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真谛▪P2

  ..续本文上一页在于有五蕴和合的假我。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而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上,以为由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远不灭的,将它执着为真实的自己,产生种种的贪爱,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般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呢?无我就能空去五蕴,五蕴空了之后,痛苦自然灭除。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我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来说明。

  欧美各国,盛行踢足球的运动,每次比赛,皆有十万以上的人观览,蔚为风气。有一位先生,一边抽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不小心中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嗳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着激烈的比赛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这是什么心理呢?这是“无我”的境地,“我”已经全神投注在“球”的上面,此时此刻,看球比挂心衣服更要紧,因此衣服被烧破了,也不计较争吵。

  彼此说完话,又继续看比赛,抽烟的人马上被精彩、紧张的比赛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烟灰又烧到前面一位小姐的头发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着秀发,娇呼了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迭的地道歉:“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发。”小姐不假思索地脱口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地看起球来了。

  为了看球,头发烧了都不介意,甚至回去再一个也不计较。如果不是看球看得着迷了,不要说衣服被烧了,头发被烧了,只要烟灰不小心掉在我们的身上,一定要和对方理论到底,甚至闹到派出所。但是当观看球赛入迷时,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球赛,球赛的胜负重要,“我”遭受到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像这样,一场小小的球赛,就能够牵引我们的注意力,浑然忘我,而不知道灼伤的痛苦。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必定能远离一切的痛苦。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因此佛教要一再强调这个事实,并且进一步找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现在一切的学术、经济、医药、政治,不断的改进精益求精,无非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人类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一般社会上的济苦助贫,解衣推食,只能方便地解救一时的困苦,不能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而佛教不但要除去眼前的灾厄,更重要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本源。金刚经上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彻底地解决人生问题,不但要断除今世的烦恼,并且要超脱无尽期的生死轮回,证悟到无余涅槃的境界,把一切的痛苦根源,彻底地连根拔除。因此佛教说苦,不是消极的知苦,沈溺于痛苦之中,而是积极的去苦,超越痛苦的桎梏的束缚。

  

  二.远离痛苦的方法 

  (一)充实自我的力量

  有人或许会说:“我不信仰佛教,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你虽然信仰佛教,也一样要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信仰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错,信仰佛教也难免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那么信仰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信仰的价值,乃在于面对痛苦的时候,有更大的力量去克服,面对死亡的时候,能更洒脱地去接受。

  佛教里的大阿罗汉,为了求证自性,不少人在山林水边,甚至在塚间修行;孔门的圣贤,远离尘嚣,接受清苦淡泊的物质煎熬,别人不堪其受苦,但他们却如鱼得水,一点也不以为苦。为什么大修行者们面对着一堆的白骨,毫不厌惧,依然勤奋精进呢?为什么大圣贤们衣食菲薄,穷居陋巷,而仍然怡然自得呢?因为他们对自己树立的高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一股强大的信仰力量,因此面对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时,能够坚忍地去克服,丝毫也不觉得痛苦。我们翻阅历史,古来有一些慷慨激昂、从容就义的英雄豪杰,为维护正义而奋斗牺牲,为实践理想而奔走忙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因此即使杀生成仁、肝脑涂地,也不以为苦。

  对宗教信仰有真正的认识,会增加自己的力量,即使遭遇到什么苦难,也会逆来顺受、甘之如饴。譬如一般的人,神佛不分,见到佛像或神像,总是祈祷说:“佛祖啊!神明啊!请您保佑我生儿生女;保佑我富贵荣华;保佑我家庭平安;保佑我一切如意……”天下的好事都想要,这种信仰,是藉着神佛的力量来助长贪心,一旦所求不能获得满意的时候,就落入失望的深渊,甚至怨天尤人,毁谤起宗教来。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信仰,当然毫无力量可言了。

  我自从出家以来,每天膜拜佛菩萨的时候,也有所祈求,不过我的祈求是这样的:“慈悲的佛陀!请把众生的一切苦难都让我来承担,使您的弟子考验自己对众生的悲愿有多深;对您的信心有多强;让您的弟子了解自己担负责任的力量,究竟有多少?”正信的佛教徒,不应该向佛菩萨作无理的要求,而应该效法佛菩萨,奉献给众生。如果每一个人在信仰上都有这种施舍而不贪求的认识,自然能增加无比的力量,人情任他冷暖,世事任他炎凉,即使灾难苦痛交相煎迫,也能泰然处之,不以为苦了。因此虽然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我个人却认为人生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苦虽然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体会快乐的意义。辛勤耕耘之后的果实,特别的香甜甘美。建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坚定的信力,是我们超脱痛苦的要键。

