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谛▪P3

  ..續本文上一頁免不受。俗話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業報之前,不論身份、性別、尊卑、貧富,也是人人平等,必然受報。業報,縱然是夫妻、父子、師弟、朋友,誰也無法代替,一切皆自己要去承受。業報將我們行爲的後果,清清楚楚地記載下來,其精確度,甚至今日的電子計算機、電腦,也望塵莫及。假如人人都有因果業報的觀念,則道德意識一定會提高,社會的犯罪行爲自然減少,建立一個樂利祥和的社會,乃指日可待,因此業報說,對于淨化當今社會汙濁的人心,提高倫理道德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人或許又會反問說:“你說自業自受,必有果報,可是某人做盡壞事,老天爺卻不懲罰他,反而讓他享受榮華富貴;而某人專做好事,可是佛菩薩並沒有保佑他遭遇到不測。像這種情形,因果報應究竟在那裏呀!”其實這正是因果業報。爲什麼呢?因果業報,好比栽種植物,有的植物是一年就枝葉茂密,有的二年了才抽出新芽,甚至有些多年生的,幾年了,也看不到一點綠意。又好比種植谷物,有的春天播種,秋天就收到累累的果實;有的今年撒下種子,到了明年才能收成,甚至要孕育好多年,才會結果。業報也是一樣,有的今世馬上受報,有的來世,甚至經過許多世以後才受報。業報只有遲速之別,而不能否定因果業報的真實存在。因此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愁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因果報應是絕對公正不阿的,只是時間上有快慢而已,這就是叁世因果的道理。

  一些受過現代教育洗禮的人,也許會反駁說:“哼!現在是什麼時代了,二十世紀科學文明昌盛的今天,還在迷信因果。”二十世紀的科學時代,相信因果業報是迷信嗎?其實善惡因果的業報,才是最科學、最文明,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奧妙的因果律之中,我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因果。譬如肚子餓了要吃飯,吃飯的結果,肚子飽了,就不再饑餓;我們疲倦了,需要休息,經過一番的養精蓄銳,終于恢複了疲勞,活力充沛。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乃至知、情、意的心靈活動等,哪裏一樣能脫離因果關系?因此我們如果想追求幸福的人生,就要播種善因、好種,才能嘗到甜美的佳果。

  有人曾經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現在的農産品,可以用接枝的科學方法,把芒果和香蕉交配成新品種,這種情形,用因果又如何解釋呢?”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種的是芒果和香蕉的混合種,長出來的,當然是既不像芒果也不像香蕉的新品種。這個新品種,是合二者的因,所産生的新果,仍然不違背因果律。

  前不久,英國醫學界完成“試管嬰兒”的新嘗試,引起全世界的震撼。試管嬰兒雖然不在母親體內受胎,但是仍然需要父精母血,再加上科學的培養,才能成長,這一切是因緣和合,仍然不離因果關系。假如試管不放入可以成長爲人的精血,再進步的科學,也無法製造人來。如果試管本身能生出嬰兒來,叫試管自己生,不就了事嗎?但是事實並不如此,試管中沒有因,絕對産生不了果。“試管嬰兒”的試驗,只不過是生産方法的不同罷了!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脫離因果律,種下了惡業,必然要受到惡報。惡業的集聚,雖然帶給我們苦難的人生,但是惡業是可以了盡的,給予我們無限的光明和希望。什麼道理呢?好比一個人到處借貸、負債累累,但是只要有一天把債務還清了,就能無債一身輕;一個窮凶極惡,罪業滔天的人,只要有一天應受的業報受盡了,必能還我自由無罪之身。一個惡業盈貫的人,猶如觸犯法網的人,經過法律的製裁,在牢獄裏受完刑罰之後,就可以重獲自由,再見光明一樣。業報也有償還的一天,等到業報償還完了的時候,人生依然是一片美景,充滿了光明與希望。

  佛法說:“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只要我們不繼續製造惡業,並且廣植善業,有一天一定能夠免除痛苦的折磨,所謂“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自然能離苦得樂,因此業報說並不是消極的宿命論,一切仍然是大有可爲的,充滿了積極進取的意味。我們如果想從痛苦的深淵之中解脫出來,首先要滅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業,快樂的人生就不遠了。因此徹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是吾人追求幸福不可忽視的要務。

  參.滅谛 

  解釋過了苦和集的世間因果,下面再和各位談談出世間的因果──滅和道。

  假如有人問你:爲什麼要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什麼?不知各位將如何作答?如果各位問我的話,我的答案,一定會讓你們感到驚怕。爲什麼呢?我以爲信仰佛教,就是爲了追求“滅”。

  一提到“滅”,馬上令人聯想到消滅、滅除、空無;而感到懼怕。佛法往往因爲翻譯字義的使用關系,適得其反,使人誤解了佛法的真意,而無法接受,因此阻礙佛法的推廣。譬如四聖谛的“滅”谛,並不是一般人望文生義的消滅、滅除的意思。滅的真意是去除虛妄分別的煩惱,而顯出真實一如的自性的意思。因此滅不僅僅消極地帶有破壞性,並且積極地具有創造性、建設性。

  所謂滅是指滅盡了貪、瞋、癡煩惱的理想境界。渴愛的欲火熄滅了,寂靜清涼的涅槃境界,才能顯現出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觀,和滅相同,也是要空去我們的無明貪愛,以顯發般若智能。講到空,有人可能會反應說:“佛教說空,天地也空無了,人我也泯滅了,空把人陷入虛無飄渺的世界之中,空把人炸得粉身碎骨,蕩然無存,空實在太可怕了!”

