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

  时间:公元一九八一年四月三十日

  地点:淡江大学

  对象:学生(弟子依淳记)

  一.从时、地、人三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二.从社会、政治、宗教的进化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三.未来的社会──佛光普照的社会

  四.怎样实践人间净土的理想

  各位同学: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各位见面,以研究佛学的身份来讲述佛教的一些看法。

  我听说贵校非常进步,而且有远见、有智能,本学期更开各大学风气之先,设立叫“未来学”的新颖科目,这实在是值得喝彩的一件事。绝大部份的人,都喜欢眷恋过去,认为回忆要比现实甜蜜而美丽。事实上,人不但不能只活在回忆里,甚至也不能只活在现实里。我们应该放开我们的眼界,看看我们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人生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也是每个知识份子,每个有心人都应该共同热切关心的事。今天,我就以“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做个说明。

  一.从时、地、人三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佛教对于时间、空间、人间,乃至于人群关系,不但有许多看法,而且讲说得非常彻底、深妙。在时间上讲,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无量阿僧只劫,很长很长的时间;未来也有无量的阿僧只劫,很长很长的时间。在空间上,则讲到此世界、他世界、他方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我们常听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太阳系而已,佛教的世界观,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量无数的太阳系。佛教讲到人间,不但讲你我的关系,还讲到我与众生的关系。而关于众生,则又有无量无数之多。

  这里,我举一段梁潄溟先生的故事给各位听听。梁先生是位穿着长袍马挂讲“西洋文化”的先生,他与穿着西装讲“中国哲学”的胡适博士都是享誉北大的教授。据说,早年梁先生和几位同学一齐到北大参加入学考试,放榜后,几位同学全被录取,惟有梁先生没有考上。不过他没有灰心,反而发了个大愿──有一天我要到北大来教书。于是他隐居到一个佛教的寺院里发愤用功,研究佛学,没几年时间,他不仅深入佛法,世间学问更是大进。当时江西教育厅的某些要人,于偶然间发觉他的才识不凡,就在那年暑假,请他在教育厅举办的教育学会中公开讲学,题目是“东西文化哲学”。他除了讲演外,并每天在报纸上发表演说内容,因此,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北大校长立刻聘请他去执教。此时,昔日和他一同去考北大的同学,还在读四年级。

  抗日战争期间,他到四川省太虚大师所主持的“汉藏教理学院”讲演。他跟大家说:

  “你们佛教的同学都怪我梁某人,过去研究佛学,现在反而进入到儒家,好像对佛教不忠不义,但是我却为了六个字而离开佛教到儒家的,这六个字是──此时、此地、此人。佛教讲到时间,总是推到那么遥远,而我们此刻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佛教讲到空间,有西方世界、东方世界、他方世界,而此时的社会问题还没有解决;佛教讲到人间,有人、畜牲、饿鬼、地狱、天人、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那么多的众生,可是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觉得佛教的理论,过份夸大,我接受不了,容纳不下。儒家的理论比较切实际,重视现实,重视建设,重视此刻的人间。”

  梁潄溟先生讲完后,太虚大师当即提出了一个看法,说:

  “在时间上说,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却重视现在的福祉;在空间上说,佛教虽然讲他方世界、十方世界,但是,却重视现实问题;在人间上说,佛教虽然讲十法界无量无边众生,但是,却重在人类,以人为本。”这也就是我首先要向各位提出的佛教对时、地、人的看法。

  文化的发展,历史的演进,科学的一而再突破,证明了:“从过去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个人,进步到此时、此地、此人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朝着未来、他方世界、其它法界去迈进才行。”今天的科技发展、学术研究,不正把我们带向更空旷的未来吗?我们常常看一些老公公、老婆婆在拜拜时念念有词地祈求说:“我的未来……,我的未来……。”想想,连这些老人家都想到要未来,要来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来生和未来做个探讨呢?

