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忠孝观▪P3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不论在佛像雕刻、塔寺建筑、亭台楼阁的格局造型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内涵,蕴含佛教无比的智能,同时也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建设。

  (6)安住军民:历代以来,当国家发生战乱,军队没有地方驻扎,常常暂时借用寺院来安身。抗日战争期间,佛教的寺院提供数以万计的军队安顿场所,解决了兵士、难民们的生活问题,安抚动荡不安的民心。佛教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对于保民养息的利行,却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7)兴办教育:佛教的寺院本来就是教育人才的道场,寺院所教育出来的人才,进而投入社会的教化行列,去教育更广大的人群。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贤臣名将,都曾经在寺院苦读成功,譬如宋朝的要臣王安石、范仲淹、吕蒙正,年轻时代都曾在寺院挂单读书;就是当代的 先总统蒋公中正,也曾在浙江雪窦寺读过书。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的青年学子,到寺院埋首用功,为前程而勤奋不休。

  (8)医疗救济:佛教做了许多施药医疗、慈善救济的事业,譬如施棺、施粥、养老、育幼等善行,佛教徒都能够施舍捐助,并且成绩斐然。在佛光山我们设有佛光施诊医疗队,每星期有五天到偏远的地方巡回义诊,为贫病的人义务施诊,我们的信念是把医疗送到偏远的地方,让有钱的人出钱给贫困者治病。自从施诊以来,现在每天至少有三百多人接受我们的医疗。传闻北港妈祖庙要兴建一所大医院,我们相信今后对于北港地区的病患,一定能够提供最大的服务与贡献。

  (9)财务运转:佛教对于财务的运转,有其独到的智能。譬如今日的当铺,是佛教最初施行的。佛教寺院当初之所以设立典当,是为了纾解贫困的民众在经济上的周转困难,但是发展至今日,现在的当铺却变成放高利货,变相榨财的帮凶,扭曲了佛教最初的善意。另外推磨米麦的磨坊,是佛教为了服务社会而最早创设的,以花生黄豆榨出油汁,也是寺院首先发明的,佛教惜福培福、善用财物的用心可见一斑。

  (10)科技文学:科学家们发现了原子、电子、中子,使科学文明迈向愈来愈精密的时代。事实上,佛教早已有微尘、极微的思想。佛教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既然名为极微,就是无法以肉眼观之,极为微细之单位,比电子、中子还要微小。现在电视媒介,透过人造卫星的收视转播,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国际动态,听到地球那一方的声音。佛经上说佛陀以广长舌说法,法音遍满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科技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佛教广大的宇宙观,提供科学家们辽阔翱翔的思考天空。

  在文学方面,举凡小说、戏剧、音乐、国音字母等等,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响,譬如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这些不朽的古典名作,都充满浓厚的佛教思想,甚至现在的拳术、剑术、花道、茶道,都寓含着佛教的精神。佛法丰富了文学的生命内容,也提升了文化生活的层次。

  佛教从以上十方面来对国家社会尽忠,那么佛教又如何对父母众生尽孝呢?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的奉养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而给予饮食供养。譬如有人说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两罐奶粉孝养父母,不是也尽到孝道了吗?几年前的几罐奶粉供养,如何报答父母的劬劳恩泽?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二)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顺父母要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版故事。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罗经》上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拖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来得大,供养父母功德之殊胜,由此可以明了。从佛经上对孝道的赞歌、强调,可以确定佛教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只是佛教的孝顺观有别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间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张孝道更应该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当然爱由亲始,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人子最基本的伦常纲纪。《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奉父母如佛陀,进而承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四.佛教对忠孝的贡献 

  佛教对于忠孝有什么贡献?佛弟子对尽忠尽孝的伦常有什么具体的成就?当今的西藏政教领袖DL喇嘛,许多年前,领导全西藏的同胞起而反抗强权的侵略,掀起举世震惊的抗暴运动,这就是对国家尽忠。对日抗战期间,太虚大师为了疏通滇缅铁路,使我们抗战的资源能够经过这条铁路源源而来,不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团到缅甸、泰国等国家去访问,宣扬我国的精神,终于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援,解除了困局,这就是对国家尽忠。现在安居于永和八十高龄的乐观老法师,抗战期间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这也是出家人为国尽忠的表现。

  不只近代的佛弟子为了救护国家奋不顾身,古代的沙门释子为了国家的安危也不落人后。宋朝遭遇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康王在江南即位,礼聘法道禅师参与军机大事,筹募军粮,对于日后南宋江山的保安稳定,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唐安禄山之乱,经济凋弊,幸赖出家人贩卖度牒来资助军需,才得以平定叛军,这是佛教在灾难乱世对国家的效忠事迹。

