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真谛▪P3

  ..续本文上一页免不受。俗话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业报之前,不论身份、性别、尊卑、贫富,也是人人平等,必然受报。业报,纵然是夫妻、父子、师弟、朋友,谁也无法代替,一切皆自己要去承受。业报将我们行为的后果,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其精确度,甚至今日的电子计算机、电脑,也望尘莫及。假如人人都有因果业报的观念,则道德意识一定会提高,社会的犯罪行为自然减少,建立一个乐利祥和的社会,乃指日可待,因此业报说,对于净化当今社会污浊的人心,提高伦理道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人或许又会反问说:“你说自业自受,必有果报,可是某人做尽坏事,老天爷却不惩罚他,反而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而某人专做好事,可是佛菩萨并没有保佑他遭遇到不测。像这种情形,因果报应究竟在那里呀!”其实这正是因果业报。为什么呢?因果业报,好比栽种植物,有的植物是一年就枝叶茂密,有的二年了才抽出新芽,甚至有些多年生的,几年了,也看不到一点绿意。又好比种植谷物,有的春天播种,秋天就收到累累的果实;有的今年撒下种子,到了明年才能收成,甚至要孕育好多年,才会结果。业报也是一样,有的今世马上受报,有的来世,甚至经过许多世以后才受报。业报只有迟速之别,而不能否定因果业报的真实存在。因此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愁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果报应是绝对公正不阿的,只是时间上有快慢而已,这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

  一些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也许会反驳说:“哼!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二十世纪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还在迷信因果。”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相信因果业报是迷信吗?其实善恶因果的业报,才是最科学、最文明,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奥妙的因果律之中,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因果。譬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饭的结果,肚子饱了,就不再饥饿;我们疲倦了,需要休息,经过一番的养精蓄锐,终于恢复了疲劳,活力充沛。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知、情、意的心灵活动等,哪里一样能脱离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如果想追求幸福的人生,就要播种善因、好种,才能尝到甜美的佳果。

  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可以用接枝的科学方法,把芒果和香蕉交配成新品种,这种情形,用因果又如何解释呢?”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的是芒果和香蕉的混合种,长出来的,当然是既不像芒果也不像香蕉的新品种。这个新品种,是合二者的因,所产生的新果,仍然不违背因果律。

  前不久,英国医学界完成“试管婴儿”的新尝试,引起全世界的震撼。试管婴儿虽然不在母亲体内受胎,但是仍然需要父精母血,再加上科学的培养,才能成长,这一切是因缘和合,仍然不离因果关系。假如试管不放入可以成长为人的精血,再进步的科学,也无法制造人来。如果试管本身能生出婴儿来,叫试管自己生,不就了事吗?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试管中没有因,绝对产生不了果。“试管婴儿”的试验,只不过是生产方法的不同罢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因果律,种下了恶业,必然要受到恶报。恶业的集聚,虽然带给我们苦难的人生,但是恶业是可以了尽的,给予我们无限的光明和希望。什么道理呢?好比一个人到处借贷、负债累累,但是只要有一天把债务还清了,就能无债一身轻;一个穷凶极恶,罪业滔天的人,只要有一天应受的业报受尽了,必能还我自由无罪之身。一个恶业盈贯的人,犹如触犯法网的人,经过法律的制裁,在牢狱里受完刑罚之后,就可以重获自由,再见光明一样。业报也有偿还的一天,等到业报偿还完了的时候,人生依然是一片美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佛法说:“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只要我们不继续制造恶业,并且广植善业,有一天一定能够免除痛苦的折磨,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自然能离苦得乐,因此业报说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一切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意味。我们如果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是吾人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参.灭谛 

  解释过了苦和集的世间因果,下面再和各位谈谈出世间的因果──灭和道。

  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什么?不知各位将如何作答?如果各位问我的话,我的答案,一定会让你们感到惊怕。为什么呢?我以为信仰佛教,就是为了追求“灭”。

  一提到“灭”,马上令人联想到消灭、灭除、空无;而感到惧怕。佛法往往因为翻译字义的使用关系,适得其反,使人误解了佛法的真意,而无法接受,因此阻碍佛法的推广。譬如四圣谛的“灭”谛,并不是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消灭、灭除的意思。灭的真意是去除虚妄分别的烦恼,而显出真实一如的自性的意思。因此灭不仅仅消极地带有破坏性,并且积极地具有创造性、建设性。

  所谓灭是指灭尽了贪、瞋、痴烦恼的理想境界。渴爱的欲火熄灭了,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才能显现出来。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和灭相同,也是要空去我们的无明贪爱,以显发般若智能。讲到空,有人可能会反应说:“佛教说空,天地也空无了,人我也泯灭了,空把人陷入虚无飘渺的世界之中,空把人炸得粉身碎骨,荡然无存,空实在太可怕了!”

