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

  《星雲大師講演集》-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

  時間:公元一九八一年四月叁十日

  地點:淡江大學

  對象:學生(弟子依淳記)

  一.從時、地、人叁方面看佛教對未來的看法

  二.從社會、政治、宗教的進化方面看佛教對未來的看法

  叁.未來的社會──佛光普照的社會

  四.怎樣實踐人間淨土的理想

  各位同學:

  很榮幸,今天有機會在這裏和各位見面,以研究佛學的身份來講述佛教的一些看法。

  我聽說貴校非常進步,而且有遠見、有智能,本學期更開各大學風氣之先,設立叫“未來學”的新穎科目,這實在是值得喝彩的一件事。絕大部份的人,都喜歡眷戀過去,認爲回憶要比現實甜蜜而美麗。事實上,人不但不能只活在回憶裏,甚至也不能只活在現實裏。我們應該放開我們的眼界,看看我們未來的世界、未來的社會和未來的人生究竟是怎麼樣的?這也是每個知識份子,每個有心人都應該共同熱切關心的事。今天,我就以“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做個說明。

  一.從時、地、人叁方面看佛教對未來的看法 

  佛教對于時間、空間、人間,乃至于人群關系,不但有許多看法,而且講說得非常徹底、深妙。在時間上講,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有無量阿僧只劫,很長很長的時間;未來也有無量的阿僧只劫,很長很長的時間。在空間上,則講到此世界、他世界、他方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我們常聽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只不過是一個太陽系而已,佛教的世界觀,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有無量無數的太陽系。佛教講到人間,不但講你我的關系,還講到我與衆生的關系。而關于衆生,則又有無量無數之多。

  這裏,我舉一段梁潄溟先生的故事給各位聽聽。梁先生是位穿著長袍馬挂講“西洋文化”的先生,他與穿著西裝講“中國哲學”的胡適博士都是享譽北大的教授。據說,早年梁先生和幾位同學一齊到北大參加入學考試,放榜後,幾位同學全被錄取,惟有梁先生沒有考上。不過他沒有灰心,反而發了個大願──有一天我要到北大來教書。于是他隱居到一個佛教的寺院裏發憤用功,研究佛學,沒幾年時間,他不僅深入佛法,世間學問更是大進。當時江西教育廳的某些要人,于偶然間發覺他的才識不凡,就在那年暑假,請他在教育廳舉辦的教育學會中公開講學,題目是“東西文化哲學”。他除了講演外,並每天在報紙上發表演說內容,因此,震撼了當時的學術界,北大校長立刻聘請他去執教。此時,昔日和他一同去考北大的同學,還在讀四年級。

  抗日戰爭期間,他到四川省太虛大師所主持的“漢藏教理學院”講演。他跟大家說:

  “你們佛教的同學都怪我梁某人,過去研究佛學,現在反而進入到儒家,好像對佛教不忠不義,但是我卻爲了六個字而離開佛教到儒家的,這六個字是──此時、此地、此人。佛教講到時間,總是推到那麼遙遠,而我們此刻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佛教講到空間,有西方世界、東方世界、他方世界,而此時的社會問題還沒有解決;佛教講到人間,有人、畜牲、餓鬼、地獄、天人、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那麼多的衆生,可是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我覺得佛教的理論,過份誇大,我接受不了,容納不下。儒家的理論比較切實際,重視現實,重視建設,重視此刻的人間。”

  梁潄溟先生講完後,太虛大師當即提出了一個看法,說:

  “在時間上說,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在的福祉;在空間上說,佛教雖然講他方世界、十方世界,但是,卻重視現實問題;在人間上說,佛教雖然講十法界無量無邊衆生,但是,卻重在人類,以人爲本。”這也就是我首先要向各位提出的佛教對時、地、人的看法。

  文化的發展,曆史的演進,科學的一而再突破,證明了:“從過去那個時代、那個地方、那個人,進步到此時、此地、此人還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朝著未來、他方世界、其它法界去邁進才行。”今天的科技發展、學術研究,不正把我們帶向更空曠的未來嗎?我們常常看一些老公公、老婆婆在拜拜時念念有詞地祈求說:“我的未來……,我的未來……。”想想,連這些老人家都想到要未來,要來生,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對來生和未來做個探討呢?

