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谛

  《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的真谛

  

  時間:公元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二日

  地點:文化大學

  對象:教授、學生(弟子依淳記)

  壹.苦谛

  一.苦的原因  

  二.遠離痛苦的方法

  貳.集谛

  參.滅谛

  肆.道谛

  一.正見 

  二.正思惟 

  叁.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各位同學:

  很高興今天能有機會來向各位講說佛法。黑板上寫的題目是“佛教的真谛”,真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根本大法的意思。有時候我們說叁法印是佛教的真谛,十二因緣是佛教的真谛,空是佛教的真谛,四聖谛也是佛教的真谛。那麼佛教的真谛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叁法印、十二緣起、性空、四聖谛等,都是佛教的根本真理,都是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後,第一次在波羅奈斯的鹿野苑講說佛法,而其講法的內容就是“四聖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轉*輪。

  華岡學園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學府,今天我第一次來到貴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說法──四聖谛,作爲演講的題目,和各位結個善緣。

  在佛教裏,稱那些由于聽聞四聖谛、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的人爲聲聞乘。一般人的印象中,聲聞乘是自度自了的小乘人,因此有些人以爲小乘根器所修持的四聖谛,也是小乘法,不屑一顧,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其實四聖谛是佛陀所證悟,並且揭示于世人的真理,亦即是根本佛法。根據佛陀的教示,人生宇宙的實相,不外是苦、集、滅、道四種道理而已。這四聖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叁藏十二部,莫不由此開展出來,即使如華嚴等大乘經論,雖然敷揚大乘思想,但是仍特別設有“四谛品”,四聖谛實在是大小二乘共學、應學的基本法門。下面我先將四聖谛的大意,簡單地勾勒出來,再予以逐一的詳細說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四聖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審察、真實不虛的意思。苦谛就是以智能觀察出叁界是個充滿痛苦、缺乏快樂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徹悟到貪瞋癡等煩惱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滅谛是透過智能,證得清淨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尋找出離苦得樂的出世法門。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間因果,苦是集的結果,集是苦的原因。滅、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滅是道的結果,以正道滅除了痛苦;道是滅的原因,以修八正道的方法,解脫了煩惱。以下我將四聖谛依次說明如下:

  壹.苦谛 

  我個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樂,人人應該樂觀進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邊,終日愁眉苦臉,過著消沈頹廢的灰色生活。有人也許會奇怪地反問:人生既然要追求快樂,那麼佛教爲什麼還要談苦呢?

  佛教之所以講苦,其目的是爲了讓我們了解,這個世間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苦,知道了苦的實相,進一步去尋找滅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而如何滅除痛苦,獲得解脫,才是佛教講苦的最終目的。

  有人也許又會提出問題說:“我既不貪愛名利,也不戀眷愛情,我的人生充滿了快樂,怎麼佛教說人生是痛苦的呢?”根據佛教經典的說法,苦有叁苦、八苦、一百八苦,乃至無量無數的苦,歸納之不外身苦和心苦。生命終了時如風刀割刃般的風刀苦。有的人雖然對物質非常淡泊,能夠忍受冷熱、貧餓的痛苦;有的人對感情能夠超然,忍受得了愛別離、怨憎會的痛苦,但是每一個人都無法脫離生命結束時的五取蘊苦,因此人在一生之中,沒有不嘗受痛苦的,不管我們談不談苦,每一個人都會有痛苦的經驗,只是痛苦的對象不同罷了。假如我們能夠徹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遠離痛苦的淵薮,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形成痛苦的原因,究竟有那一些呢?

  一.苦的原因 

  (一)我與物的關系不調和

  苦的來源,第一個因素是我與物之間的關系不調和。譬如我們住的房子太窄小,而人口又多,擁擠不堪,不能稱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又譬如晚上睡覺時,所用的枕頭高度不合適,一夜無法安眠,精神不濟,難免心煩氣躁,痛苦不安。書桌的高低、燈光的照明不恰當,無法安心研讀,對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來說,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以上舉凡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可能使用到的物品,如果不能適合我們的心意,充分地取得協調,就會産生痛苦。

  除了身外之物的東西,會帶來種種的不便與痛苦之外,甚至常在我們身上的毛發、指甲等東西,如果不加以適當的修剪、洗濯,所産生的汙垢,也會帶給我們困擾,因此古人常拿毛發來比喻煩惱說:“白發叁千丈,離愁似個長。”又說:“頭發是叁千煩惱絲”。沒有生命的物,和我們的生活,其關系實在密切不可分。

