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忠孝觀▪P3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不論在佛像雕刻、塔寺建築、亭臺樓閣的格局造型方面,都有很高的藝術內涵,蘊含佛教無比的智能,同時也豐富了國家的文化建設。

  (6)安住軍民:曆代以來,當國家發生戰亂,軍隊沒有地方駐紮,常常暫時借用寺院來安身。抗日戰爭期間,佛教的寺院提供數以萬計的軍隊安頓場所,解決了兵士、難民們的生活問題,安撫動蕩不安的民心。佛教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是對于保民養息的利行,卻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7)興辦教育:佛教的寺院本來就是教育人才的道場,寺院所教育出來的人才,進而投入社會的教化行列,去教育更廣大的人群。事實上,曆史上有許多賢臣名將,都曾經在寺院苦讀成功,譬如宋朝的要臣王安石、範仲淹、呂蒙正,年輕時代都曾在寺院挂單讀書;就是當代的 先總統蔣公中正,也曾在浙江雪窦寺讀過書。現在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的青年學子,到寺院埋首用功,爲前程而勤奮不休。

  (8)醫療救濟:佛教做了許多施藥醫療、慈善救濟的事業,譬如施棺、施粥、養老、育幼等善行,佛教徒都能夠施舍捐助,並且成績斐然。在佛光山我們設有佛光施診醫療隊,每星期有五天到偏遠的地方巡回義診,爲貧病的人義務施診,我們的信念是把醫療送到偏遠的地方,讓有錢的人出錢給貧困者治病。自從施診以來,現在每天至少有叁百多人接受我們的醫療。傳聞北港媽祖廟要興建一所大醫院,我們相信今後對于北港地區的病患,一定能夠提供最大的服務與貢獻。

  (9)財務運轉:佛教對于財務的運轉,有其獨到的智能。譬如今日的當鋪,是佛教最初施行的。佛教寺院當初之所以設立典當,是爲了纾解貧困的民衆在經濟上的周轉困難,但是發展至今日,現在的當鋪卻變成放高利貨,變相榨財的幫凶,扭曲了佛教最初的善意。另外推磨米麥的磨坊,是佛教爲了服務社會而最早創設的,以花生黃豆榨出油汁,也是寺院首先發明的,佛教惜福培福、善用財物的用心可見一斑。

  (10)科技文學:科學家們發現了原子、電子、中子,使科學文明邁向愈來愈精密的時代。事實上,佛教早已有微塵、極微的思想。佛教認爲物質的最小單位是極微,既然名爲極微,就是無法以肉眼觀之,極爲微細之單位,比電子、中子還要微小。現在電視媒介,透過人造衛星的收視轉播,可以看到千裏之外的國際動態,聽到地球那一方的聲音。佛經上說佛陀以廣長舌說法,法音遍滿十方叁千大千世界,科技愈發達,愈能證明佛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及佛教廣大的宇宙觀,提供科學家們遼闊翺翔的思考天空。

  在文學方面,舉凡小說、戲劇、音樂、國音字母等等,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響,譬如西遊記、紅樓夢、老殘遊記……,這些不朽的古典名作,都充滿濃厚的佛教思想,甚至現在的拳術、劍術、花道、茶道,都寓含著佛教的精神。佛法豐富了文學的生命內容,也提升了文化生活的層次。

  佛教從以上十方面來對國家社會盡忠,那麼佛教又如何對父母衆生盡孝呢?佛教認爲孝可分爲叁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父母,使父母免于饑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爲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叁途輾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認爲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叁點:

  (一)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源源不絕的奉養無缺,而不是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而給予飲食供養。譬如有人說幾年前我曾經買過兩罐奶粉孝養父母,不是也盡到孝道了嗎?幾年前的幾罐奶粉供養,如何報答父母的劬勞恩澤?父母以畢生歲月爲我們獻出一切,最起碼我們也應該同等付出回報,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侍奉湯藥。

  (二)孝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順父母要實際上解決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沒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喪葬沒有後慮。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而不是沽名釣譽,表面功夫,做給世人觀看的樣版故事。

  (叁)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漸而擴充至社會大衆,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衆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衆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羅經》上說:“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麼衆多的珍寶奇玩來拖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來得大,供養父母功德之殊勝,由此可以明了。從佛經上對孝道的贊歌、強調,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網經》上說:“孝名爲戒,亦名製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製止身心行爲,更是對有情衆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于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當然愛由親始,對于父母的孝順是人子最基本的倫常綱紀。《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槃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爲父母的生養,我們才能得以保有人身,進而去追求佛陀所誨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因此要侍奉父母如佛陀,進而承事一切衆生如如來。

  四.佛教對忠孝的貢獻 

  佛教對于忠孝有什麼貢獻?佛弟子對盡忠盡孝的倫常有什麼具體的成就?當今的西藏政教領袖DL喇嘛,許多年前,領導全西藏的同胞起而反抗強權的侵略,掀起舉世震驚的抗暴運動,這就是對國家盡忠。對日抗戰期間,太虛大師爲了疏通滇緬鐵路,使我們抗戰的資源能夠經過這條鐵路源源而來,不懼危險,領導佛教訪問團到緬甸、泰國等國家去訪問,宣揚我國的精神,終于贏得國際友邦的支援,解除了困局,這就是對國家盡忠。現在安居于永和八十高齡的樂觀老法師,抗戰期間號召出家人,組成僧侶救護隊,出入槍林彈雨之中,爲受傷的軍民療傷服務,這也是出家人爲國盡忠的表現。

  不只近代的佛弟子爲了救護國家奮不顧身,古代的沙門釋子爲了國家的安危也不落人後。宋朝遭遇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擄,康王在江南即位,禮聘法道禅師參與軍機大事,籌募軍糧,對于日後南宋江山的保安穩定,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唐安祿山之亂,經濟凋弊,幸賴出家人販賣度牒來資助軍需,才得以平定叛軍,這是佛教在災難亂世對國家的效忠事迹。