  (二)灭除痛苦的根源

  培养坚定的信仰力,固然可以超脱痛苦的束缚,但是灭除生死的根本痛苦,才是我们修道者最主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意志上、调识上、思想上以为不苦,就足以自慰了。因为生活上的枝叶烦恼,虽然克制了,但是生老病死,如果不能完全解脱,根本的五取蕴苦还是存在的。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应该灭除痛苦的根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所谓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我执、我爱、我见。由于“我”的观念,因此要索求好物,以满足我的需要,而有我贪;不顺我心,生起瞋恚,乃有我瞋;坚持己见,不明事理,故生我痴。因为有“我”的关系,贪瞋痴等烦恼,如影随形般地困扰着我们。如何才能灭除根本的痛苦呢?修持“诸法无我”的法门,则能灭除根本的痛苦。但是“无我”,不是要大家去自杀,毁灭掉自己的生命,佛教不是如此可怕的宗教。佛法不是完全否定人生的价值,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所谓“无我”是去除我执、我爱、我欲,而不是消灭一切,抛弃一切的意思。即使自杀殒命了,死的只是虚假的肉体,“我”仍然是死不了的。事实上佛教的“无我”,是般若义、是因缘义、是大悲义、是真空义,乃是由否定世俗的我执我见,而来肯定第一义谛的真理,因为灭除了贪瞋自私的小我,才能显现出常乐我净的真我。证悟真我的圣者,并不远离人间,依然喝茶、吃饭,做人、处事,过着常人的生活;而只是在生活里、精神上,没有污染,而获得了清净;抛弃虚妄,而证悟了真实;远离无常,而体验了永恒。

  我们所执着的我,如蜉蝣寄世,只有数十年的岁月,是虚幻暂时,瞬息即变的。真实的我是超越时空、对待、与法性相应、虚空相等,真实的我是绝诸烦恼,清净无染的法身真如。如何把小我扩大,体证永恒的生命,是离苦得乐的要道,也是吾人不容懈怠的急务。

  贰.集谛 

  集是形成痛苦的原因,我们由于无明、渴爱的驱使,而造下种种的恶业,然后依照业报而招感种种的苦果。集的内容是“业”,即“业”的集合的意思。所谓“业”指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一切行为。我们做了某一种行为,一定会接受此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此“业”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积聚在一起。业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业,所谓善业、恶业,我们想尝苦果或者乐果,就看我们到底种下什么业而决定。

  “因果业报”的思想,是普遍于印度一般哲学思想界上的特殊教义,也是佛教思想史,一种很伟大的教示。因为“业”的作用,可以开创我们人生光明的前途,给予我们无穷的希望。也许有人会奇怪的反问:“刚才你不是说业是聚集、是痛苦,是障碍吗?怎么又说业是光明、是希望?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各位能够真正了解业的作用和教义,就不会怀疑我的话了。

  业的真正意思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让哲学家们、宗教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对于宇宙人生的起源,乃有元素说、偶然律、尊佑说等种种学说产生。譬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将世界的形成,归诸于上帝的创造;印度的婆罗门教,则主张一切由梵天演变而来,企图找出第一因,建立神力主宰一切的他说。而佛教强调为人类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决定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甚至上帝、梵天,也无法脱离因果业报。佛教所说的业报,是自力创造,而不是神力决定。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前途的光明或黑暗,不是神赐给我们,而是决定于我们自身努力了多少?好的果报,是我们自己做了善事,种下善缘而获得的;坏的果报,也是我们自己做了坏事,种了恶缘而招致的。别人无法赐富或降祸给我们。行善、为恶,完全是自己的造作,别人无法操纵我们,由此可见佛教是非常尊重自由意识,讲求自业自受──自律的宗教。

  胡适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业就像种子一样,我们希望有怎么样的收成,就必须播种怎么样的种子;我们造下什么样的业,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业是果报是机会均等、丝毫不爽的。业报绝不会因为你地位显耀、权势巨大而可以苟…

《佛教的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印文化的关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