  (二)我與人的關系不調和

  人我關系的不調和,是苦惱的最大因素。譬如自己喜愛的人,偏偏無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討厭的人,卻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有時由于個人的見解不同,辦事方法千差萬別,彼此引起沖突磨擦,産生痛苦。有時自己小心翼翼地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竊竊私語,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爲一定是在批評自己。由于人我關系的不能協調,因此雖然在一起共事,卻事事不稱心,處處不如意,影響了工作效率。人我關系的不協調,足以挫折一個人的雄心大志,而陷于萎縮頹喪的痛苦之中。因此人我關系的調和,是我們立身處世,非常重要的功課。

  (叁)我與身的關系不調和

  有人說:“健康是第一財富”。假如沒有健康的身體,縱然擁有天下的財寶、曠世的才華,也無法發揮其功用。而身體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現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壯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麗的容貌,也有蒼老的時候。年輕的時候,雖然可以逞強稱雄,但是隨著歲月的消逝,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器官也跟著退化,眼睛老花了,機能衰退了,動作遲鈍,不複當年的生龍活虎、叱吒風雲。一個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們纏綿病榻數日;一顆小小的蛀牙,就夠我們整夜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由于我與身體的關系不能調和,種種的苦惱也接踵而至。

  (四)我與心的關系不調和

  心具有主宰意,如一國之君操縱著一切。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的心如野馬脫缰,到處奔竄,不接受我們意志的自由安排。譬如當我們的心中生起貪瞋癡等煩惱時,雖然努力加以排遣,卻才下心頭,又上眉頭,那麼的力不從心,又譬如心中充滿種種的欲望,雖然極力加以克製,卻又事與願違,不能隨心所欲。這種由于我與心的不調和而産生的痛苦,實際上並不亞于身體不調和所帶給我們的苦痛。身體的病苦,依靠高明的醫藥,痊愈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時連華陀也束手無策。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埋怨別人說:“你又不聽我的話了。”其實最不聽從我們的話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無法不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煩惱。自己的心實在是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敵人,我們和心如果處于敵對的關系,每日幹戈不斷,痛苦交迫是必然的。

  (五)我與欲的關系不調和

  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慾和惡慾之別。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聖希賢、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創一番的事業,服務鄉梓社會,造福人群國家,所謂立功、立德、立言等叁不朽,佛教稱這些向上求進的欲望爲善法欲。另外如貪圖物質的享受,觊觎官運的顯赫,眷戀愛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稱這些可能使我們墮落的欲望爲惡法欲。善法欲如果調禦不當,會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負擔,産生很多的痛苦。更何況惡法欲,如果無法善加駕馭,和我們的心保持良好的關系,其所帶來的痛苦,更是不堪負荷。培養超然于物欲的見識,是我們創業的基本要素。

  (六)我與見的關系不調和

  見,指的是思想、見解。物質上的匮乏、欠缺,還能夠忍受,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獨,古來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獨地彳于于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陳子昂乃有“獨怆然而淚下”之悲歎,而釋尊方有入涅槃之念。而令我們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見。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些邪見外道,主張修持種種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間,或者在火邊燒烤、或者在水裏浸泡,有的人絕食不飲,有的人裸形不穿,極盡能事使身體受苦,企圖借著苦行以獲得解脫。但是由于這些外道的思想不純正、見解欠適當,徒然使身體受到折磨,增加許多無謂的痛苦。邪知邪見是陷我們于痛苦之中,障礙我們追求真理的最大絆腳石。

  (七)我與自然的關系不調和

  從人類文化史來看,人類最初的活動,就是和自然的一連串戰爭記錄。自古以來,自然界帶給我們的痛苦,真是不勝枚舉。拿近的例子來說,譬如貴校文化大學每到臺風季節,由于陽明山上地勢高,受風面大,因此門窗都要裝上硬厚的防風板,以防止風災。風患是解決了,但是也因此遮蔽了光線,看書時難免産生視線不足的苦感,並且門窗雖然關得很緊密,但是刺骨的冷風,仍然如利箭一般咻咻地從細縫中鑽進來,擾亂讀書的情緒,令人難過。而這種難過煩躁,還是有限的痛苦,強烈的臺風帶給人類的災害,遠勝于此,財産的損失,人命的傷亡,住在寶島的大家,想必都深受其害。

  除了風災之外,地震、水災等等,也會帶給我們嚴重的災害,譬如水量過多,泛濫成災,平夷變成汪洋,無處安身;反之水量太少,幹旱成災,大地龜裂,無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前不久,南部地方開始恐慌起來,如果再不下雨,恐怕無法下種。自然界的不調和,所帶給我們的苦惱,是顯著且直接的。

  苦,不管是來自于物、自然等外在因素,或者是心、見等內在因素,歸究其根本來源,皆緣由于我執、我見。老子說:“我有大患,爲吾我身。”根據佛教的說法,一切痛苦的來源,…

《佛教的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中印文化的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