  没有理想,谈何方向?谈何实现?没有未来,我们就没有目标,没有实现理想享受成功的喜悦。贵校开了“未来学”一科,不仅契合潮势的发展,也和佛教的精神相应,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从社会、政治、宗教的进化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其次,我再从社会、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演进情形,来和各位谈谈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从社会进化的程度来说,最早是游牧社会,然后再慢慢演进到农业社会,再由农业社会慢慢演进到工业社会,乃至今日的高度工业社会。由这一高度的工业社会再发展下去,未来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在,我对未来的社会绘下了一张蓝图──佛光普照的社会蓝图。有关此一社会的详细情形,我待会儿会讲到。

  接下来,我们再从政治方面的进化看未来。人类最早的政治是神权政治,一切委诸于天意、神旨。神权政治慢慢地演变,国君抬头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权至上的政治。君权政治经过长久的年代,人民意识逐渐抬高,纷纷要求参政权,于是君权时代又进化到今日的民权时代。那么,民权政治再发展下去,又将是怎样的政治呢?民权政治再发展下去,将成为生权政治的时代,一切众生都有参政权。现代许多著名的舆论和法律,也都惠及到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并且主张保护他们。譬如不可虐待动物,鸡鸭未杀前不可倒吊、綑绑,牛马不可令其操劳过度,稀少的动物不可滥杀,不可令其灭种,凡此种种,都已证明了人以外其它生物的生命权已获得逐渐的重视,未来将走到生权政治的时代。关于生权政治的详细情形,也将在下面讲述未来社会的蓝图时一并解说。

  接下来,我们再从宗教的进化情形看未来的世界。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宗教是“自然宗教”,当时民识未开,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各有神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闪电神、雨神、风神、河神等。即使到二十世纪的现代,在台湾还有不少的树神、石头公、石头神。早期的人们因为对自然界的不了解,而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此后,民智慢慢打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进化到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讲究忠义,非常伟大,值得人们效法、学习,所以大家就把关云长当神来拜;岳武穆(岳飞)忠贞可嘉,大家就把岳武穆当神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把郑成功当神拜;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所以人们又把妈祖当神来拜。这些英雄人物由于各有特殊的功积,所以大家建庙奉祀他们。这许多的英雄信仰、自然的崇拜,虽然维系了我们民族团结精神,不过对于一个真正宗教所给予人性的启发、人格的升华及对未来生命的研究探讨上来说,前述二者是不够的。所以未来宗教必然要发展到以真理为宗教的时代。

  什么叫做“真理的宗教”呢?所谓真理的宗教,不是对神奇产生的盲目信仰,更不是精神上的崇拜,而是对宗教本身的真理,有确切的认识了解,知道他的确能解脱我们的烦恼,知道他确实能解脱我们的生死、我们的问题。真理的宗教不但能解决我们过去的问题、现在的问题,甚至于未来的问题,所以真理的宗教是我们未来的需要。

  三.未来的社会──佛光普照的社会

  佛教理想的未来社会,就是前面提及的“佛光普照的社会”,所谓佛光普照的社会就是生权政治、真理宗教俱实现了的人间净土的社会。

  佛教讲的净土,不只是指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佛教的净土是可以实现在人间的,也可以实现在现代的,所以维摩诘经就特别开示我们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很髒乱、很黑暗、很动荡不安、很令人烦恼,但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设,这个世界就可以成为人间净土了,极乐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实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未来佛光普照下,人间净土的几个特色。

  (一)没有阶级斗争 众生一律平等

  佛光普照下,人间净土的第一个特色是没有阶级斗争,众生一律平等。古代的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的严格划分,彼此不共住、不通婚。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士、农、工、商的区分,连目前最民主的美国也有所谓的“人权问题”。古今中外的战争,有多少不是因为争阶级、争领导权而来的?形成阶级的原因很多,人间的财富可以定出阶级来,人的聪敏驽劣可以分出阶级来,道德品性的不同可以分出阶级来,甚至连畜牲也可以分出阶级来。阶级的划分,阶级的悬殊,自古就给人类带来了无比的烦恼、无比的动乱。而佛教就是主张彻底拔除阶级观念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当初舍弃太子之尊出家修道,主要就是不满意当时社会阶级的悬殊。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正觉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四姓出家同归释种,就是由这里来的。佛教不但主张人与人间的平等,更主张人与众生间的平等,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所以在佛教只有先知、后知,先觉、后觉的区别,这只是学有前后的学长和学弟之分罢了;而在学习的能力上、人格地位的尊严上,大家都是一样的。妙法莲华经中常提到一位名叫“常不轻”的菩萨,为什么这位菩萨叫“常不轻”呢?因为这位菩萨常把“汝等皆当作佛”挂在心里,他视一切众生平等,不轻视任何一众生。

  …

《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真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