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谛▪P4

  ..續本文上一頁曾經慨歎當時的國勢說:“一個國家如果希望富強,除非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否則,只有自取滅亡。”如果每個人把金錢、生死看得比國家重要,看到錢財就想貪取,遇到危難就畏懼,沒有犧牲的精神,國家自然不能生存了。我們佛教徒要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有了出世的思想,對世間的名利,就不會生起貪著的心,一切的成就回報給社會大衆,不必由我享受,只要對大衆有利的事,即使肝腦塗地也樂意從事。

  一般人以爲佛教什麼都不要,不要老婆、不要家財,其實佛教不是什麼都不要,佛教更講求要。只是佛教要的內容不同,要的方法不一樣。佛教要的是衆生的幸福,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佛教要的方法是“以不要而要。”的無著心。我常說,我們要以無爲有,以空爲有,把“有”建立在“空”、“無”的上面,因爲不能“空”就不能有,不能“無”就不能有。“有”爲有限、有量、有數;而“無”才無限、無量、無邊。在我們的人生有兩個世界,前面是窄小的“有的世界”,而芸芸衆生無知,往往爲了爭“有的世界”,爭得頭破血流,而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廣闊的回頭世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這個更超脫、更廣大的回頭世界。這個回頭的世界要滅絕吾人的私欲私情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在滅絕的“無的世界”裏,生死滅絕、欲望泯除,一切的對待、差別、虛妄都蕩然無存,這是一個完全解脫、完全自在,放曠逍遙、灑脫無礙的人生境界,是我們學佛的人,所應該努力追求的。

  那麼,這個解脫的境界,什麼時候才能夠完成呢?是否要等到我們的肉體死亡了,生命滅絕了,才能到達的呢?不是的。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豁然開悟的那一刹那,就證得了這種絕對的寂滅的涅槃境界,因此只要我們勇猛精進,我們也能和佛陀一樣體證這種光風霁月的覺悟世界。

  覺悟者的境界又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凡人看悟道的人,總覺得怪裏怪氣、異乎尋常。在禅宗的語錄裏,描寫禅師們悟道時各種不同的形態,有的瘋狂似地哈哈大笑;有的徒弟打師父,師父不但不介意反而呵呵笑著表示贊許;有的師徒打著玩。這些奇異的行徑,看起來悖乎常情,但是對證道者而言,其中有無限的禅機,有無盡的禅悅。因此證道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凡情加以臆度的。佛陀悟道的時候,坐在菩提樹下,整整二十一天都沒有起座,享受著覺悟世界那難以言喻的甚深快樂,計劃著未來傳法利生的工作。悟道世界的法樂,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

  傅大士有一首十分富有禅意的詩偈說: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詩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了解、從常識上來判斷,一定會覺得充滿矛盾,不盡情理。既然是空手,怎麼還握著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還騎著水牛呢?人走到橋上一看,明明是橋下的水在潺潺地流著,怎麼說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首詩是禅師們證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對真實的世界另有一番真實的認識。證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時間、空間、滅絕對待差別,而達到心物一如、表裏如一、法境一體的涅槃寂靜世界。如何截斷紛妄奔竄的衆流,趨入佛法的大海,是我們刻不容緩的急務。

  肆.道谛 

  絕滅的覺悟世界既然如此的殊勝,那麼如何才能到達呢?想進趨絕滅的世界,就必須依照四聖谛的“道谛”來修持。那麼道又是什麼呢?道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叁無漏學、五戒、十善、七菩提、八聖道、叁十七品道、六波羅蜜等等,都是道。道的內容包羅萬象,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解說得完的,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我僅舉八聖道和各位說明。

  八聖道又稱八正道,意思就是到達滅谛的八種正確方法。我幼小出家,在佛學院經常聽到師長們講解八正道,離開佛學院,我自己也講說八正道,可以說四十多年來在生活上,我一直都不曾離開八正道,但是過去我對八正道的了解僅止于名相而已,直到最近才更加心領神會,透徹地體會其中的深意。

  什麼叫做八正道呢?所謂八正道即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進趨聖人之境的修行方法。八正道從表面文字上來看,似乎很容易了解,但是要進一步徹底明了它的意義,就不是那麼簡單了。譬如八正道之一的正見,它除了是正確的見解、信仰的意思之外,更包含四層的意義:第一、正見有善有惡;第二、正見有業有報;第叁、正見有聖有凡;第四、正見有前生有後世。下面我僅概略地將八正道的內容介紹給各位。

  一、正見 

  什麼叫做“正見”?遭遇任何的不平,任何的困難,也不改變對真理的信仰,就叫做正見。世間上的知識有善、有惡,有時候不可靠,會欺騙我們,我們看看“癡”字的結構,“知”字上頭加個“病”,害了病的知識就是癡。有的人聰明絕頂,做起惡事,更加深重,如希特勒、秦始皇等,因此具有淵博的知識,並不一定和人格成正比,知識如利刃,運用不當,反而如虎添翼,傷人更多、更深。如何把知識轉化爲智能、正見,才是最重要。