  佛光山大智殿設有“宗仰上人紀念堂”,是爲了紀念棲霞法脈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宗仰上人在民國締造之前,曾經加入 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同盟會,捐助很多的資金,幫助 國父完成革命,當初他與 孫中山先生往來的書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

  除了曆代高僧大德對國家竭盡忠誠之外,已經成就佛道的釋迦牟尼佛本身,憂國憂民的悲懷更甚于一般人。佛世時,琉璃王舉兵侵略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爲了拯救無辜的百姓,請求敵軍將自己沈入海中,等到自己再度浮出水面的這段短暫時間,讓迦毘羅衛國的百姓逃命,琉璃王答應了他。但是摩诃男潛進水中,久久都不見浮出水面,琉璃王趕快派人潛入水中查看,原來摩诃男將自己的頭發綁在海中的大石上,永遠不再浮上來了。摩诃男爲了國家壯烈地犧牲了自己,但是釋迦族的許多百姓卻因此保全了性命。

  琉璃王爲了報複與釋迦族的宿仇,幾度的出兵攻打迦毘羅衛國,佛陀知道了這件事,當琉璃王的大軍浩浩蕩蕩前進的時候,佛陀爲了保衛祖國,烈日之下,坐在大軍經過的大道上,擋住了琉璃王軍隊的過路。按照印度當時的規矩,軍隊遇到出家人是不可昂然經過,甚至挑釁打仗,何況坐在那兒的是世上至尊的佛陀!琉璃王不得已,只好帶領軍隊繞道而行,但是無論走到那一條路,都碰到佛陀端坐在路中央。琉璃王無奈,只好上前向佛陀問訊說:

  “佛陀!太陽這麼熾烈,您不要坐在路中間受煎烤,路旁有樹,您可以坐在那兒享受清涼呀!”

  佛陀悲愍無限地說:

  “親族之蔭,勝于余蔭。國家親族就好比我的樹蔭,現在我的國家正遭受戰爭侵略,我的族人面臨滅絕的危機,沒有了國家親族,我坐在樹下享受那短暫虛幻的蔭涼,又如何能止息我內心斷失骨肉手足的哀痛呢?”

  琉璃王叁次進兵,叁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擋,佛陀和一般人一樣的愛國。因此我經常說:我們出家人雖然出家,但是卻沒有出國,沒有出離國家,不論是在家,或者出家的佛弟子,國家是我們的保護者,國家是我們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將何以附焉?沒有了國家的庇蔭,我們將依賴什麼生存?因此愛國報國、保民護民,是我們缁素大衆每一個人不可逃避的責任。

  佛陀不但盡忠,也非常重視孝道。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去世了,出殡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擡棺的行列,親自爲父母擡扶棺木。佛陀爲了報答母後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說法叁個月。佛陀爲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衆出家,佛教終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爲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于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爲後世弟子闢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中國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迹: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遊四海,隨緣度衆。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爲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衆。康朝的子鄰法師由于母親不信叁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于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于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禅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爲陳蒲鞋。出家人雖然割愛辭親,但是出家人對于賜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們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親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懷親恩,今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門中對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誨訓。

  《雜寶藏經》說:“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釋、諸佛菩薩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順敬養父母,諸佛聖賢就會常在左右。”過去有一個不孝的屠夫,對于老母親動辄喝斥詈罵,使母親終日以淚洗面。有一天不孝屠兒聽說南海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很靈感,特地搭船過海去朝拜,但是走遍了前山後山,就是見不到活觀音。正在失望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說明原委,老和尚指點他說:

  “活觀音此刻已經到你家去了。”

  “有這回事嗎?那活觀音長得什麼樣子?我如何知道他就是活觀音呢?”屠兒半信半疑地問道。

  “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觀音,你趕快回去吧!”

  屠夫聽了,趕忙披星戴月、水路兼程,連夜趕回家去朝拜活觀音。到了家門,已是叁更半夜,大地闇寂,他爲了急著見到觀世音菩薩,急促地大力敲著門扉,並且大聲吼叫:

  “開門哪裏!開門哪裏!”

  熟睡中的老母親被兒子的吼叫聲驚醒了過來,心想不能怠慢,開慢了,說不定要挨不孝的逆子一頓毒打。黑暗中,忙亂地抓起衣服隨意就披上,下得床來,匆匆忙忙穿上鞋子趕來開門。門扉呀地應聲而開,在朦胧的星月光下,兒子擡頭一看,哎呀!不得了,一位反穿衣、倒踏鞋的婦人站立在眼前,這不是活觀音顯現嗎?這個屠夫趕快倒頭就拜:

  “想不到你就是活觀音,菩薩請您慈悲開示弟子。”

  “你在胡說些什麼!我那裏是什麼活觀音?”母親被兒子拜得莫名其妙。

  “沒有錯,老和尚指示我的,你就那位反穿衣、倒踏鞋的活菩薩降世呀!”

  母親聽了,恍然大悟,心想:原來是觀世音菩薩顯聖,慈悲感化我這不孝的兒子,于是福至心靈教訓跪在塵埃磕頭如搗蒜的兒子說:

  “你這個不孝子,平常不知道好好孝順父母,要到普陀山見活菩薩,那裏有這麼容易的事?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謂忠孝,都是由我們的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是維系人類關系的倫理綱常,把忠孝的精神發揚起來,我們的社會將會更有秩序,我們的家庭將會更爲美滿。希望我們的國家是個人人忠貞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是個人人孝悌的社會,祝福各位平安幸福!

  

  

《佛教的忠孝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政治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