  佛光山大智殿设有“宗仰上人纪念堂”,是为了纪念栖霞法脉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宗仰上人在民国缔造之前,曾经加入 国父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捐助很多的资金,帮助 国父完成革命,当初他与 孙中山先生往来的书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

  除了历代高僧大德对国家竭尽忠诚之外,已经成就佛道的释迦牟尼佛本身,忧国忧民的悲怀更甚于一般人。佛世时,琉璃王举兵侵略佛陀的祖国迦毘罗卫国,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为了拯救无辜的百姓,请求敌军将自己沉入海中,等到自己再度浮出水面的这段短暂时间,让迦毘罗卫国的百姓逃命,琉璃王答应了他。但是摩诃男潜进水中,久久都不见浮出水面,琉璃王赶快派人潜入水中查看,原来摩诃男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海中的大石上,永远不再浮上来了。摩诃男为了国家壮烈地牺牲了自己,但是释迦族的许多百姓却因此保全了性命。

  琉璃王为了报复与释迦族的宿仇,几度的出兵攻打迦毘罗卫国,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当琉璃王的大军浩浩荡荡前进的时候,佛陀为了保卫祖国,烈日之下,坐在大军经过的大道上,挡住了琉璃王军队的过路。按照印度当时的规矩,军队遇到出家人是不可昂然经过,甚至挑衅打仗,何况坐在那儿的是世上至尊的佛陀!琉璃王不得已,只好带领军队绕道而行,但是无论走到那一条路,都碰到佛陀端坐在路中央。琉璃王无奈,只好上前向佛陀问讯说:

  “佛陀!太阳这么炽烈,您不要坐在路中间受煎烤,路旁有树,您可以坐在那儿享受清凉呀!”

  佛陀悲愍无限地说:

  “亲族之荫,胜于余荫。国家亲族就好比我的树荫,现在我的国家正遭受战争侵略,我的族人面临灭绝的危机,没有了国家亲族,我坐在树下享受那短暂虚幻的荫凉,又如何能止息我内心断失骨肉手足的哀痛呢?”

  琉璃王三次进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挡,佛陀和一般人一样的爱国。因此我经常说:我们出家人虽然出家,但是却没有出国,没有出离国家,不论是在家,或者出家的佛弟子,国家是我们的保护者,国家是我们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何以附焉?没有了国家的庇荫,我们将依赖什么生存?因此爱国报国、保民护民,是我们缁素大众每一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闢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康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中对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诲训。

  《杂宝藏经》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过去有一个不孝的屠夫,对于老母亲动辄喝斥詈骂,使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不孝屠儿听说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很灵感,特地搭船过海去朝拜,但是走遍了前山后山,就是见不到活观音。正在失望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说明原委,老和尚指点他说:

  “活观音此刻已经到你家去了。”

  “有这回事吗?那活观音长得什么样子?我如何知道他就是活观音呢?”屠儿半信半疑地问道。

  “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吧!”

  屠夫听了,赶忙披星戴月、水路兼程,连夜赶回家去朝拜活观音。到了家门,已是三更半夜,大地闇寂,他为了急着见到观世音菩萨,急促地大力敲着门扉,并且大声吼叫:

  “开门哪里!开门哪里!”

  熟睡中的老母亲被儿子的吼叫声惊醒了过来,心想不能怠慢,开慢了,说不定要挨不孝的逆子一顿毒打。黑暗中,忙乱地抓起衣服随意就披上,下得床来,匆匆忙忙穿上鞋子赶来开门。门扉呀地应声而开,在朦胧的星月光下,儿子抬头一看,哎呀!不得了,一位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站立在眼前,这不是活观音显现吗?这个屠夫赶快倒头就拜:

  “想不到你就是活观音,菩萨请您慈悲开示弟子。”

  “你在胡说些什么!我那里是什么活观音?”母亲被儿子拜得莫名其妙。

  “没有错,老和尚指示我的,你就那位反穿衣、倒踏鞋的活菩萨降世呀!”

  母亲听了,恍然大悟,心想: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慈悲感化我这不孝的儿子,于是福至心灵教训跪在尘埃磕头如捣蒜的儿子说:

  “你这个不孝子,平常不知道好好孝顺父母,要到普陀山见活菩萨,那里有这么容易的事?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谓忠孝,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将会更为美满。希望我们的国家是个人人忠贞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个人人孝悌的社会,祝福各位平安幸福!

  

  

《佛教的忠孝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政治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