  其实佛教的空,并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断灭空,空之中涵蕴无限的有,不空则没有,空了才能有。平时我们观念中的有是妄有、假有,佛教的空,才是真有、妙有。为什么明明是空的却变成不空,灭的变成不灭的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今天各位举办演讲,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在哪里里举行?”,如果没有空间,演讲就无法举办。平常我们要把一件事办得好,必须考虑五个项目:人、事、时、地、物。其中的地就是空间的意思,空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事实上空间和我们的生活,如唇齿相依般,关系非常密切。譬如各位的衣袋有空间,因此可以装纳东西;钱包是空的,所以能够储放金钱。甚至大家的鼻子是空的、耳朵是空的、口腔是空的、肠胃是空的,乃至全身的毛细孔是空的,才能吸收空气、摄取养份,进行新陈代谢的作用,以维系生命。假如把这些空间都堵塞起来,人类片刻也无法生存下去。因此空才能存在,空才能生有。譬如华冈这个地方,假如没有一片空旷的土地,巍峨堂皇的学园将要建筑于哪里里呢?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因此“灭”、“空”不是没有,灭了虚妄、空去不实,真实的妙有才能显现。儒家的荀子主张心性的修养工夫,要做到三个步骤:“虚、壹、静”。平时我们说做人要虚心,才能有进步。所谓虚心,就是心要保持适当的空间,不刚愎自用、不恃才傲物,心有了空间,自然容易吸收新知,接纳别人的意见,进步是不待言的。

  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己意如虚空。”我们每个人都看过虚空,但是谁能够把虚空的样子和形状,明确地说出来呢?虚空的形状究竟是长的?是方的?还是圆的呢?虚空遍一切处,无所不在,虚空投射在一个茶杯里,这个虚空就是圆的;虚空呈现在长方形的盒子中,虚空就是长方形,因为虚空无相,因此无所不相。虚空是超越有无对待,无所不有的究竟常道。我们如果能把心扩大得如虚空一样无穷无限,我们就能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了。

  所谓成佛,就是证悟了般若真空的实相,证悟了涅槃寂灭的真理。寂灭主要是指生死的灭绝,轮回的断除。人由于有生死轮回,因此辗转于痛苦的长夜;唯有将生死轮回灭绝了,才能不生不死,获得究竟常乐。而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有欲望;因此我们想免除痛苦的折磨,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灭绝世俗的欲望。

  各位听说佛教要人灭除欲望,心里也许感到很害怕,害怕世俗的欲望灭除了,就不能结婚生子、升官发财,享受人间的欢乐,这是多余的忧虑。佛教是追求幸福的宗教,并不排斥正当的追求,佛教所否定的是对物慾的贪着无餍。其实你们各位一样可以男婚女嫁、经商从政,过着一般的生活。在佛教里有一位有名的维摩诘菩萨,他虽有美眷田园,财富敌国,但是却一点也不被物欲所驾驭,经上形容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居士是真正做到了“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

  有人说佛教排斥感情,其实佛教是最注重感情的宗教。佛教所要去除的是私情私欲,而将私情升华为慈悲;将私欲净化为智能。佛教所提倡的感情是奉献而不是占有,布施而不是贪求的慈悲;佛教所主张的爱情是爱所有一切的众生,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对象。菩萨济度众生的悲行,正是这种感情的最高尚表现。有了慈悲和智能的感情,就不会产生毛病。有的人一生追求甜密的爱情,爱情固然也会带来快乐,但是爱情也是痛苦的来源。我们打开报纸,每日的凶杀案层出不穷,考察其原因,不外是爱情和金钱,没有智能和慈悲的爱情是危险的陷阱。

  大家也许会认为人生的快乐不外是拥有爱情和金钱,佛教既要人去除感情,又要人不贪爱金钱,信仰佛教还有什么快乐呢?其实佛教并不是不要金钱,我们也不主张“黄金是毒蛇”,贫穷固然不是罪恶,富贵也无须厌弃。大乘菩萨认为金钱愈多愈好,地位愈高愈好,只要不助长贪心,有利于佛法的弘扬,金钱地位何尝不是弘道的工具呢?譬如你们求学研究要资粮,成就事业要资本,没有资粮、资本的运用,什么事也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不善使用金钱的人来说,金钱有时候是令人毙命的毒蛇,但是对于一个运用灵巧的人而言,金钱随心所欲,能够完成许多的事业,因此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运用是否得法,拥有金钱的人是否有“提得起、放得下”的认识。

  宋朝的岳飞…

《佛教的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印文化的关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