業進步的最大障礙。人生到處都是缺陷,你對缺陷滿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滿?吾人全身都是業障,對業障滿意,業障如何才能消除?對自己如果不滿,道德人格才會有所增進。

  所謂以出世的思想,開創人間入世的事業,我常常對此提出說明:以退爲進,是我們出世的思想;以無爲我,是我們出世的思想;以空爲樂,是我們出世的思想。我們具備了出世的思想,再來辦入世的事業,所以這裏的青年法師們,他們不要錢,也不要名、不爲自己,只在這裏奉獻自己,爲什麼?他們擁有的快樂,是一般人所沒有的,他們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後做人間的事業,所以,沒有薪水待遇,不要緊;沒有獎狀贊美,不要緊;甚至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難,也無動于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

  今天,夏令營的開營典禮,我簡單向各位提起以上四點:第一、先尋回頭的世界,再來開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內的般若,再來探討心外的知識;第叁、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剛才所講的,和各位過去所學、所知,在程序上,先後上,或許有很大不同,不過,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裏面,我們的信仰裏面,我們感到這樣的生活程序是正確的,希望各位來山參加這個夏令營,能夠對于這些道理有所體會。最後祝福大家,謝謝各位!(弟子依益記)

  

  

《先?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個問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