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曾经慨歎当时的国势说:“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富强,除非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否则,只有自取灭亡。”如果每个人把金钱、生死看得比国家重要,看到钱财就想贪取,遇到危难就畏惧,没有牺牲的精神,国家自然不能生存了。我们佛教徒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有了出世的思想,对世间的名利,就不会生起贪着的心,一切的成就回报给社会大众,不必由我享受,只要对大众有利的事,即使肝脑涂地也乐意从事。
一般人以为佛教什么都不要,不要老婆、不要家财,其实佛教不是什么都不要,佛教更讲求要。只是佛教要的内容不同,要的方法不一样。佛教要的是众生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佛教要的方法是“以不要而要。”的无着心。我常说,我们要以无为有,以空为有,把“有”建立在“空”、“无”的上面,因为不能“空”就不能有,不能“无”就不能有。“有”为有限、有量、有数;而“无”才无限、无量、无边。在我们的人生有两个世界,前面是窄小的“有的世界”,而芸芸众生无知,往往为了争“有的世界”,争得头破血流,而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回头世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更超脱、更广大的回头世界。这个回头的世界要灭绝吾人的私欲私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灭绝的“无的世界”里,生死灭绝、欲望泯除,一切的对待、差别、虚妄都荡然无存,这是一个完全解脱、完全自在,放旷逍遥、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所应该努力追求的。
那么,这个解脱的境界,什么时候才能够完成呢?是否要等到我们的肉体死亡了,生命灭绝了,才能到达的呢?不是的。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那一刹那,就证得了这种绝对的寂灭的涅槃境界,因此只要我们勇猛精进,我们也能和佛陀一样体证这种光风霁月的觉悟世界。
觉悟者的境界又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凡人看悟道的人,总觉得怪里怪气、异乎寻常。在禅宗的语录里,描写禅师们悟道时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疯狂似地哈哈大笑;有的徒弟打师父,师父不但不介意反而呵呵笑着表示赞许;有的师徒打着玩。这些奇异的行径,看起来悖乎常情,但是对证道者而言,其中有无限的禅机,有无尽的禅悦。因此证道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凡情加以臆度的。佛陀悟道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整整二十一天都没有起座,享受着觉悟世界那难以言喻的甚深快乐,计划着未来传法利生的工作。悟道世界的法乐,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傅大士有一首十分富有禅意的诗偈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了解、从常识上来判断,一定会觉得充满矛盾,不尽情理。既然是空手,怎么还握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还骑着水牛呢?人走到桥上一看,明明是桥下的水在潺潺地流着,怎么说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首诗是禅师们证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对真实的世界另有一番真实的认识。证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时间、空间、灭绝对待差别,而达到心物一如、表里如一、法境一体的涅槃寂静世界。如何截断纷妄奔窜的众流,趋入佛法的大海,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急务。
肆.道谛
绝灭的觉悟世界既然如此的殊胜,那么如何才能到达呢?想进趋绝灭的世界,就必须依照四圣谛的“道谛”来修持。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四无量心、四弘誓愿、三无漏学、五戒、十善、七菩提、八圣道、三十七品道、六波罗蜜等等,都是道。道的内容包罗万象,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解说得完的,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仅举八圣道和各位说明。
八圣道又称八正道,意思就是到达灭谛的八种正确方法。我幼小出家,在佛学院经常听到师长们讲解八正道,离开佛学院,我自己也讲说八正道,可以说四十多年来在生活上,我一直都不曾离开八正道,但是过去我对八正道的了解仅止于名相而已,直到最近才更加心领神会,透彻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什么叫做八正道呢?所谓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进趋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八正道从表面文字上来看,似乎很容易了解,但是要进一步彻底明了它的意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譬如八正道之一的正见,它除了是正确的见解、信仰的意思之外,更包含四层的意义:第一、正见有善有恶;第二、正见有业有报;第三、正见有圣有凡;第四、正见有前生有后世。下面我仅概略地将八正道的内容介绍给各位。
一、正见