  其實佛教的空,並不是虛無主義者的斷滅空,空之中涵蘊無限的有,不空則沒有,空了才能有。平時我們觀念中的有是妄有、假有,佛教的空,才是真有、妙有。爲什麼明明是空的卻變成不空,滅的變成不滅的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今天各位舉辦演講,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在哪裏裏舉行?”,如果沒有空間,演講就無法舉辦。平常我們要把一件事辦得好,必須考慮五個項目:人、事、時、地、物。其中的地就是空間的意思,空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事實上空間和我們的生活,如唇齒相依般,關系非常密切。譬如各位的衣袋有空間,因此可以裝納東西;錢包是空的,所以能夠儲放金錢。甚至大家的鼻子是空的、耳朵是空的、口腔是空的、腸胃是空的,乃至全身的毛細孔是空的,才能吸收空氣、攝取養份,進行新陳代謝的作用,以維系生命。假如把這些空間都堵塞起來,人類片刻也無法生存下去。因此空才能存在,空才能生有。譬如華岡這個地方,假如沒有一片空曠的土地,巍峨堂皇的學園將要建築于哪裏裏呢?這就是所謂的“真空生妙有”。因此“滅”、“空”不是沒有,滅了虛妄、空去不實,真實的妙有才能顯現。儒家的荀子主張心性的修養工夫,要做到叁個步驟:“虛、壹、靜”。平時我們說做人要虛心,才能有進步。所謂虛心,就是心要保持適當的空間,不剛愎自用、不恃才傲物,心有了空間,自然容易吸收新知,接納別人的意見,進步是不待言的。

  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盡己意如虛空。”我們每個人都看過虛空,但是誰能夠把虛空的樣子和形狀,明確地說出來呢?虛空的形狀究竟是長的?是方的?還是圓的呢?虛空遍一切處,無所不在,虛空投射在一個茶杯裏,這個虛空就是圓的;虛空呈現在長方形的盒子中,虛空就是長方形,因爲虛空無相,因此無所不相。虛空是超越有無對待,無所不有的究竟常道。我們如果能把心擴大得如虛空一樣無窮無限,我們就能了解佛的境界是什麼了。

  所謂成佛,就是證悟了般若真空的實相,證悟了涅槃寂滅的真理。寂滅主要是指生死的滅絕,輪回的斷除。人由于有生死輪回,因此輾轉于痛苦的長夜;唯有將生死輪回滅絕了,才能不生不死,獲得究竟常樂。而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爲我們有欲望;因此我們想免除痛苦的折磨,根本的辦法,就是要滅絕世俗的欲望。

  各位聽說佛教要人滅除欲望,心裏也許感到很害怕,害怕世俗的欲望滅除了,就不能結婚生子、升官發財,享受人間的歡樂,這是多余的憂慮。佛教是追求幸福的宗教,並不排斥正當的追求,佛教所否定的是對物慾的貪著無餍。其實你們各位一樣可以男婚女嫁、經商從政,過著一般的生活。在佛教裏有一位有名的維摩诘菩薩,他雖有美眷田園,財富敵國,但是卻一點也不被物欲所駕馭,經上形容他:“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诘居士是真正做到了“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的境界。

  有人說佛教排斥感情,其實佛教是最注重感情的宗教。佛教所要去除的是私情私欲,而將私情升華爲慈悲;將私欲淨化爲智能。佛教所提倡的感情是奉獻而不是占有,布施而不是貪求的慈悲;佛教所主張的愛情是愛所有一切的衆生,而不是一個特定的對象。菩薩濟度衆生的悲行,正是這種感情的最高尚表現。有了慈悲和智能的感情,就不會産生毛病。有的人一生追求甜密的愛情,愛情固然也會帶來快樂,但是愛情也是痛苦的來源。我們打開報紙,每日的凶殺案層出不窮,考察其原因,不外是愛情和金錢,沒有智能和慈悲的愛情是危險的陷阱。

  大家也許會認爲人生的快樂不外是擁有愛情和金錢,佛教既要人去除感情,又要人不貪愛金錢,信仰佛教還有什麼快樂呢?其實佛教並不是不要金錢,我們也不主張“黃金是毒蛇”,貧窮固然不是罪惡,富貴也無須厭棄。大乘菩薩認爲金錢愈多愈好,地位愈高愈好,只要不助長貪心,有利于佛法的弘揚,金錢地位何嘗不是弘道的工具呢?譬如你們求學研究要資糧,成就事業要資本,沒有資糧、資本的運用,什麼事也無法完成。對于一個不善使用金錢的人來說,金錢有時候是令人斃命的毒蛇,但是對于一個運用靈巧的人而言,金錢隨心所欲,能夠完成許多的事業,因此金錢本身並無善惡,關鍵在于運用是否得法,擁有金錢的人是否有“提得起、放得下”的認識。

  宋朝的嶽飛…

《佛教的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印文化的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