  要將知識化導爲正知正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理和照相一樣,必須把光圈、距離、速度都調整得恰到好處,才能照出清晰美麗的畫面。有了正見才能如實地看清楚人生宇宙的真相;缺乏正見而看世間的話,如同霧裏觀花、盲人摸象,會産生嚴重的差錯。

  佛教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依每個人根性的不同,而開演出種種的法門。而衆生隨著自己的智能,對佛法應該培養相當于自己根性的了解,比方說凡夫衆生要養成正見;一乘根人要懂得因緣的道理;大乘菩薩要體悟空慧;而佛即證得般若的覺者。從正見、因緣、空、般若的一系統修道過程,好比世間上從小學、中學、大學,進而研究所一樣,循序以進完成學業。我們學習小學的佛法,首先要培養正知正見,然後進階至中學,觀察十二因緣的道理;中學畢業了,更上一層樓,到大學裏觀照空慧;等到大學的學業完成了,最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到研究所去修習般若波羅蜜。這是一個非常有層次的學道位,至于到達什麼階段,就看每個人對自己期許多高而定了。從另一方面來看,即使修習至佛的般若,也要經過正見的階段,因此正見是入道的要門,難怪佛陀演說八正道時,首先提綱挈領,揭櫫建立正見的道理,培養正知正見是我們學佛的第一要目。

  二、正思惟

  所謂正思惟就是正確的意志、決意、思索,也就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的意思。貪、瞋、癡叁毒,經常羁絆著我們,使我們無法邁向求道的路;貪、瞋、癡叁毒,時刻盤據在我們的心靈,汙染了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想遠離這叁種毒害,並不是簡單的事,必須付出堅韌的力量,使我們的思惟時時和正法相應;才能去除叁毒,趨入佛道。

  叁、正語 

  所謂正語就是善良的口業,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說話不當,不但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因此肅口正語實在是很重要的啊!

  四、正業 

  所謂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身業,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除了消極不做惡業之外,還要積極地去實踐慈悲喜舍等善行。

  五、正命 

  正命是指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方式,譬如現在開設賭場、酒家、販賣殺生用的釣魚具、獵槍等商店,屠宰場等行業,都不是正命。平常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也是正命,譬如適當的睡眠、飲食、運動、休息、工作,不但能增進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滿、社會安定的因素。

  六、正精進 

  正精進即勇猛實踐“四正勤”。所謂四正勤就是:(一)未生的惡要設法不使它萌芽;(二)已生的惡要徹底斷除;(叁)未生的善要努力助長;(四)已生的善要保持不滅,並且使它更興盛。

  七、正念 

  正念就是要把心念安住于“四念住”之上。所謂四念住即:(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把心時時放在無常、苦、無我之上,對世間的锱铢小利就不會貪戀,而能夠勇猛向道。

  八、正定 

  所謂正定就是修得四禅定的境界,真正的意思,是以禅定來集中我們的意志,統一我們的精神,以收攝我們散亂的身心,而培養完美的人格。

  我們如果具備了這八種入道法要,彷佛登山有了齊全的准備,就可以一階一階順利地攀登佛法的高峰。

  以上我們很簡單地把四聖谛做了概括性的介紹,四聖谛好比治病的過程:一個人生病了,痛苦呻吟,這就是集谛。知道病因之後,對症下藥,提出種種的醫療方法,如打針、手術、運動、飲食治療等,這就是道谛。我們身體的疾病要治療,我們心理的病毒,也要依靠佛法的藥方來醫治。從治病的原理來看四聖谛,實在非常合乎科學精神,充分顯示出佛教的合理性。

  佛陀證道之後,即以五比丘爲對象,展開弘法的工作。在初轉*輪之中,佛陀曾經叁度演說四聖谛的妙義,此即稱爲叁轉;第一次爲“示相轉”,就是將四聖谛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爲“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爲“勸修轉”,就是勸誘弟子修持四聖谛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爲“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叁次爲“自證轉”,告訴弟子佛陀本身已經證得四聖谛,勉勵衆生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和佛陀一樣證悟四聖谛。其內容爲“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從佛陀一再說明四聖谛的情形來看,可知四聖谛之重要性;從佛陀諄諄善誘教導弟子的苦心裏,我們深深地感覺到,佛陀實在是一位最善于教學;最偉大的教育家。

  四聖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二千多年來更有深廣的推衍,其內容之精深、廣大,不是短短數十分鍾所能道盡的,希望各位將來有緣的話,能夠做更深一層的研究。謝謝大家!

  

  

《佛教的真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印文化的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