什么叫做“正见”?遭遇任何的不平,任何的困难,也不改变对真理的信仰,就叫做正见。世间上的知识有善、有恶,有时候不可靠,会欺骗我们,我们看看“痴”字的结构,“知”字上头加个“病”,害了病的知识就是痴。有的人聪明绝顶,做起恶事,更加深重,如希特勒、秦始皇等,因此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不一定和人格成正比,知识如利刃,运用不当,反而如虎添翼,伤人更多、更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能、正见,才是最重要。
要将知识化导为正知正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理和照相一样,必须把光圈、距离、速度都调整得恰到好处,才能照出清晰美丽的画面。有了正见才能如实地看清楚人生宇宙的真相;缺乏正见而看世间的话,如同雾里观花、盲人摸象,会产生严重的差错。
佛教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依每个人根性的不同,而开演出种种的法门。而众生随着自己的智能,对佛法应该培养相当于自己根性的了解,比方说凡夫众生要养成正见;一乘根人要懂得因缘的道理;大乘菩萨要体悟空慧;而佛即证得般若的觉者。从正见、因缘、空、般若的一系统修道过程,好比世间上从小学、中学、大学,进而研究所一样,循序以进完成学业。我们学习小学的佛法,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见,然后进阶至中学,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中学毕业了,更上一层楼,到大学里观照空慧;等到大学的学业完成了,最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研究所去修习般若波罗蜜。这是一个非常有层次的学道位,至于到达什么阶段,就看每个人对自己期许多高而定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修习至佛的般若,也要经过正见的阶段,因此正见是入道的要门,难怪佛陀演说八正道时,首先提纲挈领,揭櫫建立正见的道理,培养正知正见是我们学佛的第一要目。
二、正思惟
所谓正思惟就是正确的意志、决意、思索,也就是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的意思。贪、瞋、痴三毒,经常羁绊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瞋、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污染了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三种毒害,并不是简单的事,必须付出坚韧的力量,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才能去除三毒,趋入佛道。
三、正语
所谓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因此肃口正语实在是很重要的啊!
四、正业
所谓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除了消极不做恶业之外,还要积极地去实践慈悲喜舍等善行。
五、正命
正命是指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譬如现在开设赌场、酒家、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枪等商店,屠宰场等行业,都不是正命。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命,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动、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因素。
六、正精进
正精进即勇猛实践“四正勤”。所谓四正勤就是:(一)未生的恶要设法不使它萌芽;(二)已生的恶要彻底断除;(三)未生的善要努力助长;(四)已生的善要保持不灭,并且使它更兴盛。
七、正念
正念就是要把心念安住于“四念住”之上。所谓四念住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世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八、正定
所谓正定就是修得四禅定的境界,真正的意思,是以禅定来集中我们的意志,统一我们的精神,以收摄我们散乱的身心,而培养完美的人格。
我们如果具备了这八种入道法要,彷佛登山有了齐全的准备,就可以一阶一阶顺利地攀登佛法的高峰。
以上我们很简单地把四圣谛做了概括性的介绍,四圣谛好比治病的过程:一个人生病了,痛苦呻吟,这就是集谛。知道病因之后,对症下药,提出种种的医疗方法,如打针、手术、运动、饮食治疗等,这就是道谛。我们身体的疾病要治疗,我们心理的病毒,也要依靠佛法的药方来医治。从治病的原理来看四圣谛,实在非常合乎科学精神,充分显示出佛教的合理性。
佛陀证道之后,即以五比丘为对象,展开弘法的工作。在初转*轮之中,佛陀曾经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此即称为三转;第一次为“示相转”,就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就是劝诱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告诉弟子佛陀本身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众生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和佛陀一样证悟四圣谛。其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从佛陀一再说明四圣谛的情形来看,可知四圣谛之重要性;从佛陀谆谆善诱教导弟子的苦心里,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佛陀实在是一位最善于教学;最伟大的教育家。
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二千多年来更有深广的推衍,其内容之精深、广大,不是短短数十分钟所能道尽的,希望各位将来有缘的话,能够做更深一层的研究。谢谢大家!
《佛教的真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