  沒有理想,談何方向?談何實現?沒有未來,我們就沒有目標,沒有實現理想享受成功的喜悅。貴校開了“未來學”一科,不僅契合潮勢的發展,也和佛教的精神相應,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從社會、政治、宗教的進化方面看佛教對未來的看法 

  其次,我再從社會、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演進情形,來和各位談談佛教對未來的看法。

  從社會進化的程度來說,最早是遊牧社會,然後再慢慢演進到農業社會,再由農業社會慢慢演進到工業社會,乃至今日的高度工業社會。由這一高度的工業社會再發展下去,未來又將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現在,我對未來的社會繪下了一張藍圖──佛光普照的社會藍圖。有關此一社會的詳細情形,我待會兒會講到。

  接下來,我們再從政治方面的進化看未來。人類最早的政治是神權政治,一切委諸于天意、神旨。神權政治慢慢地演變,國君擡頭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權至上的政治。君權政治經過長久的年代,人民意識逐漸擡高,紛紛要求參政權,于是君權時代又進化到今日的民權時代。那麼,民權政治再發展下去,又將是怎樣的政治呢?民權政治再發展下去,將成爲生權政治的時代,一切衆生都有參政權。現代許多著名的輿論和法律,也都惠及到人類以外的其它動物,並且主張保護他們。譬如不可虐待動物,雞鴨未殺前不可倒吊、綑綁,牛馬不可令其操勞過度,稀少的動物不可濫殺,不可令其滅種,凡此種種,都已證明了人以外其它生物的生命權已獲得逐漸的重視,未來將走到生權政治的時代。關于生權政治的詳細情形,也將在下面講述未來社會的藍圖時一並解說。

  接下來,我們再從宗教的進化情形看未來的世界。自有人類曆史以來,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宗教是“自然宗教”,當時民識未開,對大自然不了解,並且充滿了神秘感和恐懼感,以爲大自然的一切現象各有神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謂的山神、雷神、閃電神、雨神、風神、河神等。即使到二十世紀的現代,在臺灣還有不少的樹神、石頭公、石頭神。早期的人們因爲對自然界的不了解,而産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此後,民智慢慢打開,英雄人物不斷出現,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進化到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關雲長講究忠義,非常偉大,值得人們效法、學習,所以大家就把關雲長當神來拜;嶽武穆(嶽飛)忠貞可嘉,大家就把嶽武穆當神來拜;鄭成功率領軍隊退守臺灣,並移來福建、廣東兩省的人民,大家就把鄭成功當神拜;媽祖林默娘,對漁民救苦救難,所以人們又把媽祖當神來拜。這些英雄人物由于各有特殊的功積,所以大家建廟奉祀他們。這許多的英雄信仰、自然的崇拜,雖然維系了我們民族團結精神,不過對于一個真正宗教所給予人性的啓發、人格的升華及對未來生命的研究探討上來說,前述二者是不夠的。所以未來宗教必然要發展到以真理爲宗教的時代。

  什麼叫做“真理的宗教”呢?所謂真理的宗教,不是對神奇産生的盲目信仰,更不是精神上的崇拜,而是對宗教本身的真理,有確切的認識了解,知道他的確能解脫我們的煩惱,知道他確實能解脫我們的生死、我們的問題。真理的宗教不但能解決我們過去的問題、現在的問題,甚至于未來的問題,所以真理的宗教是我們未來的需要。

  叁.未來的社會──佛光普照的社會

  佛教理想的未來社會,就是前面提及的“佛光普照的社會”,所謂佛光普照的社會就是生權政治、真理宗教俱實現了的人間淨土的社會。

  佛教講的淨土,不只是指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佛教的淨土是可以實現在人間的,也可以實現在現代的,所以維摩诘經就特別開示我們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很髒亂、很黑暗、很動蕩不安、很令人煩惱,但爲什麼會如此呢?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假如我們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設,這個世界就可以成爲人間淨土了,極樂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實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下面再讓我們來看看未來佛光普照下,人間淨土的幾個特色。

  (一)沒有階級鬥爭 衆生一律平等

  佛光普照下,人間淨土的第一個特色是沒有階級鬥爭,衆生一律平等。古代的印度有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的嚴格劃分,彼此不共住、不通婚。在古代的中國也有士、農、工、商的區分,連目前最民主的美國也有所謂的“人權問題”。古今中外的戰爭,有多少不是因爲爭階級、爭領導權而來的?形成階級的原因很多,人間的財富可以定出階級來,人的聰敏驽劣可以分出階級來,道德品性的不同可以分出階級來,甚至連畜牲也可以分出階級來。階級的劃分,階級的懸殊,自古就給人類帶來了無比的煩惱、無比的動亂。而佛教就是主張徹底拔除階級觀念的宗教。

  釋迦牟尼佛當初舍棄太子之尊出家修道,主要就是不滿意當時社會階級的懸殊。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正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四姓出家同歸釋種,就是由這裏來的。佛教不但主張人與人間的平等,更主張人與衆生間的平等,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所以在佛教只有先知、後知,先覺、後覺的區別,這只是學有前後的學長和學弟之分罷了;而在學習的能力上、人格地位的尊嚴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妙法蓮華經中常提到一位名叫“常不輕”的菩薩,爲什麼這位菩薩叫“常不輕”呢?因爲這位菩薩常把“汝等皆當作佛”挂在心裏,他視一切衆生平等,不輕視任何一衆生。

  …

《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真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